从纽约到香港的第六个月零10天,我26岁了。

这半年里我经历了兴奋,迫不及待,期待,高光时刻和一些失望。但也算相对圆满的完成了自己25岁的生日愿望,离开纽约和出一本书。
我从来都没觉得我会对纽约有所留恋,甚至我从纽约走的前一晚兴奋的通了个宵然后直接去机场,登上飞机的一刻我以为一切都翻篇了。直到六月落地旧金山,回到纽约时那种熟悉感扑面而来,直到七月在北京和纽约波士顿的伙伴聊天看日出的那些时刻,我才忽然意识到,我想它啊,是真的想。甚至现在有些时刻我想回去的心情和一年或者半年前迫不及待想要来香港的心情是一样的。
好朋友说,我走了以后她没再去过rooftop bar喝酒也没再去看展,我又何尝不是呢?我所有的朋友都在纽约,在湾区,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只有我在这里,我没有人一起日常吃饭,喝酒,逛博物馆和看展。但生活的本质本来就是孤独,只不过这份孤独在这个城市里被无限放大。
七月十三号纽约全城停电,距离上一次全城停电42周年,我刷着朋友圈微博看大家分享的一些时刻,在舞房里的朋友有教练哼着曲子继续跳舞,在看百老汇的朋友和演员一起走上街头,在喝酒的朋友端着酒杯在马路上和陌生人干杯,时代广场依然人头攒动,五十几街也没有安静下来而是继续喧嚣,心里的感动滋生而来,这就是纽约啊,永远灵动,即使要被迫安静却也藏不住它跳动的心。
二十一岁到二十五岁在纽约生活过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更多面,看到了世界的更多层,见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看了很多奇特的展,懵懵懂懂误打误撞的和很多长辈有了交集,也让我更加敢于直面自己,接受生命里的所有不可控、未知和意外。
到香港后安定下来的几乎每个周末都奔波于各个城市。书籍的所有设计几乎都是我拉着两个朋友一起熬夜完成的。封面想了十几个版本,然后一遍遍的调试。我想要第一本书最完美的呈现。签售前的那一天,飞机延误到凌晨三点然后七点起床跑到出版社推敲最后所有的细节,那一天我工作了19个小时,海淀朝阳跑了三趟,凌晨12点半结束最后一个工作。第二天等逍然姐讨论访谈问题的时候累的想吐,签售的分享一点没有准备,脑海里完全没有任何思路,所有的内容都是即兴。幸好,效果还不错。
其实我没有说过,第一场签售带给我了很多感动,有好几个瞬间我都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我从来没想过去营销这本书,我只想单纯的让读者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在默默的坚持着他们热爱的事,在面临选择时凭借强大的勇气向前走,我也不想在自己不能生产更多干货时过度的消费自己。
第一场签售我见到了很多年没见的高中同学,朋友,还有那些需要时只要一句话就永远都在的挚友。你们从八方赶来,和我一起见证这25岁的生日愿望。到目前为止签售了12场,除了北京上海是出版社帮忙安排的书店场,其他所有的场地都靠朋友carry,除了感谢之外,这一遭,更加理解了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的含义。
每一场签售我都穿红色,也数不清自己有多少红裙子。只是喜欢红色的热烈和饱满,正如一直告诉自己要一直笑的灿烂。
二十四岁生日在查尔斯顿和闺蜜在游船上经历暴风雨然后目睹粉红色的浪漫天空,二十五岁生日躺在童话小镇Cape May的沙滩上睡觉凌晨五点半又跑到海边看日出。
二十六岁生日前夕和彦瑾在东京迪士尼里大笑深夜在secret bar里喝酒到凌晨意外的看了东京的日出,好像纽约家里厨房中的夜聊被平移到了东京,回忆里都是纽约带给我们的成长。也要谢谢你明白我看似匆忙的向前跑实则迷失在迷宫里的状态。
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的是我们曾在纽约生活过,那些纽约教给我们的生猛勇敢,教给我们的潇洒豁达才是我们人格里最重要的部分。
而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在前行的路上,不为别人,只做自己。
25岁这一年我放慢了前进的脚步,这来自于去年八月在深圳吹风喝茶一下午以后我忽然间的顿悟。去年八月回美国后到十二月,一直在整理书稿,去年十月经历留美八年来第一次崩盘后一周内被一通电话捞起重新恢复斗志,十二月一切就绪去夏威夷和波多黎各休假,一月回纽约后准备搬到香港,情人节拿到签证后一周内就把自己平移到了香港,然后忙着搬家,忙着书籍设计的最后敲定,然后忙着一场一场的跑签售。
25岁就这么匆匆忙忙的过去了,勇敢这个词似乎贯穿着它,所有人都在说你好勇敢。
我不知道半年多以前的这个选择我最后是否会后悔,我也不知道这一年在我身上发生的变化过了十年后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回头再看的是好还是坏,但无论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总归会融化在你的生命里,每一段经历都算数。等30、40岁看的时候或许会发现很多事情之间都是有紧密的联系。
25岁的前半场在兵荒马乱中度过,25岁的后半场每周在奔波。输出太多,输入太少。
所以26岁这一年我想重新沉淀下来,给自己的大脑输入新的信息,新的想法,我想把过去一年失去的或者重新找到的自己再次推翻,重塑。“佛系”了快一年,是时候重新找到一个自己,然后看看百变模样。
这世界上没有难事,难的是坚持。很多事情都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我忽然对所有的事都不急了,对我曾经最在乎的事更不急了。我像是准备好去跑一场马拉松,我不知道终点的红线在哪里,但比起冲破那条红线,我更在乎的是沿途上的经历。
今年四五月份去了两次黄大仙,第二次签找云姑解的,前几天在浅草寺也摇了个签,无论我在哪里求签,签的内容都惊人的相似。如果最终是按照云姑说的发展,那不过是一场时间的消耗,关键要看自己愿不愿意再赌一次,又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为什么不呢?
其实我这个人也挺轴的,我认定的事无论怎样,排除万难,我都要实现。
25岁的后半场,某种程度上一直活在一些牵绊中。希望26岁的自己,更注重本我的需求,把自己不想在乎的人和事,看的再淡一些。要酷酷的。
“一个人越长大,爱上一个人越难。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我觉得谈恋爱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因为你在恋爱的状态里会经历在其他时刻的时候完全不会经历的剧烈的情绪起伏。” 
很多时候,我们从未放弃过一个人,或者很难放弃一个人,只不过是从浓烈变得悄无声息。即使过了很久,我可能都会感谢那个充满柚子味道的下午,那个让我变的温柔变的可爱变的少女的下午。
当我们在黑暗中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喜欢就像手电筒的光一样打在那个人的身上,使那个人在你心中成神,可你知道吗,虽然光不在你身上,可你是光本身。
但少女感从来不是只有恋爱才可以带来,它不是桃粉满面,也不是挤眉弄笑,是遍体鳞伤后依然选择温柔,是经历一切磨难后依然保留纯粹。
25岁这一年可太波折了,希望下一年可以顺利一点。25岁这一年,我努力尝试着去和过去的一些事情告别。可我始终没有办法做到一刀切式的断舍离,我只能选择漫长的告别,和自己,和过去的一些人一些事。
但生活中最强烈的告别,不是对哪一个人,也不是对哪一个身边的朋友,而是告别一个时代。
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年纪的你,
你需要开始面对新的生活。
我们都是。
生日快乐。

26岁,我值得最好的,一切。
背景音乐想了很久,直到和YJ在迪士尼排队闲聊的时候她给我听了这首歌。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歌词,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新时代女性的范本。
虽然对网评里可能涉及炫富的部分无法苟同,但这首歌真实的真实的写出了为自己而活,打破别人对自己的限制和要求,会让自己过的多么开心和亮眼。我把歌词里面的I got it理解为非物质的其他物品,我喜欢的是歌词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自信和坚韧。
I want it, I got it, I want it, I got it
My smile is beamin’, my skin is gleamin’

The way it shine, I know you’ve seen it (You’ve seen it)
--- E N D ---
往期文章:
思睿说:25岁,更自由
思睿说Threeshow
Sirui SHAO
东北姑娘,财经记者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喜书法爱国画,好烘培愿旅行
很开心遇见你,不如交个朋友
微博@邵思睿_Daisy微信threeshow3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