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WE Career 获第一手北美职场资讯
waitbutwhy.com官方中文内容源
本文作者Tim Urban:
Wait but Why的作者Tim Urban 是埃隆马斯克(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强烈推荐的科技博主。他写的AI文章是全世界转发量最高的。他的粉丝还包括: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 COO谢丽桑伯格等。Tim也是TED演讲平台上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演讲者之一。
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他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 人类只有一条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本长文作者是Tim Urban,之前大热的文章《为什么有很多名人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也是出自他手,英文原文刊载于waitbutwhy.com。本翻译版本由谢熊猫君提供,全文共六万字。两百余张图片,分成六个章节,将分成五篇推送完成。
第一章:人类巨灵 (约7000字)简述人类语言、智能和人类巨灵的崛起
第二章:大脑 (约8000字)简述大脑结构,为了解脑机接口提供基础知识
第三章:脑机接口(约12000字)讲述脑机接口的基本原理和目前的技术水平
第四章:挑战(约8000字)讲述目前脑机接口跨越到全脑接口所要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魔法纪元(约13000字)全脑接口实现后未来的人类会是怎样
第六章:大融合(约10000字)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本次推送是总过五篇推送中的第一篇,本文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建议先收藏。
(埃隆马斯克发推赞扬本文)
2017年3月,我接到一个电话....
好吧,其实谈话不是这么简单,图中描述的也不是我们的实际用词。但是当我明白了埃隆 马斯克的新公司的目的后,我突然发觉,埃隆真的就是要造一顶魔法帽。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谈论特斯拉和SpaceX的时候,我明白了当你要真正的了解一些特定的公司的时候,你需要开启两种视角——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微观视角用来关注工程师们面对的技术挑战,而宏观视角用来关注人类这个种族所面对的存亡挑战;微观视角用来解读现下这个世界的剪影,宏观视角用来解读我们如何走到了现下的这一步,以及遥远的未来会变成怎样。
在接触了Neuralink之后六个星期,我意识到它不只是埃隆的新创业公司,它在激进程度、工程创举和任务的宏大程度上,都要超越特斯拉和SpaceX。特斯拉和SpaceX想要重新定义未来的人类会做什么,Neuralink则想要重新定义未来的人来会是怎样。
Neuralink的使命所开的脑洞之大,再配合上人脑迷宫般难以想象的复杂程度,使得这次我接触了一些很难完全理解的一些概念。但是这也是我最感振奋的一次。在花了足够的时间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上思考后,我终于理解透彻了。这种感觉就好像乘坐时光机去了一趟未来,然后再回到当下来和各位读者解释,其实未来比我们预期的还要不可思议。
但是在我带你乘上这台时光机之前,我们先要用从微观和宏观视角观察一下——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来说,埃隆的魔法帽计划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识才能了解。
所以放空你的大脑,忘记它对自身和大脑未来的了解,换一身舒适的服装,然后随笔者一起跳进这思维的漩涡吧。
第一章
人类巨灵
六亿年前,所有生物都是无所事事的。
因为任何生物都没有神经。没有神经就不能动,甚至不能思考,或者处理任何信息。所以生物只是存在,然后等待死亡,如此往复。
直到水母出现。
水母是第一个意识到神经是个好东西的动物,它有世界上最早的神经系统——一个神经网。
水母的神经网使得水母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收集重要信息,比如物件、食物和捕食者的位置。收集了这些信息后,神经网通过电话网络式的方式,把信息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相比漫无目的的漂浮着,水母能够收集和处理信息,意味着水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从而能够更好的生存。
稍后,另一个动物带来了一个更酷的点子。
这种叫扁形虫的动物,发现如果在神经系统中有一个为一切做决策的“人”,一个神经系统大佬,整个神经系统会更有效率。这位大佬活在扁形虫的头部,并且设定了一条规则——所有神经收集到的任何新信息,都需要直接传递给大佬。于是,扁形虫的神经系统就不再是一张网,而是一个以大佬为中心,有着无数信使在大佬和其它神经之间快速传递信息的传输体系,我们在这里把它称作大佬快传体系:
扁形虫的大佬快传体系,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枢神经系统,而扁形虫头部的大佬,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脑。
很快,神经系统大佬这个超酷的点子流行了开了,地球上有了成千上万的动物有了脑。
随着动物们开始演化出各种错综复杂的身体系统,大佬的工作也变得日益繁忙。
又过了一段时间,哺乳动物出现了。在那之前的动物王国,生命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动物们的心脏要跳动,肺也要呼吸。但是哺乳动物远比这些基本的生存功能要复杂,除了生存之外,哺乳动物还要接触复杂的感觉,比如爱、愤怒和恐惧。
对于爬行动物的脑来说,它们原本只需要和其它爬行动物或者更简单的生物打交道 ,但是哺乳动物太复杂了。于是,第二个大佬出现在了哺乳动物的身体里,和原本的大佬搭档,专职处理新的需求,大佬二号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在接下来的一亿年里,哺乳动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有一天,两位大佬发现一个新的住户搬进了它们的指挥大厅。
这个新的住户看起来只是一个随机产生的婴孩,但事实上,它是新皮质(neocortex)的原型。虽然它一开始什么都不说,但是随着生物界演化产生了灵长类和大猿(great ape),以及早期原始人(hominids),这个婴孩逐渐长成了小孩,进而长成了一个青年,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行事规则。
青年大佬的点子非常有效,于是它变成了造工具、狩猎策略以及和其他原始人的合作等事务的默认决策者。
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中,青年大佬变得年长和睿智,它的点子变得越来越棒。它学会了穿衣服,使用火焰,和制造狩猎长矛。
但是它最酷的点子是“思考”。它把每一个人类的头部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外界的小小世界,使得人类能够思考复杂的想法,能够通过决策来推导,能够制定长期规划。
然后,又过了大概10万年,它有了一个更大的突破。
人类的脑已经进化到了能够理解“石头”这两个字的读音虽然不是一块石头,但是可以被用来指代石头——这意味着,人类发明了语言。
到大约公约前5万年前的时候,更多用来指代物件的词汇被创造出来了,人与人之间能够用完整和复杂的语言互相交流。
新皮质把人类变成了魔法师。它不但把人类的头部变成了一个充满了复杂思想的海洋,它所发明的语言还能够把这些复杂的思想通过空气振动造成的符号式的声音传达给其他人类,这些符号式声音的接收方,能够把这些声音解码,并且把这些声音后面包含的思想导入到自己思想的海洋中。人类的新皮质已经思考这种思想很久了,现在它终于能把这些思想与人交流。
接下来就是新皮质们的派对。新皮质彼此之间分享各种事情:过去的故事,编出来的段子,自成的观点,未来的计划。但最有用的,还是分享他们学到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类通过试错学到了吃某种浆果会拉肚子两天的惨痛经验,他可以把这个经验用语言分享给整个部落的人,就好像把经验复印了一遍,然后分发给了每个人。部落的人们会把这个经验用语言转达给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会转达给再下一辈的孩子。同样的错误,不会被不同的人重复,一个人从经验中得来的智慧,会穿越时间和空间,来保护每个人不用遭遇同样的痛苦经历。
同样的过程,会在每一个新颖的窍门被发现的时候再重复一遍。一个天赋异禀的猎人,能够很好的观察星象和动物的年度季节迁徙,创立出一种观察夜空来预测猎物回归的时间的体系,然后他会把这种体系与其他的猎人分享。虽然能够自己创立这种体系的猎人非常罕见,但是通过口耳相传,这种猎人所在部落的所有后辈猎人们,都会从这个祖先的聪慧中获益——每一个猎人探索的突破,都会成为未来所有猎人的起点。
这种知识上的进步会让狩猎季更加有效率,这就给了部落成员更多的时间来改进武器,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也许后辈中又会有一个格外聪慧的猎人,发现一种制造更轻、更坚固的矛的方法,让猎人扔矛变得更精确。于是,部落里每一个现在的和未来的猎人都会用上更有效的矛。
语言,让最聪明的人最棒的灵感,经过数代人的积累,聚成了一座小小的部落知识之塔——一份他们所有祖先的“屌爆了”时刻排行榜。每一代后辈都能够把这座知识之塔装进自己脑中,成为自己人生的起点,走向更好的发现,把这座知识之塔越建越高。语言就是以下这条曲线
跟这条曲线的区别的关键
两条曲线巨大的不同源自两个方面。有了语言,一代人之内可以互相学习很多知识,把这些个人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同时,代与代直接可以通过语言把更多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使得知识在历史中留存更久。
当知识能够被分享,它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跨代合作工程。几百代人以后,“不要吃那种浆果”这个小贴士,变成了一整套常年大规模种植适合人类食用的浆果的体系。最初关于猎物迁徙的观察,变成了野山羊驯化的体系。矛,在几万年的时间里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改进,变成了弓和箭。
语言,使得一群人类能够像一个集体智能一样运作,而这个集体智能远比任何一个单体的人类的智能要强大。同时,这群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从这个集体智能中受惠,好比这些知识都是由这个个体自己想出来的一样。我们现在觉得弓和箭是很原始的科技,但是如果你把婴儿爱因斯坦丢去一个没有关于弓箭知识的原始社会,然后让原始社会长大的爱因斯坦发明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狩猎工具,我敢打赌他的知识、技能、和智慧根本不足以发明弓和箭。只有人类的集体智慧,才能从无到有发明弓箭。
语言让人类能够构建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一切,配合着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驯化等高端科技,使得小部落逐渐在固定地点长期定居,然后逐步合并成大型部落,而知识之塔也合并成了知识巨搭。大规模合作提升了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到了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最早的城市出现了。
有个计算机网络定律叫梅特卡夫定律,该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参考下面的这个图:
这个定律对人同样有效。两个人能组建1个对话,三个人能组建4个不同的对话(3个双人对话,以及1个三人对话),五个人能组建26个对话,二十个人能组建1048555个对话。
所以,知识巨塔不只让一个城市的市民们受益。梅特卡夫定律同时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组建对话的可能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量级。更多的对话意味着更多的点子互相碰撞,更多的发现互相协同,同时,创新的步幅也越来越快。
人类很快掌握了农业,使得更多人不用参与作物种植,而能空出时间来思考别的点子。不久之后,一个新的大创新出现了——文字。
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五、六千年前。在那之前,知识的巨塔只存在人类记忆的网络里,而对于这些知识的检索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交流。这个方式在小部落里没有问题,但是当巨量的知识需要在庞大的人群里分享的时候,单靠记忆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很多的知识会应此丢失。
语言让人类能把思想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文字则让人类能把思想记在物理物件上——比如石刻。这使得知识能够长久留存。当人们开始在羊皮卷或者纸上开始写字的时候,原本需要数周才能口耳相传的知识,被压缩成一本书或者一个能握在手中的卷轴。人类的知识巨塔开始以物理形式存在于城市的图书馆和大学里的书架上。
这些书架变成了人类对于万物的使用指南。它们指引着人们进行新的发明和探索,而新的发明和探索变成新的书来反哺壮大这些书架。这些使用指南教会了我们精妙的利用贸易和货币,制造船只和大厦,研究医学和天文。每一代人都能从一个比上一代人更高的知识和技术起点出发,进步的步伐持续加速。
然而,呕心沥血而成的手写书就像宝藏一样,只有顶尖的精英才能染指。15世纪初,整个欧洲只有约三万本书。然后,下一个大突破出现了——印刷机。
15世纪的时候,大胡子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一种给一本书创造多份完全一致的拷贝的办法,这个新方法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廉价。更重要的是,这种复制方法还非常准确。其实在古腾堡出生的时候,人类已经搞明白印刷机95%的前期技术,古腾堡以这些知识为起点,完成了最后的5%,所以古腾堡并没有发明印刷机,中国人比古腾堡早了几百年。其实很多你所熟知的世界各地的发明,很可能都是在中国内最早发明的。古腾堡的印刷机的原理是这样的
我找到了一个关于古腾堡的印刷机的工作原理的视频,看完感觉也就一般般。我原本以为古腾堡造出来的是个天才机器,然而事实上他只是创造了一堆字母和标点的活字印章,然后手动的把它们摆成段落,接着手动在印章上面刷上墨水,最后把一张纸压在印章上面,就成了一页书了。每次他手动排完一页印章后,他就会印好多份,然后他会花很久时间再排下一页,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他最早的项目是印180本圣经,而这个项目花了他和他的员工们两年的时间。
这堆活字印章这就是古腾堡的技术?我看完视频后感觉我好像也能轻易想出这个点子,人类居然花了五千年才想出来活字印章。所以,其实我不是针对古腾堡,我是觉得全人类好像都一般般。
好吧,虽然古腾堡的印刷机不是想象中那么天才,但是它是人类传播知识能力的一大步。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印刷技术突飞猛进,从古腾堡时期一个小时能够印25页,到19世纪初一小时能够印2400页。
大规模印刷的书籍让信息像野火一样传播。同时书籍的造价也越来越低,教育不再是精英的特权,数以百万计的人能够阅读书籍,识字率也大规模上升。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传播给数百万人,大众传播的时代开始了。
书籍的雪崩式涌现,让知识越过了边境,原本全世界各个区域的知识终于融合成了一个直冲云霄的全人类知识巨搭
我们在大规模尺度上沟通的能力越强,我们作为一个种族越能像一个联合体一样行动。人类的知识巨塔,作为这个联合体的脑,而每一个人类就像这个联合体的一个神经元或者一条肌肉纤维。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这个种族联合体——我们称之为人类巨灵,也出现了。
因为有全人类所有的知识作为脑,人类巨灵开始发明一些任何人做梦都没法单独发明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仅仅几代人之前的人类来说就好像荒诞的科幻小说一般。
人类巨灵,把牛力车发展成了火车,马拉车变成了铁皮汽车,灯笼变成了电灯泡,手写信变成了电话通信,工厂工人变成了工业机器。我们飞越了天际,进入了太空。随着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大众传播”被重新定义——一个人脑子里的想法,可以即时被传达给数十亿人。
如果一个人类个体的核心驱动力是传递他自己的基因,使得种族可以延续,那么在宏观经济的作用力下,人类巨灵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创造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发明更新更好的技术。每次有更新更好的技术发明出来,巨灵就变成一个更好的发明家,从而能更快的发明新东西。
而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人类巨灵开始创造他最有野心的发明。
巨灵早早就发现,最好的创造价值的方法就是发明出能创造价值的机器。在很多领域,机器比人类更加厉害,这就产生了很多能够创造价值的新资源。更重要的是,机械劳动力能够解放人类的大块时间和能量,也就是说巨灵本身会有更多的精力来专注于创新。在此之前,巨灵通过脑力把人类上肢的工作通过工厂机械来替代,人类下肢的工作通过车辆来替代,现在,如果把人类大脑的工作也由机器来代替呢?
最早的数字计算机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有一种计算机能够代替的大脑工作是信息存储——计算机很擅长记忆。我们早就学会用书本来代替人脑记忆,就好像我们用汽车(在更早之前则是马)来替代我们腿的工作。
电脑起初也是用来替代人脑记忆的,是书本的一个升级,就好像汽车是马的升级一样。
信息处理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一直没想过能怎样把信息处理这一脑力劳动给外包出去。人类巨灵的信息处理工作一直都是自己来处理的,直到计算机改变了这一切。
工厂机械让我们外包了物理流程,我们把材料放进机械,机械处理材料,然后产出成果。计算机能够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处理的不是材料而是信息。一个软件程序做的就是像机械处理材料一样处理信息。
计算机这个信息储存、整理、处理的机器非常有用,计算机作为企业和政府日常工作的核心工具逐渐流行起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个人都开始拥有个人计算机这种大脑助手了。
然后人类又迈了一大步
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教会了数百万的大脑-大脑助手(计算机) 节点如何与其它的节点交流。这些节点组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计算机网络,而一个新的联合体就产生了——我们称它为计算机巨灵。
计算机巨灵和它的网络,对于人类巨灵的效用,就好像菠菜对于大力水手的效用一样。
如果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脑就像人类巨灵的神经元和肌肉纤维一样的话,那么互联网给了人类巨灵一个正经的神经系统。每个神经系统的节点都是和其它所有的节点互联的。信息能在这个系统里以光速传播,让人类巨灵的思考变得更快更顺滑。
互联网使得数十亿人类能够实时、自由、轻易地检索整个人类的知识巨搭(现在巨塔比之前高了很多,甚至越过月球了)。这让人类巨灵变成了一个更聪明更快的学习者。
如果个体的计算机变成了个人、公司和政府大脑的延伸, 计算机巨灵则是整个人类巨灵的大脑的延伸。
有了计算机巨灵这个真正的神经系统、升级版的大脑和强大的工具,人类巨灵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明新事物。而同时人类巨灵意识到计算机这个帮手很强大的时候,他也把一大块的精力放在发展计算机技术上面。
他学会了用更低的价格造出更快的计算机,把互联网变得更快而且无线,使得计算机芯片越来越小,使得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能装下智能手机这个强大的计算机。
每个创新,都好像给人类巨灵喂了一整车菠菜。
但是今天,人类巨灵有了一个比菠菜更加宏大的点子。计算机已经改变了人类的格局,使得人类能够把脑相关的任务外包出去,并且能帮助人类像一个单体一样运作。但是现在还有一类脑力劳动是计算机不能代理的——思考。
计算机可以计算、组织,还能运行复杂的软件,有些软件甚至能自己学习。然而计算机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巨灵深知自己创造的一些,都源自于人类能够独立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而大脑的终极扩展,其实是一个能够自己思考的工具。人类巨灵还不知道的,是如果计算机巨灵睁开慧眼,自行思考的话,世界会变成怎样。但是要记住,人类巨灵的核心目标是创造价值和推动技术不断追求极限,人类巨灵是怀着巨大的决心要探索出一个结果的。
我们在后文再继续探讨以上的问题。在那之前,我们先补充点背景知识。
笔者曾经在以前的文章提过,知识就像一株树,如果你学习一个课题相关的树枝或者树叶,但是没有树干这个根基,这个知识是学不进去的。树枝和树叶没有可以依附的基础只会被风吹走。
我们前面说了,埃隆 马斯克想做的是给大脑造一顶魔法帽。那么理解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就是了解Neuralink的根基,也是了解我们的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根基。
但是除非我们明白这个魔法帽究竟是什么、戴着魔法帽会有什么效果,以及我们怎样从现在到达这个目标,前面所说的根基将会难以理解。
而关于这一些前提知识的讨论的基础,就是先明白什么是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怎么工作,以及现在的脑机接口技术水平是怎样的。
而脑机接口本身也不是树干,而只是一根比较大的树枝而已。要真正了解什么是脑机接口和它的功用,我们先要了解大脑。大脑是怎么工作的,才是我们需要最先掌握的树干。
- To Be Continued -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