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WE Career 获第一手北美职场资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MarTechCareer(ID:gomarketing)
昨天,我刚刚跟一个从美国的创业公司离职,想重新投入corporate America、但找工作很不顺利的小伙伴William打电话。听着他讲自己的经历,我时不时地联想起自己的曾经,真是感慨万千。

我三年前从学校毕业加入硅谷创业公司;两年前从创业公司离职,回到纽约一波三折地求职;一年前从广告公司跳槽到自己非常喜欢的inhouse。看似还算顺利,但其中的波折和艰辛却历历在目。
我仍然可以回忆起我在毕业前夕,是如何激动地告诉周围的人,我即将加入一家刚融了A轮350万美元的硅谷创业公司,帮他们做营销做增长!我一腔热血地准备大干一场,谜之认为这是我快速成长并“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天生CMO“的幻觉油然而生。
我能够想象很多学生就像当年的我一样,对创业公司有迷之热情,并且没有考虑清楚就一头扎了进去。
所以我决定写一写创业公司的迷思,希望给即将毕业的小伙伴们提供一个冷静的视角。
需要声明的是,我的想法是基于我个人的经历,我的建议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过,如果你正在纠结毕业后到底要不要去初创公司,那我建议你仔细地、批判性地看看这篇文章,因为——我确实不建议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去创业公司工作。
 迷思1: 创业公司的经历能让我成为多面手 
很多人都以为,在创业公司什么都做,这份经历能让自己变成多面手。
确实,创业里的每个人必须各司多职(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资源不够)。但问题出在了三方面:
第一,你负责的事情很可能在那个小团队里没人比你懂,你就是你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天花板。你做对或是做错,很可能没有人能站得比你高一点来带带你。
第二,由于资源有限,很多工作内容就算做错了,复盘了,也没有机会再试一次,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第三,工作没有常性,老是像救火队员一样 rush to something else. 能跑通一个思路、专注并优化在创业团队是很奢侈的。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在这家创业公司一年,作为唯一顶着营销这个title的人我做过非常多的事情。
比如:联系媒体发稿(我去找导师学着从零开始做公关,这段经历我写在了我的知乎里:https://zhuanlan.zhihu.com/brand),做邮件营销,做众筹战役(非常努力地把每一个部分都做齐了,但是缺乏整体统筹,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做展会(在美国所有主流展会留下了站台吆喝的身影),做营销宣传资料(设计师兼职,每周从三番开到南湾来一次我们一起工作一天,成为了好朋友),做白皮书(和销售副总裁与 ghostwriter 和合作),做社交媒体的原生内容(organic social content),也做社交媒体广告(Twitter and Facebook),做线下活动(这是让我骄傲的硅谷机器人马拉松项目 Silicon Valley Student Robotics Marathon,我把产品要的“找用户测试产品”需求和销售要的“找学生拍 use case”结合,用市立图书馆的免费资源和宣传渠道把这事儿给做得还挺漂亮的),拍广告,出差北京等等……
当时的我为我丰富的经历感到骄傲,但并没有意识到:我虽然做过很多事,但具体到某一个方向,总结技巧和方法论其实并不深刻。很多任务当时做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后复盘知道做得不够好,却也不知道如何改进。还因为工作内容多是one-off,很难有机会再次实践。所以,多面手只是表面,现实是,你不是任何领域的专家。而与此同时,我的其他同学已经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在某个领域里积累了不少了。
“缺乏专业度”这一点,直接反映到了我在之后求职的艰难中。
 迷思2: 有了创业公司的经历,我应该很容易找到其他工作吧 
在创业公司呆了一年后,我因为家庭原因要搬回纽约,于是我辞职了。没想到,真正的惊喜/惊吓在回纽约后才发生——我发现自己找工作特别难。
刚回来的时候我是很乐观的,有创业公司多面手幻觉,以为自己一年积累了至少三年经验。不说是平级跳,跳成manager也是应该的嘛。另外我既然“什么都会”,那所有工作都可以投,每天Linkedin投50份工作,效率不要太高。
现实冷冷地把我拍在海岸上。
我在跟HR聊的时候,可以大包大揽说什么都做过,有一年经验,过了简历关;但在hiring manager眼里,几个追问就能发现我并不熟练,做过的事情not efficient or effective。
对于这一点,William在电话中也表示感同身受——对于基础岗位,他看起来overqualified(因为创业公司确实人少责任大),而experienced hire所需要的know-how他又没有。很多事情你看起来都做过,但是当你真正写进自己简历的时候就发现是空洞。
这简直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迷思——没有专业的人教你、所有任务摸着石头过河、复盘不到位、资源限制导致任务一次性无法再实践、不知道如何改进、无法总结成技巧或内化成技能。这一切都在求职时化为了深深的无奈。
后来是校友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帮我了解行业格局和公司的构成。通过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我也一直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我逐渐意识到,如果想在营销这个职业方向走得远,得找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做一个specialist,而不是一个generalist。或者说任何方向都是一样,有一个专注点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当你能做好一件事情,把对事的掌握体扩成操盘更大的项目,你才能教会或者empower团队来做更大规模的事业。
意识到这件事以后,我开始将求职方向调整为去media agency,去真正负责执行的specialist team重新开始。而刚好程序化广告 (programmatic media buying) 是其中发展最快,用人需求旺盛的,而且这个岗位也看重我的digital marketing “exposure”(注意,只是接触,而不是经验!我现在用经验这个词很小心了)和本科学金融的量化背景,于是才拿到offer.
我花了三个月,长得意料之外。
也是这三个月让我有了一场认知升级,清晰地意识到:创业公司的经历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你带来的是丰富的经历和独当一面的能力。它也许很适合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对于一个毕业后直接加入创业公司的学生来说,你可能只有广度没有深度,这是不利于你在未来的求职的。
现在的我,在程序化广告这条路上走了两年了。从最初级的新人,到和团队成员承担数百万美金的广告预算;然后从乙方跳到甲方,在市场部继续做广告,马上迎来我在新公司的一周年纪念日。我选这样一条specialist路走得很有底气。第一是大广告公司的训练基础非常扎实,第二是因为专注我能把事情做得更透想得更多,第三是我越来越有自信——不仅能涨薪跳槽,还自己讲了一门网课。而且我不担心自己是不是太窄了,只担心自己是不是扎得够深。
当然我工作时间还很短(刚刚开始第四年),目前的认知水平只到这个程度。我知道自己以后也许会有更深层的认识,但以上这两点创业公司的迷思,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并且希望自己“早知道就好了”的。
我希望有人能在我三年前刚毕业时告诉我这些,即使未必能改变我当时的决定,但也会让我更清楚地知道我的“收益”和“损失”可能是什么、更审慎地做出选择。
祝今年毕业的小伙伴们,求职顺利!
· END ·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