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来自美国“高等教育内参”的文章吸引了传承Legacy团队的注意。原文如下:
美媒:美国文凭在中国职场上已经不吃香了?
文章来源: 美国“高等教育内参”网于 2019-04-11  
与从美国高校毕业的求职者相比,那些从中国高校毕业的求职者更有可能接到来自中国用人单位的电话。即便求职者拥有美国顶尖大学的文凭,他们接到此类电话的可能性也低于中国国内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些都是陈明宇(音)——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在其新论文中描述的最重要发现。
  陈向中国用人单位发出2.7万多份申请商业和计算机科学初级职位的虚拟求职信。总体而言,毕业于美国高校的“求职者”接到中国用人单位电话的比例比中国高校毕业生低18%。甚至是美国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也比中国最普通高校毕业生接到此类电话的比例低7%。陈还发现,此类比例差距在申请更高薪酬职位和外企职位时相对较小,但仍然显示中国国内高校毕业生更“吃香”。
  陈在论文中总结称,他收集的证据主要支持两种推论:第一,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比例差距可用中国用人单位认为接受美国教育的求职人拥有其他更佳就业选项来解释。无论是否正确,这些用人单位似乎都相信来自美国教育机构的求职者拥有更好出路,这使用人单位认为自身更难吸引并留住求职者。其次,上述差距可能源于中国企业对美国教育相对缺乏了解。
  陈还对中国的260名招聘经理开展调查。面对几乎没有其他区别的美国高校毕业生和中国高校毕业生,中国招聘经理在80%的情况下都选择让后者参加面试。
  陈的研究触及一种更广泛的说法,即中国留学生回国后的就业前景正引发担忧。北京某智库去年的调查显示,八成海归表示薪酬低于预期,七成表示学非所用。陈的研究带来两个问题:仅从能否在中国获得更佳工作前景的表象来看,中国学生花大价钱在美留学是否划算?其次是美国教育机构或许需要帮助学生从美国教育转向中国职场。
很多媒体都在转发这篇文章,包括《环球时报》等等,笔者仔细读了原文和文中提到的Mingyu Chen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论文,发现媒体的翻译完全是断章取义,吸引眼球,仔细研究,并不能反映美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劣势,特此撰文,希望带给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
首先,这篇文章的确反映了近几年的一个趋势。海归回国就业越来越难,薪酬越来越低,很多时候还不如国内的高校毕业生。但是,美国留学却依然热度不减,赴美留学人数已经破百万了,而且还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统计数据,2017年美国高中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中,有8.2万名注册留学生,相较2013年,增长幅度高达12%。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约占到了42%(3.2万),差不多一半。
如果美国教育在中国不吃香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把孩子送来美国留学呢?这不是一个悖论吗?这个悖论该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笔者经过思考,认为论文调查没有错,反映的社会问题也很现实。
但首先,笔者仔细读了Mingyu Chen的论文,他研究的是entry-level job就是毕业的第一份工作,这些工作通常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可能也是一份打杂的工作,企业都希望越便宜越好,即使是外企,考虑到企业成本,在entry-level job就是刚毕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没有全球统一薪酬,而是跟当地薪酬相当,而所谓的global pay全球统一薪酬,都是到了中级管理人员以后。
海归的优势,在初级工作中,因为技能本来要求不高,也很难体现出差别。但到了后续发展,海归的生活圈层、人脉群体、国际视野、还有上进心、自我要求,都跟国内高校毕业的学生(简称“土鳖”)不一样,后劲发展自然是不一样的。
而论文没有反映的,恰恰是很多门槛很高的、没有海外学历就没有办法进入的行业和工作,比如高校的教授,一般都要名校博士;比如外企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也都要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比如很多对外交流的工作,外交官、国际贸易、国际诉讼谈判、跨境投资并购等等,除了外语好,也需要有海外文凭和经历。
又比如,如果是一个海归,既可以管理土鳖,也比较容易管理和留住海归。但如果是一个土鳖,要吸引和留住海归难度就更大一些,可能并不是能力有多大区别,仅仅是别人见得多、识得广,简言之,“谈资”比你多,别人没养过猪也见过猪跑,而土鳖如果没出过国,即使读过更多相关书籍,做过更多研究,没亲眼见过、没亲身经历过,谈起来也没有说服力,缺乏“谈资”。
这种“谈资”,已经越来越成为新时代身份的象征了。一个著名例子,在一个高端酒会上,两位女士,一位女士A拿着爱马仕包包、全身名牌,只是静静地笑着,别人谈论插不上嘴,另外一位女士B穿着朴素,但一开口却能深度讨论《经济学人》最新一期杂志的一篇文章。如果在中国,可能很多人会觉得A是来自富裕家庭,而在美国,毫无疑问,A是不是假装有钱的中产不知道,但B一定是一位来自富豪家庭的女孩,因为只有从小上得起私立学校的才有这样的思考的深度,而私立学校每年昂贵的学费绝不是一个普通中产能够负担得起的。
在未来,这些不经意的“谈资”也会在中国成为真正区分阶层的象征,奢侈品可以买,而人的教养、思维、为人处世却不是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装一装能装出来的。而试想一下,即使你花了所有的血本,买下豪宅、豪车、全身名牌,可参加高端社交,却完全无法融入,无法跟别人交流,显得格格不入,那顶多就是个”土豪“,根本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富豪
美国教育,恰恰就是能够拥有与精英阶层相同“谈资”的入场券,这就是区分的一道门槛。
而且论文没有统计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的数据,就是回国后没有就业的海归,都去干嘛了?
正如文章所说,中国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美国文凭的求职者会有更好出路,认为自身很难吸引并留住求职者,用美国的职场语言来说,就是overqualified,人才超出职位需求。所以美国海归很多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根本就没有就业而是创业,或者成为自雇劳动者,而这方面产生的收入和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就业拿到的薪资,也远大于美国留学投入。但这方面信息,却完全没有统计。
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劳动力市场一向人才济济,而企业提供的很多工作都是只要是专业文凭毕业的优秀人才都可以胜任,这样一来,在企业打工,美国文凭自然没有任何优势。
但如果把创业或者自雇数据也考虑进去呢?美国文凭是否依然处于劣势?就非常难说了。
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文凭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愿景、承担风险的能力、刻苦、人脉、技术、吸引人才等等很多要素。从很多方面讲,海归都有一定的优势。
海归生活的圈子大多混得比较好,同学都很优秀,自己自然也不能太差,所以普遍比较不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打工,创业或者自己给自己干的欲望强烈另外,能够出国读书,一般家庭风险承受能力也比较强,可以支撑海归们创业的风险。再加上去美国读书,很多学校宽进严出,虽然有些学校教得没有北大清华那么难,但想蒙混过关也不容易,一不小心,绩点太低还被劝退开除。加上独自一人在海外的历练,什么都要自己处理,没有10分刻苦,也有5分吧,心理素质也练出来了。人脉和吸引人才更加不用说,本身校友就是一个圈子,海归当老板,也比较容易招到优秀人才。
最后,土鳖可能觉得离开家出省就很远了,去北上广深就是极限的,但去过美国的海归在美国本来就没有认为哪里是家,在美国,早习惯了哪里有机会去就哪里,不会局限于一个地方。回国后,心态也更加开放,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发展、创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成功。所以,在很多方面,海归创业都具有比土鳖强大的优势。
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服务,属于第三产业。美国留学低龄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国内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部分家庭的教育需求了。
公立学校,大班上课,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统一化教、练习、考试、排名。对于愿意支付更高价钱买到个性化教育的家庭来说,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
教育的最终归属是高等教育,而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仍然主要通过高考录取,即使少量通过其他渠道录取的,但里面的学生大多仍是公立学校、通过高考进入的,环境仍然是公立教育系统。
公立教育资源有限,只能完全普及教育(即让大多数人都学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人才重点培养,而它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出高级知识技术人才。
成为高级知识技术人才很可能对于很大一部分高级中产和富裕家庭和他们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公立教育系统已然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并不适合,只能寻求西方私立教育。
西方私立教育的最终归属高等教育就是美国的顶尖名校,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常春藤名校等等。以此为归属,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美国高中容易进本科名校,就要去美高。要进好的美高,就要去美初和夏令营,那英语就得过关啊,所以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要去美国学习英语。
而国内近年来纵然有各种民办、国际学校等,这种以西方教育体系为核心的教育系统,外籍师资一直是个大问题,好的师资匮乏,而且这些老师的家毕竟不在中国,很多就是短期来赚外快,留不住也是个大问题。因此,各种原因相结合,导致不少家庭主动寻求海外教育,甚至不惜把年幼的孩子就送出国。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且是影响人一生的,薪酬和财富只是衡量教育成果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因此,教育也无法完全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还有很多无形的影响,比如,品德、自我认同、幸福感、另一半的选择、社会地位等等附属品。
因此,这篇新闻和提到的论文提到的仅仅是回国找初级职位,而找到一份高薪的初级职位,是其中一个期望,但这本身不是送孩子去美国留学的家庭的最终目的,有些家庭的孩子可能根本也不需要找一份初级职位,而这些家庭的样本基本就自动被排除在外了。由此,得出美国教育在中国不吃香了就是以偏概全、博眼球了。
本文由传承 Legacy 公众号团队整理撰写,团队包括美国经济学博士候选人,转载请联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分享此文到“朋友圈(请不要分组)”或1个“100人以上育儿教育群”,截屏发送至后台,即可获得英文原版的美国“高等教育内参”的原新闻链接,以及文中提到的Mingyu Chen博士论文pdf。

讲座预告

我们的《正面管教》读书打卡营这周末就要结营啦!感谢过去30天有你们的相伴
难以想象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传承Legacy 团队也非常不舍。
为了让大家在读书后更好地在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中实践,运用《正面管教》中的理念和工具,形成自己的思维。
我们特地请到了国内正面管教讲师来给大家分享“正面管教如何实践”,总结正面管教的理念、工具的同时,举例说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知识来沟通。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哦~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学会。
如何收听?关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正面管教”,即可免费收听。
喜欢本文?你的每一次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后台输入“绘本”抽取3本获奖的精美中英文绘本~~
输入“入群"加入高质量财富与精神传承交流群
一群名校毕业、曾经在北美华尔街和加州等职场工作的奶爸辣妈们~除了工作外,我们努力变成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相得配偶、育得子女、理得财富的全能父母,关注中美教育、发展、财富传承理念

喜欢记得来一个
码字不容易,原创靠心力。
请打call,也打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