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之路,与您同行」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薇言朗读音频
文 · 沙玉 主编 · 李贤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耶稣是我的朋友”与耶稣说“你们是我的朋友”有什么区别?
2. “常在主爱里”意味着什么?
3. 怎样才能“常在主爱里”?
4. “常在主爱里”会有怎样的表现?
【经文】9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10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11 “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12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13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15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16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17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约15:9-17)
大概是在20世纪之后,表达神是我们的朋友、爱我们、体贴我们、与我们同行的诗歌大量涌现。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本土原创的诗歌基本上都很柔情,深深地表达我们对耶稣的恋慕和依靠。不过却有一种现实主义的色彩,透露出在患难逼迫中人对神的感情和呼吁。现在从诗歌中则更透露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从前诗歌主要是用来敬拜的,总是客观的、叙述性的,以神学陈述的方式赞美神的作为和属性;而现在诗歌却一面倒地偏向用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渴望,不再着重述说神的作为,更多是用来作为自己情感的宣泄和享受。这种功能的转向是典型的现代文化的标记,这标志着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逐渐控制了我们的情感和思念,以切斯特顿的话就是:人再次堕落了。
这样说,并非因为这些诗歌毫无益处,而是说这是一种灵性的倒退,而且非常危险——陈述真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的诗歌唱多了,你一定会很同情自己,感觉神也该同情你,并且会觉得全世界都欠你一个同情。你在这些诗歌中,很难发现自己何等的渺小和污秽,只会自艾自怜、孤芳自赏。但,没有信仰的客观陈述,感觉是没有意义的。
《圣经》不喜欢说神与你同行,而是说某人与神同行(这是关注中心和焦点的不同)。前者是敬拜性的,而后者强调人内心主观的渴望;前者是叙述,后者是自恋文化的产物。人会在这些自恋诗歌文化中变得自艾自怜。《圣经》也极少提到人是祂的朋友,但我们却经常这样说。《圣经》论到神与我们同在的时候,总是有条件的,除了道成肉身之外(这是神与人同在或人与神同在的必要条件)。比如,这里说要常在主爱里,就是有条件的,即:遵从主的命令。
一、爱的邀请 9-11节
约翰福音中有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基督很喜欢讲论自己与父的关系。有时祂分明是在讲论某些真理,但总是会讲到自己与父的关系中去。为什么?因为祂知道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与父的关系破裂了。祂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救赎。祂要重新建立我们与天父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对此完全没有经验、不会在乎,我们只在乎我们自己的属世的利益(私欲)。为此,耶稣要启示这种关系,吸引人渴慕它,让人知道祂所追求的一切在子与父的亲密关系(人与神关系的范本)面前都不值一提。门徒们以为没有什么比他们的理想、以色列国、肉身亚伯拉罕的后裔、天国的承受者更好的了。但他们错了。他们必须要在耶稣自己与父的关系中,看见自己的败坏、污秽、叛逆、狂妄。谦卑下来,承认一个事实:需要拯救、需要恢复与神的关系——犹如耶稣与神的关系之亲密一样。
现在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什么都没做,耶稣竟然把祂与父之间无比亲密的关系分享给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和类比就是基督以祂对我们的爱来类比父与祂的爱。这爱使祂走上了十字架,为我们的罪受尽折磨,直至下到阴间;这爱亦最终使祂从死里复活,以此聘全教会为祂的新妇。为此,在这个全新的关系中,祂向我们发出邀请,要我们常在祂的爱里。这是对我们生命的终极关怀。
这个邀请看起来无比美好,但这却刺激到了被邀请之人的神经。因为常在祂的爱里,就意味着要常弃绝自己、随时体贴祂的心思。因为根据父与子亲密关系的原型,子是完全顺服、体贴父的意思、全然按照祂的旨意行的(高峰是死在十架上)。现在祂邀请我们进入祂与父亲密关系的原型,这对人来说是要命的事情。我们最讨厌命令、喜欢照自己的想法活着我们喜欢为所欲为(命令意味着你不管同意不同意,都要去遵守、没有选择权)。但这就是基督的爱!祂要我们放弃自己的意志,我们若不放弃自己的意志,就不能进入亲密关系的原型中享受神。我们的意志除了带来死亡,没有别的。唯有基督的命令能给我们带来生命、与神同在。这就是基督信仰的精神!信仰基督就是要你不断地接受基督的命令,直至你的“意志死亡”,确切地说直至你有了一个全新的意志,一个与神合一的意志,远离罪恶。
然而,实践这命令不是困难的。远在我们愿意、能够接受基督的命令前,基督就为我们实践命令——那难以想象的生命体验。这个命令是我们的祖宗亚当在伊甸园中所触犯的。祂为了自己的意愿,不惜违逆生命之主、赔上性命、与爱祂的父隔绝。我们的主现在对我们的命令,就等于是邀请我们回到那完美关系的原型中。基督是以遵行父的旨意展现了父与子之间那完美融洽的爱。这爱(以遵行父的旨意所表现出来的)是门徒和我们所陌生的,现在祂把这爱活出来,这爱就是我们的喜乐,也是我们幸福的根源所在。故此,我若问,你喜乐吗?幸福吗?请你不要说你现在很幸福,因除非你已经如有耶稣爱父那样爱祂,那么一切你所感觉的、在父与子关系原型之外的幸福都是虚假、短暂、陌生而肤浅的。你幸福吗?你喜乐吗?你的喜乐能满足吗?对于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拷问,而在基督这是一个属灵的实际。
祂说“我要把我的喜乐赐给你们”。这不是很奇怪吗?物质的东西能够转交,但谁能把他非物质的喜乐(属灵状态)转嫁给他人呢?然而,耶稣竟然说“我要把我的喜乐赐给你们”!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恩典!就是救赎!祂要把祂与父的关系分享给我们。只有祂知道真正的幸福、喜乐是什么?现在,祂要分享给我们,借着十字架的代赎。然而,这个分享是透过命令——命令我们接受祂的绝对意志,好像祂接受父的绝对意志一样(这世界所有的不幸,所有的忧愁都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神——亚当原始的罪——所导致的)
二、耶稣的命令:范本的应用 12-15节
现在耶稣又更一步:将祂的爱(命令)以群体之间的爱展现出来。起先耶稣说祂爱我们犹如父爱祂一样。现在祂说你们要彼此相爱犹如我爱你们一样。这意味着基督命令我们把这范本应用在信仰群体中。
耶稣的爱、拯救首先造成一种必然性和确定性:得到亚当所失去的神人和谐的关系、让人能够成为祂的朋友。然后命令我们在信仰群体中实践这种至尊的位格际关系。
有很多关于主我是我们朋友的诗歌(《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哪有朋友像耶稣》等),却很少关于主称我们为朋友的诗歌。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首先,不是说主不是我们的朋友,主当然是。但是《圣经》更多说耶稣是我们的主、救主。只有在此基础上你才能理解耶稣是你的朋友的意义。从罪的奴仆到基督的朋友,这关系的提升是救赎的一个层面;这是基督独自作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基督有资格对我们说,我们现在是祂的朋友了。
从来都是那个真正够朋友的为祂的朋友做了伟大的事情。我们都是领受的人,我们从来都没有先拣选耶稣,先为祂做了什么?而是还在与祂为敌的时候,祂就爱了我们,为我们舍命。因为,祂认我们这个朋友。祂才是真正“够朋友”的那位。于是,既然祂对我们是这样地够朋友,祂对父是那样地顺服,既然祂已经把这神圣的关系赐给了我们、邀请我们享受在命令中享受与基督和父神的亲密关系。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敞开心扉,领受这份关系,并在这份恩典中透过顺服天父、成为其他肢体的“朋友”(意味着我们要互相以主的恩典和爱来“救赎”其他肢体,让他们恢复与父和子的完美关系),以此来享受这福分。
三、结出父喜悦的果子 16-17节
当主耶稣说我们是祂的朋友的时候,就立刻补充说:不是我们拣选祂成为我们的朋友,而是祂拣选我们(救赎我们成为他的朋友)。这个补充使我们避免了骄傲,和不切实际的自义的幻想,也定义了我们的责任所在:结果子。
那么,什么果子呢?这里所讲的果子首先不是指向你的德行,而是分享福音,使他人也能进入耶稣与父的完美关系中。但是分享福音不是一句宣告(耶稣爱你,信耶稣得永生)就能了事的,这当然需要宣告(就好比主耶稣教导祂的真理一样)。但更多是要人切实地看见我们与耶稣和父神的关系,就好比耶稣要我们看见祂与父的关系一样。这个果子从有形的角度来讲,一定是存在我们群体的彼此相爱、相交这个场景中。这是所有其它的宗教所不能有的事情。这不是说他们没有爱,而是说他们不可能会有耶稣与天父之间的那种爱。
实际上宗教是很注重自我的。或者说人本的宗教不在乎与神的关系,更不在乎与他人的关系,只在乎自己的益处。为此也就只在乎别人与的关系,神与的关系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标记:一切要向我的自己看齐,我的内心,我的益处,我的觉悟,我的思想,我的意志等。而当我们的眼睛能仰望基督的时候,你的眼睛才能注目在他人的身上,去爱他、关怀他。不过不是单单关心他人的需要(需要是没有尽头的),而是在意他与神的关系。就好比耶稣在意我们与祂、与神的关系,如同祂与父的关系一样。
当我们不以自我为中心时,这个表达就是“奉主的名祷告”。祷告是表达一个人内心深处向神的呼吁。而奉主的名并非是利用基督的名为我们的欲望、利益成就什么,这是异教普遍的作为,而是以耶稣的身份活在神的面前、活在耶稣与父的关系的范本中。只有当我们的生活是以这个范本为圭臬、在其基础上生活时,耶稣才成为我们真正的保障,我们求的一切父都要赐给我们,因为“奉主的名”意味着我们只会向基督求父神喜悦的事情一样。奉耶稣的名祷告,就是放弃自己的偏见、私欲,将自己的意志服在耶稣的权柄之下。这样的人才能在真正的将耶稣的爱见证出来。这就是果子了。
果子的另一个看得见的表现是彼此相爱。彼此相爱并非是一个大同的现象,毫无差异。彼此相爱是真正的差异能够存在的基础。在基督里彼此相爱,每个个体的尊严、每个不同的群体,他们彼此的才能、不同的性情、文化习惯上的差异,才能够有合一的可能。就好比三位一体的神,每一个位格都是独立的,都是荣耀的,都是具有自主的意志和情感,但是他们却是彼此合一相爱的。这种彼此相爱是救赎给我们带来的恩典。夏娃原来是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由于堕落,亚当随即以牺牲夏娃来为自己开脱。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的标记。而耶稣的救赎恰好相反,祂承担了我们的罪,为的是赐给我们一个无罪的生命。这是我们的群体能够彼此相爱的原因所在。
最后我们回到我们的题目。耶稣要我们常在祂的爱里,是怎样的方式呢?答案是:遵守祂的命令。祂的命令是什么呢?答案是:彼此相爱。我们能彼此相爱吗?答案是:能,因为你们要奉耶稣的名(也就是在救赎中),以耶稣的爱来爱神和人。答案虽然简单,但对我们的本性来说太困难了,太令我们厌恶了。我讨厌别人,怎么能爱他呢?这样,耶稣会说难道你不愿意住在我的爱里?难道你厌恶我为你所付出的?难道你讨厌我与天父的这种关系?难道你以为我的十字架是一个极大的羞辱?保罗说:感谢主,靠着爱我们的主耶稣,已经得胜由余了。
< END >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记得给我们点赞哦!
沙玉:现于浙江装备神学,全职学生;道学硕士毕业;擅长神学研究和圣经辅导等。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如果你热切参与到教会的探访事工中,你会发现常有某某患了癌症的消息,需要代祷、探访关怀,一个未曾经历大病痛的人可能无法体会罹患癌症的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软弱,而在下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来自作者leslie Schmucker的亲身经历《在癌症的阴影当中找到勇气》,由张威翻译,盼望对处于病痛中的肢体有一份安慰和鼓励。

长期有偿征稿,征稿类别如下:信仰生活、感恩见证、时事评论、神学解析、婚恋家庭。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类别/教会生活,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更多原创作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