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盐财经
作者 | 王小豪
推荐人 | JIANG
企业“出海”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也纷纷为支持企业“出海”进言献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的出海规模日益庞大,成果也十分显著。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从中可以窥见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取得的傲人成绩。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出海的形式也从单纯的产品出海发展至品牌出海、服务出海、模式出海。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布局的方式获取新市场、实现转型升级。
不过,地缘政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情况的出现,也给中国企业出海增添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此,盐财经采访了经济学家陈志武,就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现状展开讨论。
01
 出海从粗放到理性 
盐财经:从时空角度来看,我们应如何勾勒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当中是否存在明显的阶段划分?
陈志武: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有两个关键的节点变化,其一是中国加入WTO,其二是“一带一路”的启动。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除了少数国企有一些海外投资以外,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到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收购油田进行开采等,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基本上没有海外投资活动。当然,那段时间有不少的出口贸易。我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纽约的机场看到里面的手推车上面贴了海尔冰箱的广告,但民企对外投资、建厂的很少。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才真正开始了规模化的出海浪潮。2001年以后,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长迅猛,中国的产品迅速占领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很多企业出于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开始到其他国家进行实业投资,在当地建厂、生产产品。
2004年7月1日,在与海尔美国总部大楼仅隔三个街区的曼哈顿广场,有大批美国消费者排起了长队等候购买海尔空调,最终7000台海尔空调在7小时内销售一空/图源:新华社
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国企、民企,大企业、中小企业,都在各显神通,积极出海。
2015年,“一带一路”正式启动,中国企业的出海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开始,国企成为出海的主力,而且在对外投资时有更强的规划性和针对性,比如中远、招商、华润等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了很多的港口、公路、铁路。这些都是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
盐财经:我们先来谈谈民企的情况,整体而言,民企出海的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志武:据我观察,越来越多的民企逐渐从实业投资转向财务投资。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与民营企业家从过去十几年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吸取的教训有关。
中国的民企在刚开始出海时,以实业投资为主。但是,当时很多企业的投资比较盲目和粗放,不顾经济效益和市场规律。比如,不少企业斥巨资收购国外足球队、地标性建筑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而和市场规律对着干,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多当时非常辉煌的企业现在都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甚至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
到了现在,我觉得很多民营企业家在海外投资时,比以前谨慎了很多。
近日,中国外运联合吉途(上海)航运有限公司首次推出纸浆船运输汽车的新型物流通道,成功发运580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至巴西维多利亚港,在滚装舱位紧张的行业环境下,为破解国产汽车“出海”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物流方案/图源:招商局集团官网
盐财经:从实业投资到财务投资,这种转变是好的吗?
陈志武:我认为这种转变是健康的。
中国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海外市场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和政治缺乏认识,导致投资过程中吃了不少亏。
那么现在,这些企业家开始通过股票债券、PVC基金、私募基金等方式转变为财务投资者,把企业的管理、运营交由当地团队完成,避免了一些文化摩擦和法律纠纷。这是对自己的财产更加负责的一种做法。
02
 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研究 
盐财经:你特别提到,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对当地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缺乏认识,这是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吗?为什么欧美的跨国企业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较小?
陈志武: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和西方的商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得到解释。
一方面,欧美国家是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社会,这种社会文化向来鼓励信徒四处传教,所以很多商人都在海外定居,做生意。
另一方面,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先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后来是荷兰人、英国人,西方国家在全球进行海洋贸易甚至殖民扩张,到现在已经积累了500多年的海外贸易、投资的经验。
反观中国,尽管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悠久,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中国的商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走出去”。
中国的儒家文化主张“千年归故土”“父母在、不远游”,特别是事业有成的人,更是要衣锦还乡,回到自己的宗族。所以,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代,尽管广东、浙江、江苏一带都有商人深入到印度洋、地中海等地区进行跨海贸易,但是,这些商人主要从事的是贸易活动,没有在海外定居、生活,更别说投资、办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2000多年的时间,中国商人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活动。
中国真正意义上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是从2001年才开始,至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对外投资的经验比西方企业少多了,所以吃一些亏是很正常的。
2022年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流量对比/图源: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02年,我在清华大学访问。当时,我想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招一个研究生,协助我做一些英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当时,北京大学里没有一个研究英国经济史的学者或研究生,我感到有些吃惊。如果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但连当地的大学都缺乏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与历史的认识,那么,企业到外面投资怎么会做得好?
我在香港大学有个同事,是加拿大人,他主要研究东南亚地区的民间宗教。去年,他和我说,中国的统战部和商务部常找他做咨询,因为原来大家认为做投资有钱就行了,但是亏损多了就发现,不了解当地的文化、宗教、历史很难真的做好投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内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研究得还不够。
盐财经:这种局面是否在慢慢得到改善?
陈志武:我最近在新加坡出差,这边有很多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他们不是在广州、上海学习,而要来新加坡、伦敦、纽约或旧金山,就是为了通过现场观察和体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政治,为将来的投资做准备。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家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这种全球性视野。
另一方面,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承压,这就倒逼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海外。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第一流的企业,仍在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
03
 局势动荡,更应注重资产安全 
盐财经:改革开放以后,国企率先出海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如今“一带一路”启动以后,国企又一次成为出海的主力。你怎么理解国有企业的出海形势?
陈志武:未来,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能否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是一个十分值得留意的事情。
国企在经营上的主要特点是行政化管理,随着最近几年国企的反腐力度加大,很多国企管理者在经营上变得保守。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框架下,很多国企的对外投资出于政治需要。如果对外投资参杂了过多政治考量,忽视了对市场规律的重视,将出现许多潜在风险。
盐财经:有数据显示,市场需求正在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市场倾斜,未来新兴市场将消耗全球近2/3的制成品。新兴市场比重加大对中国企业出海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挑战?
陈志武:因为地缘政治的变化,现在最适合中国企业投资的地方集中在中东、非洲、中欧、东欧和拉美等地区。但是很遗憾,这些地区的政治都是相对不稳定的。
按理说,这种时候更应该到制度健全、政治稳定的老牌发达国家做投资,但是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很多发达国家现在不那么欢迎中国的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去投资。因此,中东、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就成为了中国企业主要的出海对象。
工人在镍铁生产线上工作/图源:新华社
这些地方有相当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很欢迎中国的投资的。只不过,国际秩序越动荡的年代,在那些制度本身就不稳定的国家做投资,就更需要注意企业在海外的资产安全。
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集中在一些法治不健全、社会较动荡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中有很多在历史上都出现过没收外国资产的行为,我们不能认为搞定了当地政府的领导人或国会议员就可以高枕无忧,那些政治人物是随时有可能被赶下台的。
必须认识到,未来10年、20年,世界动荡的幅度将比过去10年更甚,如何保障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安全,并不是一个抽象、遥远的问题。特别是国企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投资规模,更要小心谨慎。
盐财经:中国企业向新兴市场出海的过程,可以类比几十年前欧美企业向东亚投资的过程,还是中国企业向新兴市场推进的过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陈志武:当然有自己的特殊性。
前面我也提到,中国的企业相对缺乏出海投资的经验,所以,很多国家在和中国企业合作的时候,其实可以占到便宜。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可能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但这是客观事实。
另外,中国企业背靠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很大的机会。目前,中国的企业在产品、技术和管理上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优势也很大,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愿意接受中国的投资,也是希望这些企业能够给他们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自己的企业发展,甚至在未来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市场。
印度尼西亚勿加泗,工人在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公司工厂的生产线上作业/图源:新华社
不过,背靠中国也让企业在出海时背上了许多包袱,遭遇更多的挑战。例如,到印尼、埃及等国家进行投资时,哪怕在政府层面中国和这些国家交好,但是当地民间的企业和个人层面对中国的一些负面看法,可能给中国企业造成一些障碍。这是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比较少遇到的问题。
04
 警惕地缘政治风险 
盐财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这将如何反映在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出海程度加深,是否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陈志武: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出海并没有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起到太多作用。我在其他场合也讲到过,人民币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现在,政府对人民币的管制力度比较大,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如果外国资本拿到人民币,却不能自由地进出中国市场,难以在中国进行投资,同时其他国家又不接受人民币作为投资交易的支付货币,那么,人民币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就很难提高,企业出海也没有办法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但是,假如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比较顺畅地推进,对中国企业出海将是一个重大利好。政府一旦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一定会有很多企业把资金投向海外,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财务投资,都会增长很多。
盐财经:全球经济正面临增速放缓、下行压力等问题,近几年关于“逆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多,“国家利益”有重新抬头之势,对经济全球化构成冲击。在全球优先还是国家优先的价值争论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哪些条件、趋势的变化是试图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应该特别留意的?
陈志武:通过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下行将会持续很长时间。逆全球化不是一个短暂的例外,而是一个新的世界潮流。
今年11月,如果特朗普重新当选美国总统,几乎可以肯定,未来4年逆全球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一定规模的“贸易战”或将卷土重来。届时,国家之间可能会形成像冷战时期那样的阵营关系,一些西方国家很可能会进一步疏远中国。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贸易的总量会下降,但是不同阵营内部的贸易依赖度会增加,就像去年,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额增长了80%多,而西方国家和越南、墨西哥,乃至柬埔寨、泰国、印度等国的贸易额也在增长。
2023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我看来,未来10年、20年的逆全球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强,但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失去了出海的机会。
一来,和中国关系紧密的国家将会是很好的投资对象。二来,像阿根廷、智利、沙特阿拉伯、印尼等一些不会选边站的国家,也依然会和中国企业接触。只不过,未来中国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一定要非常注重对政治局势的考察。
智利圣地亚哥科斯塔内拉塔/图源:Unsplash
客观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企,更应该走出去——通过在海外的资产配置让企业发展变得更加稳健,从而平衡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营收和利润。
欢迎点击关注《首席访谈》,记得点亮“星标”哦!
—END—
首席访谈 | 热门视频推荐
 采访热线、商务合作、招聘信息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

微信:DAISYYUAN318(王老师)
欢迎写作、摄像、剪辑人才

加入《首席访谈》栏目组
联系电话:13699864745(麦子老师)
简历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首席
推荐阅读
【湾区品牌力量】——对话粤港澳大湾区100位知名品牌创始人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