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这段时间一直在持续关注日本小林制药的“有毒红曲肾病”事件。上次写文章的时候还只有26人住院(点击阅读:小林制药“红曲肾病”事件延烧,26人住院,召回相关清酒、零食、点心...),目前已经有5人死亡,200多人住院,7万多人登记咨询相关情况。
根据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日本很多宣传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已经在减少或撤回相关的功能宣传。日本政府则要求消费者厅在5月底前审查整个“机能性表示食品”体系的问题。(机能性表示食品指只需要企业申报说明,无需审核批准就能声明保健功能的食品)。
估计这次“红曲肾病”事件发生后,“机能性表示食品”甚至整个日本“保健品”行业,都要面临一次大洗牌了。
类似的事情,不仅仅是日本发生过。其实各国保健品行业都是在这种噱头宣传→负面新闻→严格监管的螺旋中不断发展的。虽然这些年我经常跟大家吐槽甚至扒皮一些保健品相关的虚假噱头广告,但如果客观地回忆一下,现在的国内保健品市场相比于几十年前,也是在各种负面新闻中有了明显的改变。
这一方面来自于监管法规的提升,一方面也来自用户对保健本身理解的加深,太“直给”的噱头广告,即便烧钱霸屏,也很难再有以往“今年过节不收礼” 那样的效果了。
那几十年前那些靠洗脑广告在我们生活中刷存在感的保健品们,现在又如何呢?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这个世纪初期,可以算是中国保健品行业的起步期,当时的情况是,开始有了一些钱的中国民众,爆发了强烈的健康和营养需求,但是因为长期缺少对营养学的基础科学知识。保健品行业中,并不是比拼功能和工艺,而是比谁胆子更大,谁更敢吹,谁买更多的广告。
当时的保健品广告,可以不去解释自己的成分和功能,也没有什么《广告法》进行约束。从2024年的视角回头看,二三十年前那段时间的保健品,似乎有些“不可理喻” —— 无论是返老还童益寿延年,还是喝完就能当提升成绩状元,都有人敢说,有人敢信。
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保健品”的确成为最赚钱的生意之一。但几十年过去了,当时那些神奇的保健品,如今又如何了呢?
那些曾经霸占电视广告的名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大多不知道了 —— 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落了;有的转型了。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不了解曾经有一个让全中国人自豪的体育明星队“马家军”,以及靠和教练马俊仁合作,大量上新闻买广告红遍中国的保健品“中华鳖精”。
但好景不长,鳖精行业因为被媒体曝光作假而崩盘。加上后来马家军爆出“兴奋剂”和“虐待”丑闻。短短几年之后就消失,悄无声息了。

但推出中华鳖精的圣达公司,也还活着,后来还成功上市。甚至在新闻报道中,还将那段历史描述成“怀揣强健国民体质的梦想”,将崩盘说成“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挺有趣的。
当时那个时代爆出负面新闻的保健品很多,比如曾经把广告刷到全中国,开创了农村刷墙广告潮流,在上世纪就能年销售80亿的“三株口服液”,就在几年之后,就因为一次“八瓶三株喝死一位老汉”的官司而走向败亡 —— 即便法院最终认定无法断定三株口服液和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但销售额已经一落千丈。
虽然这些广告或许我们还能在某些农村的墙上看到,三株集团也还在,甚至三株口服液也还在销售。但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相信墙上的那些“治好一切身体不适”、“生病喝了治病,没病喝了养生”
同样曾让中国人耳熟能详,又同样衰败的保健品还很多。比如主打能提高记忆力,在中考、高考应届考生家庭中大卖特卖的“生命一号”。
又比如曾经开创了“意识流电视广告,国产保健品先驱者”的“太阳神口服液
虽然这些产品现在还都能在淘宝等渠道买到,也有一定的销量,但在如今的保健品市场中,已经很难再说有什么份额了。
甚至我认为在那个“保健品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个大佬,在90年代末开始席卷各大电视台,让无数人打开电视就反胃的“脑白金”,如今已经也很少看到了。
虽然相比于它的先辈们,脑白金还算“实在”的,毕竟褪黑素的确还是个正经的补充剂,可以改善一些人的睡眠情况。但当越来越多“正常”褪黑素产品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大家也很难治因为广告中的老两口跳舞,就掏钱了。
真正从那个时代存活下来,甚至做大做强的,其实是那些拿到保健品的“第一桶金”之后,就及时转型做其他产品的公司。
就比如前段时间在网上相爱相杀的两个邻居同行: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养生堂)。
那几天的狗血闹剧里,农夫山泉被攻击的一点,就是之前总用纯净水不够健康来作为营销噱头。这让我想起来9年前就曾经吐槽过农夫山泉推出的所谓“不含矿物质的水不适合宝宝”之类的噱头营销。
回旋镖虽然飞得慢,但也飞回来了。
只不过让人有点觉得有点无语的事,这么骂农夫山泉噱头广告,其实有点骂不到点上,尤其是娃哈哈的拥护者来骂,更是有些怪。
因为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农夫山泉,都是保健品出身的企业,在广告噱头宣传这个问题上,两家还真的没办法互相攻击。
农夫山泉最早是养生堂下属的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而养生堂作为钟老板起家的地方,就是一个保健品公司。虽然目前养生堂官网上的主营产品是比较“正常”的维生素类。但在上个世纪,养生堂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海南生产的“龟鳖丸”。
在“中华鳖精”被曝光倒台之后,养生堂靠“龟鳖丸”这个产品,一下占领了空出来的龟鳖保健品市场。

而启发钟老板做保健品的,应该就是娃哈哈。毕竟他是从当娃哈哈的渠道代理商开始的。而那个时候,娃哈哈也是一家保健品公司。
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那个时代的保健品公司之一了。
在娃哈哈的官网上,对当初“第一桶金”是这样描述的:1987年,承包了杭州上城区的校办经销部,然后靠“花粉销货款”和贷款,筹建了自己的营养食品厂,代加工花粉。
看这段你可能有点糊涂:为什么要往学校里卖花粉??
其实这里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官网的描述并不准确:娃哈哈的创业过程其实是很多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当时他销售的不是“花粉”,而是把一款号称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成绩的“花粉口服液”推销到学校。因为发现这类产品比文具更赚钱,于是最后自己做起了“娃哈哈”口服液。
这款让娃哈哈起步的口服液,就是那个时代每个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靠着大量的广告投入,让“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这句广告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孩子们的共同回忆。按娃哈哈官网的说法是“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
如果忘记或者错过了那个年代的话,我们可以再看看当时的电视广告。
30多年过去了,虽然如今在娃哈哈的官网上,已经看不到“娃哈哈儿童口服液”的介绍了。但根据媒体去年的报道:这个产品又开始销售了
我目前在官网和官方电商渠道,还看不到这款“复古”产品。但已经可以一些“社群电商”,也就是在短视频平台、微信群这些渠道上看到销售了。之前我吐槽过蒙牛等奶业公司的一些槽点满满的产品:因为“隐蔽性”比较好,如果有问题和负面不容易被曝光,现在的社群往往成为很多大公司的“特殊产品”的试水渠道。
就是不知道娃哈哈在社群卖“儿童口服液”,是为了怀旧呢,还是像媒体猜测的那样,又想回头继续卖“吃饭就是香”的儿童保健品了呢?

当然,今天聊到娃哈哈和农夫山泉,这两家从保健品起家的公司倒不是为了批判算旧账。
无论是养生堂/农夫山泉也好,还是娃哈哈也好。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当时没有一直被保健品的高利润所诱惑,赚到钱后就及时从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脱身,将业务重心转移到相对更“实在”的普通饮料、饮用水等领域。虽然利润没那么高,但可以安心慢慢积累,这才能先后诞生出两位中国首富。
只是并非每家公司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决断。这也是为什么“国产保健品的黄金时代”中,大部分那些让人熟悉的名字,最后都没落或者消失的缘故吧。
就是不知道再过30年,回头看如今的公司,哪些还存在呢?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