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清明假期3天,宫崎骏,宫老爷子的动画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票房达到了5亿。作为一个已经在国外上映了半年的电影,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的确是相当不错了。超过了100亿日元,成为了这部电影全球最大的票房票仓。也算是热爱宫崎骏和吉卜力的中国观众,给老爷子当这一轮退休的礼物了。
虽然“宫崎骏的退休”已经成为了一种万年梗,但相信每个喜欢他作品的观众,都希望他能永远食言,一直复出下去。只是和十年前的《起风了》不同,如今的宫老爷子已经83岁,很难想象他还有10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再制作一部长篇动画电影了。而且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下有时候会简称为《人生》)的细微末节中,也能看出来他应该是真的准备把这作为他人生的最后一个作品了。
不过,既然是动画片,那先回答一下家长们的必然问题:这是一部适合带孩子看的电影吗?
首先从官方的角度,因为大部分国家地区都已经上映过,各地区的评级也很多可以参考了:

美国的评级是PG-13,其他国家则是从7-13不等。
而从我个人看完的感觉差不多也是如此 —— 初中的孩子看没什么问题。10岁以上的小学生,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接受程度,来决定是否去。已经带娃去看过的同学,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一下你的情况。
内容上来说,动画中有一些和死亡、暴力、流血、受伤、战争、校园冲突等内容,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也应该尝试去逐渐理解这些概念,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讲解和辅导。

不过有趣的是,在问身边的小朋友和家长看完的感受时,得到的答复很多是:孩子基本都觉得挺好看,没什么不懂的地方。而大人反而纠结于“好像看不懂”。
可能对孩子来说,有趣的成长故事,精美的画面,丑怪丑怪的苍鹭和鹦鹉,就已经让他们觉得很满意。但对大人来说,我们在看电影,尤其是看宫崎骏这样的大师作品时,似乎总在纠结于“我看懂了多少”?
当然,这也不怪观众。因为《人生》是一部已经很少见的,以导演的自我表达为核心,“不在乎观众能否看懂的电影”,而这样的电影,在现在和未来,或许已经比较少见了。
如果你问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我会说观影的过程还是蛮舒服的 —— 视觉、音乐都很“吉卜力”,人物塑造的也不错,从剧情来说,我会觉得这是一部让我未来会有所回味,可能会再看几遍(不是最近)的作品。
但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宫崎骏之前大部分作品不一样。我很难在当下给一个最终评价,或许在更漫长的时间后,多看了几遍,会觉得越来越有味道和感悟,也或许会觉得了然无味。
和其他的吉卜力动画相比,《人生》是一部极其着重于宫崎骏自我表达的作品。所以很多观众看完觉得“看不太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还蛮感谢引进方这次选择的片名,《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动画的日文名是《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而官方定的境外英文译名则是The Boy and the Heronv,因此我国港台地区的译名是《苍鹭与少年》,而韩国和我国大陆地区则选择了更符合原名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如果叫《苍鹭与少年》的话,这就太有《千与千寻》、《龙猫》、《红猪》之类的风格了,抱着这样期待的观众,进了电影院估计会很不满。但叫做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大家买票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可能看不懂”的心理预期,反而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更何况《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个名字,对了解宫崎骏很重要。
这是来自日本最著名的儿童小说之一,吉野源三郎的作品。小说出版于1937年,是岩波书店山本有三编纂的《日本少国民文库》系列的最后一本。这本书写于日本军国主义最为猖獗的时代,作者在书中寄托了对日本少年们能保有善良和理性,追求自由和进步,做一个好人的希望。截至2023年,这本书是岩波书店历史发行量第一的图书,而在战后,幼时的宫崎骏在旧书店中首次看到这本书,它也成为影响宫崎骏一生的作品。
而在电影中,这本书也有一段专门的特写。
过几天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再具体聊聊这本书。虽然动画的内容和这本书关系不大,但我们可以从这本对宫崎骏造成一生影响,因此把名字用在最后一部作品上的儿童小说,来理解宫崎骏,和他所有的动画。
说回到这部动画。
在公映之后,豆瓣评分从7.9下落到7.7。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则会发现,打分比例增长最多的,其实是4星。也就是说,大陆地区公映之后新增16万评分中,虽然5星的减少了,但4星是增加最多的。所以观众整体评价依旧不低。
3月31日豆瓣评分,和4月6日豆瓣评分
还好这是一部宫崎骏的作品,而且很可能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因此就算是在这样一个比较急躁的时代,大家依然愿意陪老爷子,慢悠悠地听他讲一个自己似乎听不太懂的寓言故事。甚至从票房来看,中国观众可能是最愿意听老爷子再讲一次故事的了。
宫崎骏从来都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导演,在以往的作品中,他一直很喜欢在人物和剧情中放入各种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但吉卜力毕竟是一个商业公司(还是很成功的一个),因此他的表达欲一直都需要配合观众的观影需求。
电影是一种创作者表达自我的艺术,也是一种迎合观众需求的商业。吉卜力和宫崎骏的过人之处,就是一直很好的平衡了这两点,也就是
平衡了自己的表达欲和观众的需求,让我们大多数时候处在基本看懂了,但有那么一丢丢需要更多的回味和思考。相对来说,大部分电影或者太注重自我表达的导演往往就放弃了电影的商业性(票房);或者又太注重观众需求,过于套路,太爆米花了。
而作为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暂定),《人生》明显偏离了以往吉卜力动画的平衡点,更多地倾向了导演的自我表达,而不是满足观众的“看懂”需求。
故事的主线其实很简单:战争年代,一个心灵受创的少年前往异世界去,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危险,拯救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的主线非常清晰简单,人物也没什么过于复杂的性格,因此很难说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这种“看不懂”更多的是来自故事的讲述方式和结构,和我们熟悉的电影、动画,乃至以往吉卜力动画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我们虽然看明白了故事,却不懂为什么宫崎骏要这么讲,于是开始纠结他背后是否有更多的深意。
我个人认为,这种看不懂的违和感甚至不适,是因为宫崎骏想用一种他想要的方式,而非观众需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一个关于他想要怎样的人生的童话故事。
至于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我现在不知道。因为这种有强烈自我表达的作品,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在一次次的回味中,让观众逐渐理解和欣赏。
就比如我们现在记忆中的很多充满作者自我表达的电影神作,从党同伐异、银翼杀手到大话西游。在刚刚上映的时候,得到的观众反馈都是“看不懂”,甚至比《人生》更惨,票房大失败。
但上面这些看不懂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口碑,导演的表达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最终又开始被人捧为神作。
至于《人生》是否能逐渐在回味中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可,甚至被捧上神作list,这就需要时间来揭示了。
其实,如今能在大银幕上勇于表达自我,不怎么考虑观众“是否看懂”的导演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越是大牌导演,拍片的资源越多,动辄数亿的成本,已经让他们很难承担失败的代价,平衡点离自我表达越来越远,需要更多地考虑观众的“看懂需求”。
换句话说,除了宫崎骏能借着告别之作,让公司和投资人允许自己做一部自我放飞的院线大片外,现在也很难再有多少大牌导演,能有这样的机会了。即便做了,也很难像宫老爷子一样,会有这么多观众愿意为了看他的自我表达而买票吧。或许姜文还能有这样的号召力?
所以,对我这样的电影、动画爱好者来说,能在电影院里看到一部充满作者自我表达,而不是又一部“类型片”,其实是挺开心和幸运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标题里写,“还好有宫崎骏的原因。也因为宫崎骏的电影,即便不懂,大家也不太愿意骂。就算腹诽一下老爷子太放飞自我,也愿意陪老爷子最后放飞一次,会有更多的耐心看看他到底想表达什么。甚至可能过度解读一下。
最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中国上映,票房大卖”这件事情,让日本的网友也很惊讶。在YAHOO JP上的新闻下,有很多日本网友的评论,我用网页自动翻译了点赞数排名较高的一些,我们也能顺便看看日本网友的看法。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