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昨天是4月2日。在2007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今年已经是第17个了。
原本想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科普文章,但却发现,我似乎连如何用中文称呼这个日子,都还要纠结一下。因为打开新闻,就能看到两种这个日子的叫法。

设定这个日子的联合国,官方将它称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因此也很多媒体或者大V都称为“世界自闭症日”。

而另外一些中文媒体,包括官方媒体,则大多将这一天称为“世界孤独症日”。
而这两种不同的称呼,则是因为对于这种疾病的翻译差异。这种疾病的全称是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后面两个单词没什么问题,重点就是对Autism这个词的翻译,一直有两种叫法。目前我国官方媒体和医学机构,大多使用“孤独症”一词,而民间更为常见的则是使用“自闭症”。
一些网站,包括医学网站上,还能看到两种不同的名称混用。
对于这种情况,也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观点,认为“自闭症”这种叫法不正规,要都改叫“孤独症”如何如何。
不过,虽然这些年很多官方机构都在推进减少“自闭症”这个词的使用,比如中国残联在2022年就曾经发文,要求使用孤独症,而不用自闭症。但民众的日常使用中,大家依旧很少使用“孤独症”这个词,甚至很多人不清楚这就是自闭症。
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从2011年到现在“孤独症”(蓝色)和“自闭症”(绿色)的热度曲线,可以看到,“自闭症”的搜索热度一直远高于“孤独症”,只有在过去几年每年4月2日这周,“孤独症”的热度才突然接近“自闭症”,可能是这几天“孤独症”的新闻稿比较多的原因。

而在知网上,也能看到近年来,关于这个疾病译名的争论,包括从从语言学、教育学到医学,各种视角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孤独症”这个翻译有问题;有人则批评“自闭症”的叫法有问题;还有人则认为两个问题都很严重,应该启用第三种译名。
那为什么在官方(包括学界)和民间在这个词的用法上,出现了这么明显的偏差呢?哪种翻译更适合呢?或者说哪种翻译问题更大呢?
在知网上搜索“孤独症”和“自闭症”,可以看到“孤独症”一词出现的比较早,两者上个世纪的相关内容都不多,进入21世纪后,“自闭症”的论文数字上升得更迅猛,直到2021年开始,可能因为学界开始规范名称的原因,“孤独症”一词的数量迅速增加,反超“自闭症”。
知网“孤独症”年份检索结果
知网“自闭症”年份检索结果
其实无论是“孤独症”还是“自闭症”,都是对Autism这个词的翻译。根据前面搜到的相关论文中的文献显示,“孤独症”这个翻译更早一些,最早是1960-70年代出现在对英文文献的翻译中。在学科领域,包括我国相关医学教材中,大多在使用“孤独症”这个翻译。很多医学相关人士从最初接触的就是“孤独症”这一说法,因此更习惯,也更希望统一使用这个译名。
而“自闭症”则是最早出现在日语对Autism的翻译中,而后被我国港台地区所使用。而早期我国官方、专业机构对于这种疾病的宣传关注不多,我国普通民众对于这种疾病的了解,更多是通过影视新闻等大众媒介,因此“自闭症”也成为民间最熟悉,使用最广泛的译名。
这也导致了在讨论两种译名的取舍时,有一些让我个人有些“难评”的观点,比如2017年《教育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把坚持使用“孤独症”的原因,总结成这是中国人“自主翻译”的,是“民族文化意识和自豪感”的范畴等等。
我个人很难理解这种思路,毕竟无论是哪种,都只是一个英语单词的翻译而已,谈不上多“民族”。而医学用语的翻译,考虑更多应该是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否能避免歧义和错误,更准确地表达原意以及疾病的真实情况。
那从减少歧义,科学传播的角度,哪种翻译更好呢?
我曾经在聊“龙翻译成dragon的时候说过,在翻译上有一个“自古通病,就是很多译者更喜欢使用意译,包括一些有隐喻的音译,而非单纯音译,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译者的水平,而音译则被认为太机械,没文化。
但在实际长期使用上,意译反而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在医学术语上,则可能会造成对疾病的误解,甚至对患者和家属的压力和伤害。
在翻译史上,不乏这样的“坑”,我们最熟悉的案例之一,就是将 Influenza(flu)翻译成“流行性感冒”,而这个来自拉丁文的词,意思只是“流行influence”,翻译者在译名中加上感冒两字,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巧妙,但实际上却造成了中国人多少年来分不清普通感冒和流感的纠结,让我们这些科普号伤透了脑筋。
而上个世纪艾滋病刚开始被中国人关注的时候,也曾经被翻译成多种名字,比如“爱之病”、“爱滋病”、甚至“爱资病”等等,从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视角,该能清楚的理解这些想在译名中增加“内涵”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对疾病的错误理解,甚至对患者造成歧视等严重负面影响,最终回归了中性的纯音译“艾滋病”。
所以个人认为:在疾病的翻译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使用原本已经有含义的词,而是尽量采用新词,比如音译,或者新创词等等。就像Alzheimer’s disease如今已经被规范成阿尔兹海默症,虽然拗口难记,但却省去了很多问题和错误。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闭症和孤独症这两个译名,其实都问题,但后者的问题更严重。因为“自闭”是新造词,而“孤独”则早就存在。
现在我们日常也会用“自闭这个词,但它的起源,就是“自闭症”。换句话说,这个词的定义,是基于这种疾病。以前没什么旧有用法。
在2005年的第五版《现汉》中,还没有自闭和自闭症的词条,是在2012年的第六版才收录了这两个词。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2012)
相反,“孤独”这个词,汉语中古来有之,使用的时间和广泛性,是远超过孤独症这种疾病的。
在《现汉》的前身,1936年版的《国语辞典》中,就收录了“孤独”,但也是直到2012年的第六版《现汉》中,才收录了“孤独症”。而且从“自闭症”和“孤独症”两个词条的内容来看,《现汉》也是认为“自闭症”是应用更为广泛的词汇。

《国学辞典》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2012
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孤独”这个词,在汉语原意中,是表示没有亲人依靠的人 ——《荀子》里说“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孤是幼而无父,独是老而无子。因此孤独这个词的解释中,就是“独自一个人”,例句也是无人照顾的老人。因此除非是对孤独症的具体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说明,仅从字面来说,“孤独症”容易被理解成因为缺乏照顾,没人关心而导致的疾病。
或许在专业领域,熟悉这个疾病细节的学者、医生不会对“孤独”这个词有过多的主观情绪,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这却很容易让我们将病因和“孤独”联系起来。
事实上,Autism这种疾病的历史,甚至现在,一直都有将问题归责于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误区。甚至也经常有家长因此产生严重自责内疚的心理。“孤独症”这个叫法,是会增加这个问题的风险的。
当然,“自闭症”这个名字,“自我封闭”的这个字面义,同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歧义,也可能增加对患者的负面评价。但它作为Autism的翻译,更适合一些,因为Autism这个名字,是来自希腊语中的autos,也就是self自我的意思。
上世纪将Autism翻译成孤独症的相关文献,也将原文中 autistic aloneness 翻成“孤独而脱离现实”,但这里原文是“alone独处”,而非“lonely孤独”,因此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属于翻译失误。毕竟对于Autism患者,他们的特征不是我们日常意义的“孤独感” —— 他们往往是表现为喜欢独处、沟通障碍、缺乏社交意愿,但孤独感则被认为是一种“社交孤立的不快感”,这种不快感存在的意义是鼓励人去社交,激励个人的社交需求。这恰好是Autism患者缺乏的。
就像这几年最出色的“孤独角色”,动画《孤独摇滚》中“小孤独”,缺少社交的技巧,社恐满分,但也因为内心长期的孤独感,才会比别人更渴望友情,最终有能力抓住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孤独。她孤独,但并不自闭。
当然,如我前面所说,无论是“孤独症”还是“自闭症”,都谈不上是很好的翻译。所以也有2017年在《外语研究》上,也有学者建议使用“奥蒂森症”这样的音译,来    取代“违背科技术语翻译求真原则”的“孤独症”,以及“带有负面联想意义”的“自闭症”。

但在学界广泛使用“孤独症”,而民间广泛使用“自闭症”的现实情况下,想用第三种译名来同时取代前两者,应该是很难实现的。甚至直接用ASD这样的缩写,可能性都更大些(毕竟我们也习惯用PTSD了)。

而我个人的建议,则是 —— 继续让两者共存下去吧,不要用强力试图取消或者抵制。学界习惯用“孤独症”,没什么问题,就继续这么发论文;民间更习惯“自闭症”,也不要扣帽子乱批判,说不正规。更不要把一个不怎么恰当的学术翻译之争,变成“民族文化意识和自豪感”的案例。
我们的重点,不是争论这些细微末节,而应该放在如何更多地关注,以及更好地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上。
参考资料:
《Autism的本质理解及翻译问题研究》
《医学术语翻译中的伦理问题——以autism的汉译为例》
《社会隐喻批评视角下疾病名称的重译规范探索——以Autism名称的汉译为例》
《“孤独症”:基于“Autism”内涵流变证据的本土译名》
《Autism的本质理解及翻译问题研究》
《“孤独症”/“自闭症”:关于规范术语“Autism”中文译名的商榷》
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 联合国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