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首先说几句:今天是 MU5375 事故2周年,在这里向遇难的受害者表示哀悼。对于昨天公布的《调查进展》,我读了几遍,但读不太懂,因为内容读起来很像事故后两周,最多两个月的进展,而非两年。不过我相信,既然2年了中国老百姓也都没忘记,那我有信心继续等下去,直到看到发布真实、完整事故报告的那天。
今天这篇文章也和意外事故有关,但是起因是另外一件事:前天从到晚所连续发生多起汽车冲撞事件。沈阳、台州最后则是离我当时只有几公里帝都交道口。
在留言里,有一位读者因此问了个问题:她觉得2024年刚刚开始2个多月,已经看到了很多火灾、爆炸、冲撞等事故。原本已经很焦虑了,现在更加焦虑。有时候感觉自己都快有焦虑恐慌的精神问题了。问有什么方法能去解决。
我想了一会,回复说:彻底解决是很难的。但可以想办法去缓解一下。给了几条建议,比如:
做些户外的体育运动,看看书,练练书法来“养气”,出门旅游看看春天,或者考虑一下买适合的保险

前面几条相对比较好解释,尽量将自己的心理、身体,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就可以增加对于外界负面消息的消化能力。而如果真觉得外面很危险,开始恐惧,学一些对抗性的运动,也可以有效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缓解焦虑。今年《热辣滚烫》上映之后,我去拳馆的时候就发现多了不少新人,其中就有几位聊到过自己的变化:发现不仅仅是身体,心理有不少提升,这除了激烈运动对负面情绪的发泄外,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更有自信去面对一些未知的突发状况。
而想起来写今天这篇文章的原因,则是最后那条:保险
保险是一种对冲风险的产品,但我个人认为它在现实中重要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减少焦虑
在2018年8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保险的文章,和大家聊如何选保险。当时是因为自己正在准备买保险,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沟通、咨询、查资料,所以当时就把心得跟大家分享了一下。

当时也跟大家说过不会卖或推荐任何保险,今天再重申一次声明本公众号没有卖过保险,现在和以后也不会销售、推广任何保险类产品,或者和任何保险机构合作。本文也和任何具体保险产品无关。
本文不会出现任何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名称,毕竟每个人,每个家庭所适合的保险种类,以及保险产品是不同的。适合我的,也不一定会适合别人。大家也不用留言问我买了具体哪个公司哪个产品。
保险的类型很多: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分红储蓄险、寿险
......,每种具体的保险里也还会更细分。这也是作为普通人,一看到保险就头疼的原因之一,也给了一些比较无良的保险从业者忽悠人的机会。毕竟我们去搞清那么多种保险,以及不同保险公司具体产品之间的区别,是极其难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两点:
1,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保险经纪(无论是道德底线还是专业性);2,对自己的需求要有非常明确的分析和认知

那我如何确认自己的保险需求

对我来说,保险的目的,就是减少我生活中的焦虑感。因此我会对什么事产生焦虑,而某种保险可以降低这个焦虑。那它可能就是我需要的了。
每个人的真实焦虑和需求都不同,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没必要看别人买什么你就买什么,因为别人的焦虑和需求往往和你不同。因此确认自己的真实需求是最重要的,这样也可以避免被某些保险从业者贩卖焦虑,从而购买了不需要或者过多的保险。
为了说明保险和焦虑的关系,这里举的第一个例子,是我这辈子买过次数最多的保险(估计大家都差不多),那就是 —— 车险。因为车险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减少了我们开车时候的恐慌焦虑感。
比如出现极端情况自己赔不起的焦虑 —— 没有50万的三者险,开在BBA后面就会焦虑;没有200万的三者险,就感觉要离劳斯莱斯宾利就远一些。
同时,车险缓解焦虑的作用还在于减少了遇到事故或者车辆损坏之后修理、赔偿的麻烦。像我这样的普通车主,通过保险公司去处理整个流程,会轻松不少。
其实购买其他保险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医疗保险。大家已经很熟悉的重疾险”,就可以缓解中国家庭普遍对于“看不起大病”的焦虑,所以这些年推广的效果比较好,因为价格不贵,也算是一种“入门”险种了。尤其是给家庭主要经济支柱,购买重疾等医疗补充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5年写过一篇关于医疗保险文章,里面也建议过,如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也可以购买高端医疗险。即便不给自己买,或者觉得含门诊比较贵,也建议给孩子买个住院险。而这可以缓解孩子生病时带来的焦虑。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日常生病的时候,一般不会怎么焦虑。因为我们一般可以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什么时候去公立,什么时候去私立,门诊还是急诊。我们相对可以规划得比较好。

但一轮到孩子生病,往往就会着急抓瞎,高端医疗险在这种时候可以减少一些焦虑,比如可以选择更多的医院,也不需要纠结诊费、住院费等等。
比如我身边一位朋友前段时间跟我聊起,她给孩子一直买的高端医疗住院险(全球除美国),一年大概3000左右,买了快10年了,一直也没用到过。但去年秋天北京肺炎支原体大爆发,各公立医院儿科一床难求。她当时直接带娃去了一家私立儿科医院,避开了住院潮,环境也好很多,住了1-2周,一次“回本”了。
虽然这种回本,我们都不想遇到。但保险在手的确缓解了她当时的焦虑感。
“保险”为什么可以缓解焦虑?因为我们的焦虑,很多是来自对未来的未知风险的恐惧,而保险给人的心理影响,是在那个充满未知的未来里,给一个相对的确定性,比如撞车之后保险公司会帮忙处理,看病之后医保会赔付,万一挂了有意外险寿险能让娃有学费读书.....而这样一点点的肯定性,很多时候就可以减少一定焦虑感(虽然可能只是一点)。
就像以前我出国旅行的时候,往往会买意外险买意外险的原因也并不是觉得交通工具不安全,或者国外多乱,只是为了减少一些去未知环境的焦虑感,多点心安。
意外险是“性价比”最高的保险之一,基本上用很低的成本,就能拿一份很高赔付额的保单。如果没有其他保险保障的话,我个人建议可以先买份一年期的意外险,不会造成什么经济压力,但对于减少焦虑的效果应该不错。
当然高“性价比”也是因为它赔付的风险是小概率事件 —— 突然的外力意外,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走在路上被车撞而导致的伤残、死亡......疾病导致的“意外”,比如心梗、中暑、脑溢血就不成了。自杀肯定也是不赔的。
而人到中年之后,焦虑的就不仅仅是外力的意外了。因此后来就觉得意外险不够了。我在2018年研究如何买险,最初的起因是17年底的中兴被裁员的42岁工程师跳楼”事件当时我看到这个新闻,唏嘘感慨同情之外,也忍不住想过:“如果有份寿险的话,至少......”
寿险
也分很多种,从短期、定期到终身寿险,一年的短期可以看做一个增强型的“意外险”‘,而定期的时间选择比较多。比如20年、30年,或者到60岁、70岁等等,在这个时间段内过世,就会得到赔偿。保得越久自然越贵,但整体来说,要比终身寿险便宜一些。

终身寿险就是任何时候死,受益人都可以拿到这笔钱。不管是第1年,还是70年后。因此理论上,这个保单是一定会赔付的。
因此终身寿险虽然贵,也有更多的好处,比如你不需要纠结自己万一活太久了咋办。同时很多产品条款里是支持中途退保的,比如你到n年后,发现人活着,钱没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结束这个保单,在还活着的时候拿到一笔钱(当然比死了的情况少)。
所以当时钻研、咨询之后,在那年10飞了一趟香港,了一份终身寿险。因此除了一些例外条款外(比如第一年自挂东南枝,或者自己去玩极限运动挂了),我以后挂了,保险公司都会提供一笔赔偿
当然,终身寿险在保险中,属于投资比较大的一种。所以当时也是研究、纠结很久才下的决心。
选了10年缴付,如今一晃已经过去大半了。整体来说,这份保险给我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正面的。对于6年前的那个决定,我也还是挺自我肯定的(如果能再早买几年下决心买就更好些了)。
上次购买寿险,帮我缓解了不少的焦虑。而我在去年末,又去买了一份保险,但这次并没有买寿险,而是买了“分红储蓄险”。原因是因为想缓解的焦虑有了些许差异。
2018年的时候,更多担心的是自身的意外风险。而去年的时候,我的新焦虑则是来自对于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因此购买一份能够缓解对于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保险,对我来说可以稍微消除一些这方面的焦虑。
当然,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前面的保险更多像是一种购买保障和安心的“消费”,而分红储蓄险,其实更像是一种理财投资,虽然也有一定的寿险保障,但长期存款的意味更浓一些。
而我个人的理财水平不怎么样,不炒股炒币,买基金什么的也不多。因此对于“理财”其实没什么发言权的。

想起来前两天还有读者在留言中问我这个不会理财的人,是否能给些“理财建议”,理由是
发现我在2018年底的时候,就曾经在文章里写过建议大家别买房了。我自己都忘了有说过这句话,看到还惊了一下。

翻了翻那篇迎接2019的文章,还真写了这样一段:
但这不是因为我能准确预测什么房地产行业的危机,没这个水平。只是因为2018年的关键字是“贸易战”,那时候大家都在对经济发展变化感到焦虑。而我又是一个有“焦虑厌恶症”的人,因此能给出的建议,自然就是减少杠杆,降低风险这些,保证现金流这些。
或许在几年之后看,我这种“低风险低收益”的路线还不错,但这和理财投资水平无关,只是我单纯比较排斥高风险和焦虑而已。
因此我无法给大家什么理财推荐,只是如果你开始感觉到焦虑,那我建议试着减少自己生活中的风险压力,无论是通过健身、学习读书,还是买保险,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来降低焦虑感,这样我们才能面对未来的持续挑战。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