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今天文章比较长,可能会多耽误些你的时间。
2014年的3月15日深夜,这个公众号正式群发了第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那年315晚会的内容。
时间总是一晃而过,十年前仿佛就像昨天一样。但想想看,大家陪我经历的这十年还是真的是非常重要,也挺精彩的一段人生。
首先要感谢大家在这漫长又短暂的十年中,给我们的支持和鼓励。虽然话很老套,但如果没有这些,这个公众号必然不可能坚持十年,这已经远超出一个商业项目的平均寿命了。
所以前几天还有点小纠结,十年了,总是想要不太一样,想说有什么可以算是答谢大家的,而不是再念叨一次315。
正纠结着,结果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 在周三的文点击阅读)留言中,有一位读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关于我自己的人生,但我居然也不知道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也提醒了我,可以在十周年的时候,说点什么。
因为一般情况下,发完文章后,我只是看看有什么可以精选的,至于在某条留言内部的大家相互回复,我就犯懒不看了。所以直到周四被提醒了一下,才发现有一条原本很简单的留言里,居然有几十条的回复了。
点开发现原来是一位叫“牙刷”的同学,爆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大瓜,引发了热议。我把他发的内容完整粘贴一下。
我很能理解当时在留言中跟他对话的几位读者内心的震惊。我也挺震惊 —— 居然我的公众号发生过这么大的事情我居然不知道。早知道我的人生中曾经发生过这么狗血的剧情,怎么也能多写几篇10万+出来啊。
之后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把这么精彩的留言置顶了。然后赶快马上转发给身边好几位朋友。把这么精彩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过需要先说明一下,这位应并不是有仇特别跑来黑我的,他的确是很早就关注我们的读者。之前的一些留言也是比较正常讨论育儿等话题。
所以一头雾水的我,也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得到这些我都不知道的信息的,回复问了他一下,但到现在还没得到什么回复。而且之后他也没再回过其他信息,所以如果有认识他的朋友,麻烦帮我问问看。多谢。
之所以觉得这件事情还是蛮有趣的。是因为虽然我没在公众号里聊过什么个人信息,(除了为了尽校友义务,宣传过母校招生之类的,所以大家知道我的本科学校)但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我。包括不少的育儿、科普媒体同行,也包括更多的合作方,出版社、玩具或者用品的品牌、代理等等。十年来,见过的人,怎么也有千八百了。一起参加展会、活动、聚餐,组团带娃出去旅游都有几次了,还真谈不上什么神秘人物。
而不在公众号里聊太多个人信息,也不是见不得光。一方面是因为我比较在意个人隐私,不希望工作干扰到我自己和身边亲友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算比较“复古派”的媒体人,尤其是做一个偏科普的媒体,应该减少个人对内容的影响 —— 我们讨论一个事情的对错是非,一篇文章是否有道理,应该是看是否有依据、有逻辑,而不是看这是A说的还是B说的。
再加上,用比较喜欢“九型人格”的朋友的分析来说,我算是一个“自保型5”,所以很注重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被侵扰,只希望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因此本来也不擅长做需要更多互动的那些个人IP工作。

这还是挺有道理的,比如在视频媒体兴起的这些年,很多转型开始做短视频、直播的同行朋友,都劝我去拍视频做直播:“怕啥,又不是难看到不能出镜。但对我的性格来说,还真挺怕的。这是我宁死或者破产也不愿意去涉及的领域,即便是有些必须拍摄的工作,也都让其他同事们代劳了。
所以那位读者的留言,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情,就是十年了,但绝大多数我的读者们可能还不知道“一小时爸爸”是谁,尤其是最近几年关注的读者,可能对这个公众号早期的情况也不了解。
有一句话,我说了很多年,那就是“读者是我的甲方”。对于一直陪伴这个公众号成长的读者们,肯定是比很多一面之交的客户要亲近得多。所以就借着“十年”这个由头,跟大家稍微说说我个人的些许情况吧。
不过,先声明一下,大家还是不要指望一个“自保5”跑去开直播、拍视频比较好,我只会也只想做好码码字的工作就好了。
下面这部分,是关于我个人的一些情况,以及公众号的起点。对于认识我的同行、客户来说,估计没啥新信息,因此也没啥算得上“自爆”的内容。
出生地:哏都
户籍:帝都
性别:男

年龄:机密
政治面目:九三社员
小学是在岳阳道(当时还没有逸阳),中学是耀华(当时还有实验班),大学是科大(当时也叫南七技校)。
在高考之前,我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天津的,虽然那段时间已经远去,但基本上还保留了三个天津娃的习惯:爱听相声(以及其他语言喜剧);煎饼果子死也不能放香菜;讨厌国安。
那时候的升学还没那么内卷,再靠着拿过华罗庚的天津第一,以及后面的奥赛成绩,所以一路升学都还挺顺利。高考成绩也还不错。

但人生不可能一直平淡,重大的转折点来自本科毕业后原本计划是留学继续读个化学博士,
也申请到了几所美国大学的全奖offer。但当时因为某些大环境原因,或者我跟签证官八字不合,连续被拒签。

而在这段等待签证的郁闷时光中,我因为同学的委托,开始给几本杂志的专栏供稿,主要是关于电影、动画、美剧等内容(所以现在时不时还手痒写影评),开始越来越对媒体感兴趣。因此最终放弃了化学,而是出国去读了一个传播学的MA(文学硕士)。
现在想想,当时的“挫折”其实是帮我找到了更适合的道路,让世上少了一个郁闷的三流科研工作者,多了一个还挺开心的公众号博主。所以如果因为我写数学主题就被认为是理科,写汉字主题就被人说是文科,也没错,都是。我个人在文理间是没太多歧视的,毕竟最后都是Ph.D。(虽然因为对科大的感情最深,我个人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化学口的毕业生)
毕业回国之后,基本从事的就是和移动互联网有关的媒体工作了。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某家全球知名的杂志集团里面工作了几年,当时工作的职位是OD(运营总监),简单的说就是部门和项目大大小小的破事都要头疼。
几年后,遇到了自己最讨厌的人际政治斗争,觉得不想伺候就离开。之后冷静了一段时间,决定创业。而因为刚当上爸爸不久,因此创业的方向就很自然地设定为育儿方面的移动媒体。
而当时跟身边的朋友聊天,发现中国家庭育儿的一个痛点,就是爸爸们的“疏离感”。一方面被抱怨不管孩子,一方面管的时候又会被嫌弃碍事、笨手笨脚。因此最终设定了这个“一小时爸爸”的项目,起这个名字,就是想让鼓励爸爸们一步步增加自己带娃的时间和能力。
做了那么久运营岗,我当时比较习策划和实施项目。所以当时希望能打造一个平台项目,能让很多有不同专业、特长的爸爸,分享自己的育儿知识,从而增加中国家庭中,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参与度。
因此最初我联系了不少各行各业的朋友,跟他们讨论选题,请他们帮忙定期写文章,我再来修订补充。如果比较“资深”的读者,应该记得当时我们的介绍也是类似如此。
但和99%的创业项目一样:规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打脸的。既然完全没收入,只能靠刷脸找人帮忙,那不可能对交稿时间,稿件质量之类的有要求。因此仅仅过去几个月,我就发现了一个惨痛的事情:约稿、改稿本身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于自己写。
所以就改了一个工作流程。先是我想选题,找相关专业背景的朋友聊、咨询,然后我根据沟通的情况,写出初稿,再请他们审稿修改。这样的速度明显就快了很多。只有一些相对专业度很高的内容,再约稿。
而人的潜能还挺大,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已经适应了每周要写4-5篇文章的频次。不过这里还是要感谢身边那些当爹妈的朋友们,一直在帮我想各种选题,在群里给我出谋划策,包括给出他们专业方面的意见,帮我审稿改稿,当然有时候还是会帮我写篇稿子(现在写稿就有稿费了,虽然不多)......
因此一方面要感谢在各个专业方面一直给支持的朋友们,但一方面也忍不住偷偷得意一下:不管是在所有坚持多年日常更新的公众号之间,还是其他自媒体中,本公众号可能是拥有最低的“编辑成本”的 ——在十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编辑部”只有2个人,我负责写稿,另外一位同事做排版等工作。而这两年她去做其他的项目之后,“一小时爸爸”这边的编辑人力成本,成功缩减为创业初期的:1。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公众号的排版和错别字问题从来都是无药可救的原因。
这种每天闷头写稿改稿,和人讨论内容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年 —— 除了最初几个月,这十年的工作流程基本没什么变化,所以听到前面那位读者说七八年前有过什么分道扬镳的宫斗大戏,我都怀疑是不是自己曾经精神分裂过,要去查了一下有没有安定医院的就诊记录了。
其实从媒体运营,商业拓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公众号的模式很“失败” —— 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不去打个人IP,不去立人设,不去搞什么粉丝经济,简直就是跟流量跟钱过不去。
但对我来说,不用去花时间维护个人IP,意味着可以少露面,少交流,多出很多时间学习、看资料、写稿。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幸福不过的事情。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希望,也有潜力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网红,但对于一小部分人(包括我来说,能不被太多人认识,才是更舒服的状态,就算拼死去做,也做不好。
不过现在想想最初的一年,还是非常艰难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家打字,一年里唯一的收入是出了本书,拿了1万多的稿费。 那时候公众号作为新生事物,也没什么商业化的清晰路径,我个人又因为在媒体的过往经验,不想走发广告伺候甲方的旧路(直到如今,我们公众号还是可以不靠广告费生存)。
直到过了一年,一位读者兼朋友跟我说,“你这样可做不下去的,需要赚点钱,既然不做广告,咱们就卖点东西吧,比如你喜欢的玩具,你不擅长谈这些商业,那我去联络客户。谢谢她的努力,这让我们成为了第一批开始团购商品的公众号,也算是小小地领先了一下版本。
开创了公众号团购模式,也算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中小小的得意事件,所以那篇的留言中看到有读者说我以前坚决不带货,近两三年才卖货......一脸的黑人问号.gif(那前几年我是怎么没被饿死的呢?)
第一次团购,是智库的吸吸乐(squigz),据他们负责人后来说,接到我们想要合作的电话时,他的评价是:“这是家骗子吧”。

后来第一次团购效果还不错,之后他们负责人来北京出差,我们在东四环的远洋国际楼下喝了杯咖啡。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作为公众号负责人去见合作方,结束了我一年多在家“自闭”的状态。
而之后,就没什么大事了。靠着团购的收入,成立了公司,有了负责商务、客服、支持的同事(虽然至今也没几个人),之后依旧坚持每天写稿,一晃就十年了。
说是“一晃”,其实也蛮久的。所以虽然稿子大多是我的文笔,但被说“写的文风都不一样”、“聊的话题都不同了”、“肯定是换人了”......其实也正常。
如果十年都没变化,那肯定不是真人在写,可能是十年都在用AI写,而且忘了开学习功能、也没升级过版本吧。
可能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是因为之前的某篇文章选题,因为当时的文风关注的这个公众号,所以会不满意后来的变化,因此给出批评。
对此我表示:的确如此,但没有办法。改变是必然的;每个人、整个世界都在成长、在变化。说永远不变的都是在骗人,我只能努力往更好的方向变(至少不是更差),并且努力坚持自己的底线。
现在让我翻出来10年前或者8年前的文章看,我可能会觉得写得挺有趣,但你让我现在再写,我肯定是写不出来了 —— 一方面是我个人已经不怎么关注新生儿奶粉如何选,尿布和皮炎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也不愿意一年年地重复写同样、类似的文章。
重复自我是很累的事情,比创新还累。
一个人写一个公众号,每周写个4-5篇文章,写十年,只有一种方式能实现 —— 文章都要是自己想说的话,主题都要是自己感兴趣的。
这样我才会对写这篇文章有兴趣,才可能会让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有兴趣。
而我现在对奶粉尿布已经没兴趣了,自然就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即便写出来,估计大家也觉得无趣。
前面那位“牙刷”同学,用这个公众号这些年文章的变化,来证明“换人”了。其实也有他的道理,因为虽然人没换,但我却在不断的变化(说成长可能有些尬了)。我对于自己人生的要求之一,就是不断去接触和研究新鲜事物,去更多地理解这个世界。我认为这和人的学历学位没什么关系,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人的兴趣不应该被自己的学位证所限制。
那自然这个公众号的文章,就会随着我对世界理解的变化,或者我接触到的新事物,或者我的新兴趣而变化 —— 说实话,我没写如何射箭如何选弓的科普教学文,已经很对得起身为媒体人的职业性了。
因此未来这个公众号会发些什么文章,我无法完全预估。
有些不会变,比如像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一样,我还是会继续关注315。我也会继续关注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社会新闻,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会关注每个人都相关的健康和疾病,会关注饮食卫生,会关注那些欺诈消费者的伪科学产品......
但我也会关注一些新的领域,因为我自己的兴趣在变化,也因为这个世界在变化。
就像过去两年中,我开始更多地聊关于健身、身体康复等方面的话题。这是因为作为一个人生前几十年很不喜欢运动的人,在2022年,我被迫开始运动。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影响,让我更重视提升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过了8年多每天一直打字、经常熬夜的工作状态,我的身体的确差到了一个自己都无法容忍的情况 —— 心肺功能差、腰不舒服、肩颈问题、睡眠问题......

因此我开始注意饮食和锻炼,甚至开始每一两周去运动康复诊所去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同时我也开始调整工作的节奏,减少了自己的工作时长和压力(否则也没时间锻炼),从目前来看还是有效果的。
比如从去年秋冬季开始,每周,或每两周,我会空出一天不发文。一方面是要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把时间用来调整身体,包括早点回家辅导功课;另一方面则是不想为了发文而发文,在我对一个选题还没想明白,或者一篇文章还没理顺的情况下,就为了完成KPI而着急发出去。
或许现在已经很难像十年前那样,插科打诨,各种段子随手拈来,但我至少可以努力把每篇文章写到让自己满意一些,能说得更清楚明白,更言之有物一些。
就像这篇文章,我是周五晚上就写完了初稿,但周末加上今天,翻来覆去调整了几遍,才能觉得稍微能跟大家见面。

哦,对了,有一件事是我十年都没有变的:那就是即便点了“群发”按钮几千次了,到
今天,每次要发送文章的时候,都会非常忐忑,甚至焦虑,生怕文章中有什么重大科学错误,有什么语言问题导致歧义或让大家会产生误解。

所以在每次点群发之前,都会纠结很久,往往会放弃,把文章重头看一遍,再改一遍,往往应该晚上8点发的文章,就拖到了10点,11点,虽然阅读量也就少了,不过也总比发出去后悔好。我管这个叫“群发焦虑症”。
比如这篇文章,我就是尝试点了第n(目前版本n=6)次后,才终于群发的。

也比如被“牙刷”同学批评那篇文章,他说我以前不会用“最好”来给玩具带货,所以肯定是换人了。可我现在也不敢用“最好”来形容任何产品,我标题用的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国产玩具”。加了这么多限定词,不是为了强调,而是怕大家误会。所以发之前也纠结了很久,在心里问过自己好几次“这是不是我见过最好看的国产玩具?”,才敢用的。
这当然可能是我个人见识不足。就像我写过的所有其他文章一样,里面有没有错误?肯定是有的。限于我个人的学识、见闻和能力,我肯定会犯错,而且肯定不少。
我不能保证不犯错,但我能坚持的,也是能保证的,就是我在文章中说的每句话,都是我个人在当时认同的,不会因为流量、销量,或者因为想哄任何人(包括读者你们)开心而说出违心的话。
那样的话,做媒体人就不如去楼下卖烤红薯了,至少那样还会喜欢自己的作品。
十年一晃,十年也很久。在开始做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你会一口气写十年,我肯定马上放弃这个项目,死也不踩进这个大坑。
但如今回想起来,这十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之一了。而相比于我自己能坚持写十年的文章,我更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很多人还愿意一直看我写的文章。

或许这才是我不断写下去,不断尝试写不同的内容,不断继续精神分裂,改变自己,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动力。

谢谢看文章的你们。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