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一批高端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品牌,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消费体验创新方面,逐渐从追赶走向引领新一轮的世界工业和消费潮流。
为将品牌与创新进一步注入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首席访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深圳知名品牌评价委员会联合推出“湾区品牌力量”专题,从品牌故事、品牌出海、品牌变革等角度,对话湾区100位知名品牌企业家,讲述湾区品牌故事,诠释湾区企业家精神,打造中国优质品牌群像,提升湾区品牌国际影响力。近日,首席访谈采访到紫荆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海明。
01
 PART ONE 
新材料是大国博弈的底盘,亦是国之重器。中国要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材料人的奉献与拼搏。
年过五十的吴海明,被国内稀土领域的中科院院士称为“奔跑者”。二十多年,他时刻奔走在中国稀土及新材料行业领域的投资实践中,著书《征战,中国稀土》和《征战,中国稀土Ⅱ》,持续推动中国稀土产业化、规模化、证券化及国际话语权,以“吹哨人”的身份发出行业最前沿的呼声。
【董超】在您的第一本书中,您特别提到了稀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普通人可能挺难想象它如何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您能给我们科普一下稀土在哪些基本生活层面得到了应用吗?
【吴海明】国防科工主要涉及中重稀土元素的运用,比如说航天航海,包括雷达、战机、导弹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电脑、笔记本、手机、摄像模组等消费类电子中,用镨、钕等轻稀土元素多一点;此外,发光器件、衣服着色剂中也含有稀土元素镧、铈。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不可或缺、无处不在。例如,一辆新能源汽车里面有27个部件都含有稀土元素。

【董超】在《征战,中国稀土》里,您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中国稀土有现在这样的水平和段位,更应该在国际上对稀土有定价权、话语权。
【吴海明】2015年,我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呼吁:我们已经在全世界失去了很多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如铅锌、铜、铁、金银,包括所有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如果我们连稀土也失去了定价权,我们在国际上会彻底失去大宗物资及要素资源的话语权。
【董超】这是否标志着我们还不敢称自己为材料强国?
【吴海明】对。对于工业化要素金属来讲,稀土在国内现状可以总结为“稀而不缺,大而不强”。
我们过往的技术专利大多被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保护,要收专利费用,而我们挣的都是辛苦钱。所以我们在研发应用上一定要有突破,才能从大国走向强国。
【董超】新材料领域也是如此。
【吴海明】新材料是推动国家新技术、社会智能化以及未来老年社会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家政机器人的底盘技术仍依赖于材料环节。稀土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没有它就无法实现高端技术的突破。
【董超】您作为稀土领域的投资人,如何看待稀土在未来科技、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等方面建设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投资价值和市场价值?
【吴海明】2022年,中国稀土在钕铁硼磁材产业的价值约为1000亿元,矿山源头采矿约为600亿元,器件原配料部分约为1000亿元。
如果将应用扩展到人工智能、数字终端、手机、耳机等领域,包括模组、传感模组内的微马达以及各种带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等,这些功能都需要依靠磁材微电机来实现。因此稀土产业的运用规模可能超过万亿元。
在未来的家居化、智能化、智慧城市以及AI大产业中,稀土在小器件应用方面的微应用将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增长。其增长速度应该比其他普通金属要快,年均增长率在15%~20%左右,三年就能翻番。
02
 PART TWO 
作为新材料资深投资人,吴海明敏锐地捕捉到了雾化芯行业的市场前景与投资价值。怀揣着对新材料的热忱与前瞻性思考,吴海明毅然创业,以气凝胶陶瓷为技术方向撬动行业变革。如今,他的科研成果正走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加速推进着行业迭代。
【董超】您曾说,“一批新材料,会催生一批新的企业”,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吴海明】我们亲身感受到,材料的先进性能够推动产业的进步。
例如,如果民用无人机的伺服马达不稳定,就不可能有一个巨量的、稳定的供应链支撑它的发展。再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电池研发方向上的不同技术曲线,一个是三元锂,一个是磷酸铁锂。新技术路线三元锂解决了很多当时的痛点问题,它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巡航,防爆阻燃,马上催生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助长了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快速井喷。
一个器件的出现或进步可能会带来过万亿的市场,这就是新材料的魅力。

【董超】接下来,我们想具体谈谈新材料的应用。您认为目前国内陶瓷雾化芯的发展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吴海明】多孔陶瓷主要应用场景在雾化产业。目前陶瓷雾化器中存在几个技术壁垒需要突破。
首先是气孔率,陶瓷烧结的时候,要去催扩它的孔,催扩到50%的时候是天花板了,再往下长孔就脆了,容易碎。
其次,多孔陶瓷在造孔的时候有一个辅材,它容易导致孔隙间的粉末脱落。
原来用工业陶瓷做多孔陶瓷,用到消费类电子雾化器,会导致口感不好。这就是一个2车道跟8车道的概念,孔隙率不够,使用者做雾化的时候就会感觉不适。
【董超】如果科技的价值解决了某几个痛点,整个市场价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吴海明】市场价值将成倍增长。
如果科技价值能在雾化芯领域得到应用,将会增加更多的应用场景,如消费类电子、专业喉部治疗和密闭空间消杀等。假设每个场景增加3000个亿,那么这个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
【董超】2023年,工信部把气凝胶列入了第一批前沿材料的重点指导目录,这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吴海明】其实传达出来了三个信号。
首先,气凝胶将在航天、空天和国防领域得到重视。
其次,气凝胶在绿色建材领域的应用将加强,如在保温材料和房屋外墙阻燃方面的应用,有助于避免一些火灾事故。其实现在很多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还是化纤易燃材料,没有阻燃,一点就着了,加上高层建筑的风力,这些东西一旦被点燃就快速地撕裂似的烧。如果气凝胶用到外墙的阻燃保温材料里,会起到非常好的保障作用。
以及,气凝胶可能在民生需求领域发挥作用,如新能源电池的电池包内的阻燃隔热。
我相信会有一批嗅觉灵敏的投资人对气凝胶产业产生兴趣,并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在未来3~5年内,这个赛道有望突破大几千亿的市场规模。
【董超】2019年前后,经济环境并不理想,在低迷期,您却毅然投身到新材料应用领域的研发,还扛旗成立了紫荆未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当时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吴海明】我们当时觉得,雾化芯市场应该有机会用迭代技术去推动。
投资就像放羊,你首先得懂水草在哪里,否则羊会饿死。我们不关注热闹,而是关注门道,这样才能精准地去投资。
那个时候大家比较悲观,但我们发现市场跟技术之间是没有所谓的经济冷热的,在低潮时期,新技术会出现,在高潮时期,新技术会逐渐没落。
比如说储能赛道、新能源电池的赛道看似很火热,但在我们专业人士看来已经卷得不行了,动不动500个亿的投资、500亿的扩产。一瓦时从一块多减到6毛钱,那没办法有利润,全线都会崩掉的。
退潮的时候,谁有没有穿裤子就一览无余了,人家早就退走了,你还在接盘。所以评判投资跟产业,必须具备足够的认知,盲目跟随的成功率是不高的。
【董超】您为您如此重视的公司取名“紫荆未来”,我们对这个名字深层的内涵和寓意非常感兴趣。
【吴海明】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对清华是有情结的。
我觉得我跟清华的教授学者、材料专家、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不断档地沟通了十几二十年,发现清华是一座山,学术的山、人才的山,永远难以逾越。
所以我决定依托清华的这样一个平台,将公司命名为“紫荆未来”,表达对清华的仰慕之情。
【董超】这几年,紫荆未来在发展中都取得了哪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
【吴海明】在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围绕气凝胶多孔陶瓷,解决它在未来应用场景里面的技术难点,跟清华大学的材料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的材料学院,还有中国科学院的力学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建立了合作。
比如说我把陶瓷芯的孔隙率从50%提升到85%、90%,可以通过国家两个重点实验室——西安交大的陶瓷多孔陶瓷实验室、清华大学的材料学院的多孔陶瓷实验室,不断地研究制备的技术。
器件组成之后,比如雾化器的气雾比、气流的流道设计,可以通过力学所去做空气力学的设计。它飘出来的东西可以是花样的:花瓣状、水滴状、喇叭状……都可以设计出来。

【董超】从我粗浅的理解来看,这里面融合了化学、物理学很多基础学科里面的高层次的动作。
【吴海明】其实一个器件一个技术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一定要跨学科的力量去组合才能攻破。
【董超】您的紫荆未来创立以来积极投身到雾化芯的迭代领域,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
【吴海明】提出迭代的概念,我们是有底气的,因为我们解决了三个行业痛点:
第一个就是原来气孔率不够,我们把它打开了;第二个是解决了掉粉的痛点。第三个就是我们的应用场景的温度拉开了,一般雾化的状态应该是在200℃~300℃就会完成雾化了,我们是最高可以承受到1000℃~1500℃。如果是在高温舱的外壁,就有可能用得上了。
有了作业温度伸展性之后,我们的产品不变形、具有可伸缩性。在密闭空间、在特殊环境的恶劣空间里具备了物理条件。
如果是在密闭空间的恶劣环境的潜艇,或者是耐热的,或者空天舱军事领域、导弹头等等,我们就能够把它运用到这种超高温的应用环境当中。
【董超】经常看到有人感叹陶瓷芯的现在卷得很厉害,您有底气打通它、打胜仗,这个过人之处是凭借什么?
【吴海明】我们总结一下几个环节:
首先我们掌握了最核心的制备技术,这绝对是一个很高水平多学科,多个院所复合的一个技术。
其次是流程,烧结出来的成果要稳定,也就是上面说的气孔率,我们把控好了技术和温度。
第三个技术就是切割。产品烧出来的时候,我们还要去把它切割得有大有小有厚有薄,之后封装。最后我们还有一个仿生技术。
总结起来,就是应用跨学科多兵种、多兵团作战研究出来的核心技术。
03
 PART THREE 
之前的媒体人、地产投资人,如今被称为知名新材料研究者,人生的每一个角色,吴海明都演绎出非凡风采。展望2024年,怀揣着更宏大的远景和更加笃定的自信,他依旧步履不停地奔跑在时代的潮头。
【董超】接着我们要重点聊聊您最新的呕心力作——《征战,中国稀土Ⅱ》。第一本《征战,中国稀土》应该是2015年出版的。
【吴海明】对,第一本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的,这本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
【董超】时隔8年再出新作,这本书里面传递出了哪些新的思考和观点?
【吴海明】《征战,中国稀土》1+2实际讲述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前身,现在、未来。
谁都没有办法去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十几年的实践、参与和思考,以及对行业头部企业、众多科学家、知名院校的走访交流写出来这本书。
书里我提到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稀土要获得全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甚至成为我们中国的特色的战略物资,我们要把稀土证券化、争夺定价权。
【董超】书封面上写着新材料专家、证券研究员、金融投资人、基金经理、企业家必读,我想也不仅仅是这些人群必读,我们普通的消费者也应该认真地读一读。
【吴海明】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于大学生,这本书可能是一本入门读物;对于科学家,可能觉得这是一本技术性书籍,对于金融投资人,则可能认为这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和指向性的书籍,因为它包含了总结、市值和公司估值等方面的内容。
【董超】媒体人、投资人、研究者、政协委员、清华学子等等,一个人身兼这么多的角色,年过半百依旧保持旺盛的精力,您如何在各种角当中谋求一个健康的平衡?
【吴海明】客家人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不认输的精神。我愿意吃苦,一天三四趟飞机,有时候很多人受不了的;做事非常投入,做任何事情都死磕它,集合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不会有半点信心动摇的。所以我的每一个标签背后都可能有5~8年的沉淀。
自律到极致的人才会成功。每个人都有懒惰心理,一个项目成功了,有人就觉得可以坐享一辈子了。但是像我这种人不可能让自己安逸下来,随着不断地思考、接触新的技术,新的念头又会出现了。
时间管理特别重要,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成习惯了,中间一旦有任何的时间空隙,那就跑步锻炼。慢跑习惯成为我“续命”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也是清华给我的一个很好的烙印。
【董超】其实聊到您的半生的事业发展历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咱们是同行。
【吴海明】您是我的老师。
【董超】您后来成为中国很优秀的广告人或者策划人,再后来又是地产的投资人。现在您又是崛起的新材料产业的投资人和研究者。您为什么总有敏锐的嗅觉?为什么每一次都能够看到行业赛道的风口,并做得那么棒?
【吴海明】刚才你讲了我们都是同行,做传媒的、宣传口上出来的人有天生的敏锐度。我们最具优势的特点就是能接触头部企业,掌握科技界内的第一资讯后,可以加上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研判来消化、吃透。这样就可以掌握头部企业核心科技的脉络。
【董超】最后咱们来谈谈,2024刚开年,您有哪些期待或者是愿景?
【吴海明】2023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大家都“躺平”了,都觉得市场低迷。但我听到的一句话是叫做“无条件自信,无条件乐观”。因为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分子、一个企业家,你的肩膀上一定要扛着自信,你才能带好团队,一定要扛着乐观,才能激励团队。
当然自信与乐观的背后,是你对产业的理解要比别人优秀,比同行要有更前瞻性的见地见解,还有新的技术作为你的护法武器。
2024可能会更难,但是我们只要记住自信和乐观,就能勇往直前、无畏风浪、永立潮头。
—END—
出品:首席访谈
总监制:许浒传
制片:刘佳一
编导:林九
主持人:董超
文案:刘土土
摄影:黄嘉民
剪辑:林俊锦
视觉支持:雷保民
媒介推广:JIANG 吴靖钰
首席访谈 | 热门视频推荐
 采访热线、商务合作、招聘信息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
微信:DAISYYUAN318(王老师)
欢迎写作、摄像、剪辑人才

加入《首席访谈》栏目组
联系电话:13699864745(麦子老师)
简历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首席
推荐阅读
【湾区品牌力量】——对话粤港澳大湾区100位知名品牌创始人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