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航程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
当年我是新华社深圳特区支社社长,曾经有幸亲历见证了邓小平踏足深圳这块当时被视为是非之地的情景。这是我的记者生涯中最值得深深缅怀的一页。
1984年1月24日清晨,我突然接到深圳市委接待办主任张荣打来的电话,说有重要任务,要我在中午11点之前到达迎宾馆待命。我依时到达迎宾馆六号楼,见到《深圳特区报》资深摄影记者江式高已早我抵达。市委秘书长邹尔康告诉我们说,小平同志和王震、杨尚昆一行将在中午12点半左右抵达深圳,要我们在一起跟着他们的参观活动。 
中午12时50分,一辆白色中型旅行车徐徐驶入迎宾馆,来到桂园小别墅门前停下。当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健步走下车时,早就列队迎候在这里的宾馆工作人员,个个兴奋激动地鼓掌,热情欢迎贵宾们的到来,市领导周鼎、周溪舞、刘波、罗昌仁等快步迎上前去,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一一介绍他们同邓小平握手,气氛热烈而又简单朴素。
贵宾们步入会客厅以后,邓小平干脆地挥着手对梁湘等人说,你们都先回去休息,下午再来听听你们谈情况。
1月24日下午3时,深圳市领导班子成员和一些部门负责人,齐集到迎宾馆二楼会议室等候着。下午3点30分,邓小平、王震、杨尚昆等来到了会议室。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梁湘把坐在前排的市委常委们逐一介绍给邓小平认识,手里拿着名单的邓小平一个个对号,亲切地询问他们是什么地方人,原来在哪个单位工作。随后他请梁湘讲一讲深圳的情况。
梁湘指着挂在墙上的深圳地图,介绍特区开发建设规模和办特区前的历史状况,汇报了办特区四年来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干部职工的收入生活现状。他说,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了10倍。邓小平听了后频频点头,这时他点上一支香烟,神态自若地靠着沙发慢慢地吸着烟,继续细心地听着汇报。接着,梁湘谈到特区建设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对邓小平说:“办特区是您老人家倡议的,是党中央的决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来看看,好让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持。”梁湘请求邓小平给大家讲话。这时邓小平灭掉了手里的烟头微笑着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讲的这些情况我都装在脑子里,不过不发表意见。”他的亲切诙谐的话语,使会场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与会人员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发出会意的笑声。这幽默和笑声,把高层领导者与身处特区建设第一线的组织指挥者的心连在一起,融会着相互理解的深厚情谊。
心情轻松愉快的宾主一行齐齐走出会议室,乘上旅行车离开宾馆去游览市容。下午4时50分,邓小平一行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来到22层的顶楼天台,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呈现眼前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如梭,人流如织,远处的深圳河从新城南面蜿蜒流向深圳湾,望过河那边可以看清香港新界落马洲的村落;回望近处,只见许多正在施工的工地,高耸的机械塔吊伸着长臂不停地转动着。梁湘介绍说,罗湖新城区计划兴建一百多幢高层楼房,是目前全国高楼群最集中的地方,已成为市区最繁华的金融商业中心宝地。邓小平指着西北角马路对面一幢被脚手架和安全网罩着的工地问梁湘,那幢楼要建多少层?梁湘回答说,那幢楼叫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顶部设有旋转观光圆形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而且是施工难度极大的建筑工程。邓小平听后满意地点着头。
1984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天台俯瞰建设中的新城区。
转眼间已是时近黄昏,渐渐变得灰暗的天空现出一片橙黄色的彩霞。天台上北风劲吹,气温只有九摄氏度,袭人的寒风把旁边工作人员身穿的呢子大衣掀起了衣襟,身上只穿着深灰色普通便服的邓小平,两次挥手推开陪同人员要他穿上的大衣,站在天台上久久凝望着。深圳短短四年间奇迹般的变化,激起他老人家的思绪,他对梁湘说,都看清楚了。深沉的眼神里闪亮着兴奋喜悦的表情。
邓小平一行离开天台下楼来到马路边,早在半个小时之前,已有许多市民意外地发现了他们,喜出望外的群众,一直在大楼外面等候着,消息传开后,人群越聚越多,当邓小平一行乘车离开时,满怀崇敬爱戴之情的群众用热烈的掌声夹道欢送。旅行车穿过商店林立的街道,坐在车上的邓小平掀开窗帘凝望着窗外,暮色中的罗湖新城,人流熙熙攘攘,一片繁荣兴旺,彻底告别了昔日荒凉衰败的景象。
25日上午10时,休息一夜后精神奕奕的邓小平,在市领导和随行人员陪同下,来到深圳河畔富甲一方的渔民村。一排排两层高的小洋楼在阳光之下耀眼生辉,使贵宾们眼前一亮。村党支书吴柏森特意穿上了新买的拷花呢大衣,脚踏擦得乌黑发亮的皮鞋,早早就站在村口迎接贵宾。邓小平一下车,他便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着邓小平的手久久不放,突如其来的惊喜使他兴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了好一阵子才说出“欢迎您,欢迎您”!梁湘提醒他说:“你请小平同志到家里坐下慢慢谈谈吧”。吴柏森连声说好好好,兴冲冲地把贵客们领进自己的家里参观。入口大门挂着红灯笼,宽敞的客厅里鲜花怒放,大瓷花瓶插着浓绿的富贵竹,更加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吴柏森领着客人走遍楼上楼下,两个客厅各自有一台大彩电和其他家用电器,卧室里的家具被褥全是新的,10多平方米的厨房里,冰箱、洗衣机、煤气炉、电饭煲一应俱全。邓小平参观完之后来到客厅坐下,他询问了吴柏森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吴柏森兴奋地说:“我现在生活上什么都不缺了,家里什么都有了,真是连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这些穷苦的渔民,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村民都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邓小平,感谢邓伯伯的好政策。”邓小平纠正说:应当感谢党中央。
20世纪80年代初的渔民村,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吴柏森接着汇报了渔民村的变化。他说:60年代以前我们靠出海打鱼为生,村民住的是茅棚,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贫困,公社化后渔民村也没有什么变化,那时没有资金买不起机械渔船,近海的鱼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差,办特区以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渔民村最先得益,我们利用与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的优越条件,同港商合作搞来料加工,兴办工厂,开办餐厅、商店和其他服务业,还购买了十多辆泥头车搞土石方运输。几年来渔民村集体统筹建房,每户建一幢两层六房两厅小洋楼,资金由集体负担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集体先垫付,村民分期还款,不到两年家家都还清了;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吴柏森还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平均每人月收入达500元。坐在邓小平旁边的邓榕怕听力不好的父亲听不清,便大声说: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哪。
走出客厅,邓小平等来到村里的花坛假山前面,高兴地同吴柏森等村干部一起合影留念。告别渔民村时,邓小平沉思着说: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员表示异议认为用不了那么长时间,邓小平却坚持说: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至少要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努力奋斗50年时间。
26日清晨,按接待计划,这天的行程将前往蛇口工业区参观一个上午,然后从蛇口前往珠海。
1984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蛇口工业区视察。前排右一为王震,右二为杨尚昆。
9时30分,邓小平一行驱车来到深圳湾滨海的蛇口工业区。主持创办开拓工业区的闯将袁庚,把贵宾们领到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室。这里居高临下,背山面海,视野开阔,邓小平看过工业区全景的模型后走到窗前,他指着蛇口港码头问袁庚,这个码头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吨位的船?袁庚回答说:1979年春天创办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移山填海兴建码头。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建成了600米的码头泊位,现在已使用快四年了,可停靠5000吨以下的货船,与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轮,也已营运了两年。邓小平听后称赞说,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袁庚汇报说,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蛇口工业区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办工业区之前,这里是海上偷渡香港的口子,自从办特区以后,我们不但制止了外逃风,而且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回流。四年多来,蛇口工业区投资兴办的工厂已有46家,产品包括集装箱、铝材、油漆、食品、家用电器、服装等。接着,袁庚重点介绍了工业区实行的体制改革。袁庚说,这几年我们冒了点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招聘和合同制,工资实行职务工资加效益挂钩的浮动工资,住房商品化,职工不吃大锅饭,不端铁饭碗,各类干部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律通过考核培训后才上岗,工业区的领导干部不坐铁交椅,从去年开始实行由职工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领导班子,实行任期责任制,上任满一年还要进行群众信任投票,不超过一半信任票的班子成员要及时更换。
袁庚说,我们还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这时袁庚在犹豫着……他知道邓小平在市里听完汇报后不讲话,也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声色;蛇口工业区一开始就实行官商分开,政企分开,这个做法虽然曾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蛇口经验、蛇口模式,被媒体广为宣传,扬名全国。然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就贬责蛇口是个“要钱要命”的地方,想到这些争论,他脑子里闪着顾虑,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袁庚这个不给客人出难题的聪明高招,使邓小平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汇报结束后,邓小平等参观了港商独资的华益铝材厂,登上工业区引进国外设备兴建的微波通讯楼,从高处浏览了工业区的全景。中午11时30分,主人把贵宾们领到“海上世界”做客就餐。这是一艘由退役的万吨豪华旅游船明华轮改装成的旅游景点。船上设有酒店、宾馆和娱乐服务设施。邓小平兴致很高地参观了船上各项设施,还到总统套房里看了看,然后走上甲板观赏深圳湾海景。
中午12时30分,袁庚陪同贵宾们在顶层中餐厅就餐。餐桌上宾主热烈交谈,话题轻松。王震、杨尚昆等不时发出笑声。应袁庚的盛情敬酒,邓小平高兴地干了杯,宾主举杯相碰的瞬间,融会着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与改革开放闯将之间的深厚情谊。
下午两点多,邓小平一行登上一艘海军炮艇离开深圳前往珠海。在离开珠海之际,邓小平应主人的请求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使珠海特区的建设者深受鼓舞。
珠海题词的消息立即传到了深圳,梁湘等市领导深深感到了压力。梁湘焦急之中打电话向省里求助,询问到的消息说,邓小平29日下午离开珠海回广州,将在广州过春节。深圳市委紧急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派人到广州请求邓小平给深圳题词。任务落在接待办主任张荣身上。
张荣急匆匆地赶到省委珠岛宾馆,先找到杨尚昆说明来意,拜托他安排。第三天一大早他又去找杨尚昆,得到的回答是今天早饭后是个好机会,他要张荣做好准备。2月1日上午10点钟左右,邓小平散步之后,来到会客厅,看了看张荣早就在这里摆好的笔墨和宣纸,亲切地同张荣打招呼。他老人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早已胸有成竹,这时客厅里异常安静,在场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铺在桌面上的宣纸上,只见他提起手腕悬肘挥动手中那支蘸满墨汁的毫笔,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25个浓墨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最后落款,他特意把时间写为“1984年1月26日”,表明还在深圳时已经有这个评价。
1984年2月1日,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他老人家此次南行考察特区究竟办得怎么样的答案,他澄清视听,力排众议,给深圳作了公正的评价,从而使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对是错这个长达四年的是非之争,有了旗帜鲜明的结论。深圳、珠海的巨变,使他决心更大,更坚毅果断,他敏锐地把握着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思考着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设计部署。回京后不久,党中央作出一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英明决策,大大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本文选自《深圳文史资料》第7辑,有删改。图片为编者所加。何云华,原新华社深圳支社社长、深圳商报副总编辑。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