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小恐
编辑|渡十娘 

咨询的本质就像一个师爷一般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我还在念研究生的时候,我有同学已经进入社会工作了,去了某咨询公司。有次吃饭我问他,什么是咨询?他说,咨询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忽悠。那天吃饭,酒刚上来,他给自己倒了一大碗,白酒,吨吨吨,全下去了,说,我干了,你们随意。惊得所有同学的眼珠都掉出来了。
我由此对咨询业产生了极其不好的第一印象,以为这个行业主要培养爱忽悠的酒坛子。
我于是想,这辈子千万不要进这样的行业。
但可能是遭了报应,我后来被命运推进了咨询公司,还进了两次。也渐渐发现,咨询行业完全不是我同学描述的那个样子。甚至可以说,他对咨询的解释恰恰是最反咨询的。
我在咨询公司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这也让我对咨询行业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如果非要问咨询公司是干什么的,这样说吧,咨询公司是普通企业的军师或者医生。一个公司找咨询公司帮助,一定是自己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咨询公司能够活下去,一定不是靠忽悠,而是靠解决问题的真本事。这个世界上真不会有靠忽悠一直活得很好的人或者企业,我坚信这一点。
咨询公司的经历教会了我一些东西,也让我身上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特质。说具体些,我认为这些特质能让人更好地做事和成事。
如果你有兴趣看下去的话,我们来聊一聊。
1. 咱们聊聊吧
我加入的第一家咨询公司是程序员的天堂ThoughtWorks(下面简称TW)。这家公司以引领技术潮流,坚持社会正义,招聘比谷歌还难,程序猿与程序媛一比一且美女众多著称。
今天不聊美女,聊聊别的。
加入时,招我的主管向我传授快速融入公司的秘诀:和每个人聊,让所有人认识自己。
具体一点,在公司见谁不认识,就大方过去,你好,我是某某,我刚加入这家公司,我想咱们之间还没聊过,要不咱们约个咖啡一起聊聊?
我相信这种方式并不是在每个公司都管用。我在其它公司也试过,大多数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是几个终极哲学问题:我擦,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想干啥?
但在TW,这一招却极好使。每个人都能放开自己相互沟通,人和人之间很容易就熟悉了,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好朋友,但一定能了解每个人特点是什么,擅长什么,正在做什么,并能很容易地共事。老员工和新人聊天时通常会了解新人背景是什么,过来想做些什么,并介绍公司各方面的情况。一两周聊下来,基本建立了与大多数人之间的连接,了解了公司怎么运转,知道了做什么事该找谁,工作也就进入了正轨。
说白了就是沟通。在咨询业,沟通是一切的基础,特别是在客户那儿,只有主动地不断沟通,和不同人沟通,才能理解甚至客户自己都难以总结的痛点,并为他们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沟通是这个世界最不应该停止的事。即使在非咨询公司,人被招聘进去,也是替雇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道理和做咨询一样。沟通作为第一件事,如果做不好,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前面说“我们聊聊吧”这一招在非咨询公司可能没那么好使,那往往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这么直白没有防备的聊天方式。换个方式就好了,从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聊起。如果是老外,不妨先聊天气,如果是国内的文化环境,不妨先来一两个梗轻松氛围探索共同语境,熟悉了再慢慢深入。
要做事,先沟通。
2. 用充足的时间了解期望,做好规划
职场上有一种极难回答的问题,就是老板突然问你做某件事需要多久。回答不知道显得无能,回答长了会被反问,回答短了又得自己买单,吃不了兜着走。
这种问题恰恰是做咨询的人每个项目前都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一个更长的版本是:做这件事需要多少人,多少时间,花多少资金,能取得什么样的预期收益?
要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工作量不小,短则数天,长则数周。
在TW的时候,典型的做法是每个项目动工前开展一个长约两周的“Inception”。在这两周里,把所有的利益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聚集在一起,探讨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我们到底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第二,如今的现状是什么?离目标多远?第三,为了从现状出发达到目标,有哪些办法?需要做什么工作?第四,在进行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阻碍?有什么办法消除各种危机和不确定?……
当这些事情都讨论清楚之后,也理清了为达到目标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怎么做,自然每件事情需要多久,多少人,多少花费就基本明白了。
所以当被类似的问题击中时,不要说不知道,也不要瞎估一个数字把自己置于死地,而是委婉地沟通:我有办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不是现在,我现在随口说一个数字,我想也没有人信。如果这个问题足够重要,请给我两周时间,我召集相关人了解情况,做个推演,给你一个靠谱的答案。
3. 二八定律与四个象限
二八定律已经众人皆知了。我甚至怀疑这事有没有必要写。
还是说说吧,二八定律又称为最省力法则,属于做事的必备技巧。
用大白话说,不管做什么事,往往都可以用20%的精力达成80%的效果。所以一件事要做得顺畅,首先要找到能撬动80%效果的那20%关键任务。这20%的任务优先做,必然能让事情势如破竹,使团队士气大增,也为后面留足时间解决真正比较难的那部分任务,进一步加分。
我也见过有团队一上来就去挑战不那么重要的难题。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不乐观:时间过半还没实际产出,到最后急了恐怕连最容易的20%都做不好。
有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找到撬动80%效果的那20%关键任务:用价值的高低和所需时间的长短把所有的任务划分到四个象限:价值高费时长的,价值高费时短的,价值低费时长的,以及价值低费时短的。优先做价值高费时短的任务,其次做价值高费时长的任务,以及价值低费时短的任务。价值低费时长的任务可以舍弃,除非真的时间充裕。
就这么简单。
除了上面的四个象限,还有另一种四个象限,不那么针对工作,却可以用来指导个人成长。
我们日常要做的事,通过紧急性和重要性,也可以分到四个象限里:紧急且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重要不紧急的,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紧急且重要的事自然必须去做,但真正决定个人成长的往往是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比如坚持学习英语、坚持健身减肥等。这类事人人都想达成,但一两天不做也不会死人。这导致有时候歇一两天就差不多等于宣告腰斩。
每个人每天都时间有限,有时候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一不小心就让人着魔了。比如有热剧要追,有头条或者抖音要刷。一追一刷就停不下来。这类事一方面自己占据时间,一方面还把一些不那么重要但必须做的事(比如补办个证件,交个账单)最终拖延成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到最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挤出了安排,就永久搁置下去了。
4. 信誉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前面讲太多的道理,这里来讲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加入KPMG之后。KPMG是四大之一,听起来光鲜,好多人梦寐以求,但只有在其中工作了才能体会个中冷暖。
在KPMG的一件事让我长了几十根白头发。破灭了我将一头乌黑的头发留到60岁的梦想。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一天,猫本的一个同事联系我,说他带的项目人手严重紧缺,想请我从悉尼去猫本临时支援一下。虽然他做的事和我的领域有一些差异,但我当时没有特别重要的任务,就答应了。我没想到一个大坑在等着我。
在我刚加入项目、屁股还没坐热的第二天,他宣布离职了,并且决定同一周就离开公司。所有的事情就这样落到了我身上,他夸下的海口也得我去替他实现了。他在那家企业扎根做了很多年咨询,对客户里的关键人物,甚至数据表里的各个字段都了如指掌。然后……就平白无故消失了。我对那里的人一无所知,对数据一无所知,对为了达到目标可能出现的困难一无所知。脑子里只有一行字:我擦,这坑有些大啊。
前两天我很痛苦,也想不玩了,但公司里没有人能顶替我去把这个坑填上。更重要的是,我职位不低,理应在这种情况迅速把控形势,搞定一切。
我把整个事情理了理,规划好该怎么补救,向合伙人汇报了情况,一场轰轰烈烈的救火就开始了。时间只剩下4周,项目的方向却还没弄清。我带着一个毕业生,找不同的人聊,公司的,客户的,搜集方方面面的信息。从大方向慢慢细化到满是坑的数据细节。客户和不同的咨询公司合作过,好多数据要么他们都弄不清楚,要么一个小小的字段却蕴含着一个长长的故事。
经过一个多星期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努力,终于把事情理顺了,也发现这事4周做不完,看上去至少得延期两周。
和合伙人沟通后,他同意我们无偿支援客户两周,让项目有个完美的了结,也保住团队的口碑。
我以为这事终于可以一切尽在掌握了,但不可预期的事又发生了。需要我带队的另一个项目告知我将如期开始,不会有延缓。这意味着,最后两周,我得同时在两个项目上,一方面为当前项目收尾,另一方面为新项目带队开篇。而项目的收尾和开篇往往是任务最重的。我试图沟通看新项目能不能延缓两周进行,结果等到了否定的答复——客户等不起。
我咬咬牙,决定迎接更残酷的挑战。于是在项目的最后两周,我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9点到晚上7点为当前项目收尾;每天上午7点30到9点,以及晚上7点到11点半,做新项目的调研及任务安排,中间穿插会议,沟通目标,确定方案,协调人事,安排任务,跟进进展……
那两周很漫长,但终于结束了。我填完坑向客户汇报成果,客户听完喜出望外,直接说,那是她一个月里最开心的时刻。
第二天,客户给我们合伙人写了感谢信,感谢我带着团队及时收拾残局,稳定局势,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还做出了漂亮的成绩。
当天晚上我照镜子时,发现我一向乌黑的两鬓突然戳出了少许白发。
说实话,这些从黑发里狰狞戳出来的白发看上去特别扎眼,仿佛在宣告青春再与我无缘。但我换了一种方式接受它,把它当做我成长的勋章。
这是一个关于信誉的故事。
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信誉都是一点点积累的。这一点点的积累,最终铸就了个人的品牌,以及公司的品牌。
如上四点,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关于咨询有很多事可讲,我删删减减,留下这四条,觉得足以作为做事的指南了。
我们穷其一生,无外乎都在用一件件事塑造自己——做比说重要,毕竟他人不会用你说了什么来衡量你,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做好事,知道如何做事,一点一滴的成长,我们终将塑造出越来越好的自己。
-(完)-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小恐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