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缓至,新的毕业季也将来临,意味着不久之后又有一批毕业生需要迎来离开校园步入职场的时刻。随着找工作难度的不断升级,求职市场也呈现出“内卷”态势,尚在校园的职场准新人们已经摩拳擦掌,为了毕业之后的工作,投身校招的洪流。
有这样一家公司,靠着精准切入校园招聘,跻身国内校园招聘平台头部,它就是牛客。成立于2014年的牛客,原本专注于程序员学习以及教培,后于2017年完成业务转型,专攻在线校园招聘,并且实现盈亏平衡。目前牛客的三大核心业务分别为:雇主品牌、简历开源、人才筛选(在线笔试、在线面试),以“社区+工具+内容”的混合模式打造一站式求职陪伴社区。
凭借着足够积极活跃的社区、足够专业垂直的工具以及优质丰富的内容,牛客在国内校园招聘领域得到了用户、客户和投资人的多方认可,用户活跃度和留存远超友商。今天的GGV OMEGA访谈录,我们邀请到牛客CEO叶向宇,请他就以下问题和我们展开讨论和分享。
1. 为何选择转型并专注于校园招聘?
2. 牛客内部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
3. 牛客成功之路的复盘。
4. 对于“00后整顿职场”“ChatGPT”“躺平与内卷”的看法。
专注校园招聘,风起于青萍之末
请叶总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牛客。
大家好,我叫叶向宇,是牛客的创始人兼CEO。我在2007年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做工程师,经历了谷歌、人人、阿里巴巴这些互联网公司。我在2014年开始做牛客,牛客也经历了从做IT培训到做社区,后面基于用户做招聘的转变。我们现在主营的一些业务就是校园招聘,尤其是面向高科技的行业,我们可以给企业做这种简历开源笔试,我们的业务比较适合高科技的企业做校园招聘。
请浅谈一下您当初选择投身创业并创办牛客网的原因。
我自己做了很多年工程师,但其实我是在大学有了电脑后才开始学编程,大三时就拿到了Google软件工程师的 offer。后来我想,中国的IT同学其实也可以模仿复制我学习的路径,所以我想着怎么让IT工程师(尤其是初学者)快速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就做了牛客网,基于我自己的成长规律设置了刷题(编程题)的机制。之后我们又做了一个社区,吸引大家来社区交流。
请问是基于什么样的市场变化和个人想法,使得牛客中途成功转型?
我觉得当时是中国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爆发的时间点,那时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客户都已经初具规模,需要大量的人才。在那样一个时间点,市场已经有了需求,要看的就是解决方案。牛客当时除了简历开源能够带来用户流量以外,还有在线笔试这个拳头产品。其实在线考试以前也有,但是工程师的在线考试有个环节涉及到在线编程,对系统的压力特别大。刚好牛客团队一开始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对于这种高并发、高流量的场景,能够给出不错的解决方案,整个分流机制做得还不错,又是那种互联网好产品的设计体验,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产品很稳定,企业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而且当时市面上也没有新的替代品,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开始选择牛客的产品。
除此之外,牛客的考试系统不仅提供给B端,我们平台也有大量用户一年到头都在此刷题,他们能够帮助我们把系统在相对淡季的时候得到改善,稳定性、易用性大大提高。这样我们To B的产品做出来就很有竞争力,加上企业有大量需求,我们及时抓住了这样一个风口,就得到了扩展。加上我们的第一波用户又是互联网的校招同学,这个圈子具备很强的交流性,我们的体验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自然也获得了他们的“自来水”推广。
牛客在校园招聘领域已经大获成功,请问您是否考虑过在未来扩散需求做社招?
也许未来会做,但是这两年我们还是专注于做校园招聘。我们团队有限,必须专注,我们专注于做校园招聘这个细分,细分之下还有细分,我们都在专注高科技的校园招聘,面向那种需要理工科软硬件机械类的同学的企业。我觉得这样才可能把范围缩窄,并把这个范围内的人服务好,这是我们现在专注做的事情。至于未来会不会做社招,我觉得如果公司一直发展上去,终究会触碰到这个领域的。
想要千里马,先成为慧眼识珠的伯乐
请问牛客在进行员工招聘时,最看重员工身上的哪些特质?
我觉得牛客招员工时在不同阶段最看重的点不同,我也相信未来的阶段里还会继续变化。在很早期,我们招员工时很看重他们是否对牛客有很强的一腔热血,所以我们尤其喜欢牛客平台的活跃用户。到了中途阶段,我们逐渐发现,一腔热血还不够,招员工还是需要有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因为那时牛客的工作已经开始分工了。再往后一些,我们又发现光看专业技能也不行,也要兼顾员工是否有满腔热情。否则即便做出了看似规矩到位的结果,但因为员工缺乏热情,导致产出的成果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到了最后,我们对员工的要求会是集技能和热情于一身,这才真正适合我们创业公司。
牛客的定位是做应届生招聘,那牛客公司本身对应届生的接受度如何?
我们会招应届生,比如我们上海招聘的销售负责人,她在海外读完书以后,就是以应届生身份进入牛客,用了三四年时间慢慢成长为牛客上海销售的带队的负责人。不只是她,我们还有好多其他这种应届生。
牛客在招聘毕业生/应届生时,会有什么硬性标准吗?
牛客早期招毕业生,会看重是否聪明。我们会挑那些技能上聪明一些的、情感上聪明一些的,或者能够在正向/负向环境里展示出聪明做法的。因为我觉得在创业公司,难免会碰到各种需要超越职位范围之外的事情,聪明的人能够更好地做出准确判断,去反映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另外我们之前招第一波应届生时,也是考虑到社招很贵的客观条件,所以我们当时选择给出一个相对有竞争力的薪资,去吸引一些很不错的校招生。我们借此找到了一批特别聪明且愿意跟随牛客的应届生。虽然时隔多年,那拨应届生里很多人都离开牛客去了大厂,但这足以说明我们当时的选择是大浪淘金,我们选择的同事在这个行业里面是优秀的,他们也帮助牛客完成了第一阶段,我们实现了共同成就彼此。
企业管理,要态度也要温度
通过牛客的工作环境,我发现牛客是一家挺有人情味、挺细致入微的公司,您自己如何评价牛客的工作环境?
因为我以前待过的公司更豪华,在Google的时候福利特别好,我觉得我是受益者,公司福利好,那么我就没有其他想法,可以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我的工作上,这样我的产出对公司来说是增量的。牛客其实也希望借此打造一个轻松的互联网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时间专注在我们的工作创造上。因为互联网公司有很多智力型、创造型人才,他们需要这样一个环境去创造新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打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我始终觉得这样的投入产出是必要且有效的。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我们每年80%以上的支出全部都花在员工的薪资上,肯定也会想着怎么让员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来,所以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牛客的企业文化搭建、管理方式上,您还做了哪些事情吗?
一开始我们是比较“家庭式”的那种,就是所谓的要让员工感受到爱,感受到我对你是好的、公司对你是真诚以待的。但是后来人慢慢变多以后,我们发现爱的管理是不够的,还是需要一些考核机制,所以我们也开始推行一些绩效考核。不过我们也不希望把考核机制做得太硬,不想是没有感情的KPI至上模式,所以我们也会加入一些有温度的内容。在这方面,我们也还在实践中。
牛客成功的3个锦囊:社区+工具+内容
请问牛客现在的收入情况如何?
过往两年,我们营收概已经做到了超过1亿,这是我们过往的成绩。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商业化,第一年大概只做了1,000万不到,慢慢就增长成这个样子。当然我们也是得益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我们那些客户快速发展,招聘需求也快速发展,我们便顺势做得还不错,得到了他们的青睐。
听起来感觉牛客的“在线刷题”“在线编程考试”产品功能特别精准,击中了用户痛点。请问牛客当时做了哪些事情来突破这个技术壁垒?
总结来说,牛客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和运营手段。技术手段方面,牛客通过一些缓存实现响应时间更短的目的,这样就能基本确保网站性能好、服务器抗压能力强。运营手段方面,我们选择流量错峰,可以提前15分钟填写资料,类似于过安检。后面我们再优化一些机器缓存数据库的抗压性,提高响应速度并做好安全防护。为了避免用户一窝蜂提交数据导致系统崩溃,我们还做了一些自动扩容,这个机制会保障流量高峰期的稳定。总之,牛客底层有技术,上层有体验,双管齐下,客户就会对我们的笔试产品很买账,而我们结合简历开源和笔试产品,顺利占领用户心智。
牛客做过哪些用户增长的渠道推广?
早期我们什么都试过。前10万那波用户的增长才是最难的,因为他们在验证你的产品。我们当时是在微博上增长的,通过网络去找一些人,投做一些活动,投放一些非常工程师的内容,这样就有了一波用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因为我们是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所以我们真的去了学校,和一些计算机社团的同学们去交流,让他们安排我们去宣传这些东西,慢慢就有了口碑扩展开来。
另外我们也会去一些技术论坛推广,技术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去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也做过比较成功的裂变活动,把我们平台上高频的、很多人都看得上的比较优质的内容,印成小册子免费送给同学们,但是需要组团寄,这样通过裂变也积累了不少用户。这波用户增长完之后,再加上一些自然增长,早期用户量就慢慢起来了。
牛客当时工具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做社区,做完社区为何还要去做内容?
我觉得社区和内容都是连带着做的。工具是没有流程的,招聘其实又是相对低频的业务,我们当时的社区最初也是本着同学们需要互相交流才有的。但是仅有社区远远不够,社区也是可以带来一些增量增长和低成本获客的,这时候社区就需要内容去填充。说到底,我们也是为了提高用户粘度、活跃度。正常情况下,我们找工作的需求其实很低频,但是找工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其实是很长的。我们瞄准了这一阶段,就开始收集这个时间阶段的客户/用户需求收集起来,并提供他们所需的优质内容,这样我们也就用更低的获客成本实现了更高的用户留存。
您觉得一个合格甚至很优秀的社区的标准是什么,牛客现在做到了吗?
我觉得优秀的社区的内核是有自己的调性,有吸引同学们真正喜爱的那个点。有些社区虽然看似数量很大,但实际上内部很分散。牛客社区就专注于求职上,我们专注于有温度、有内容、有价值的内核。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让每个阶段来的用户不要走,牛客正在努力成为非常优秀的社区。
3个热门话题问答
大家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00后整顿职场”,有人觉得年轻人在维护自己权益,也有人觉得这样会使得企业因噎废食,最终伤害劳动者利益。那么牛客作为一个中间角色,会有自己的倾向吗?您觉得牛客在二者之间所担任角色的责任感是什么?
我更多觉得牛客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传递信息的开放平台,我们是站在客观中立的位置的,所做的事情更多是去解决一些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只要信息达成同步沟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存在我站在某一方去强压另一方。况且就业的供需关系平衡也不是我一家平台能够决定的,这是一个社会大事。
您如何看待当下热门的ChatGPT?
其实我们内部也有在使用它,不仅是工程师在用,内部产品组、运营组、市场组全部都在体验,因为它在语言的整合逻辑上表现真的很不错。我觉得它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开始利用它来提高效率,比如润色稿件,比如写基础代码。我不知道它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我觉得目前对于比较基础的一些工作,它是有部分替代效应的。在我们眼里它就是一个提效的工具,可能是因为我是理工科风格,我会觉得所有东西最终就是降本增效。
您如何看待“躺平”和“内卷”?在牛客社区,这两种状态会不会严重两极分化?
其实我觉得社区里面很多同学说“我要躺平”其实是假的,嘴上说躺平,其实在牛客刷了好多题。有时候年轻人是这样开开玩笑,缓解下压力的,所谓要躺平的人,在牛客是无法适应的,因为刷题、准备面试都是需要花时间的。再者就是像反复准备面试、查缺补漏,可能在大众眼里就等同于“卷”,但我并不觉得,我觉得这不过是想要追求更好的职业起点,我们是鼓励这种积极的求职者的。
我们平台是鼓励大家积极求职的,整体呈现的是温暖正向的状态。我们积极鼓励大家在大学毕业的时间内一定要多去尝试,因为可能某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三五年前某件事情影响了我最近5年的发展。躺平可能更归咎于内心的成长,内心跟自己和解,但是卷的话可能会有更大的空间,你跟未来有更大的连接点。
请分享一下您来到GGV OMEGA的收获?
我很感谢GGV能够创办这样的活动,正如我当初创办牛客是想将自己的经历经验分享给想要复刻我的路线的同学,通过GGV OMEGA,我结识了很多创业者朋友,也从他们身上受益良多。
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