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隶属于第二产业,指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推动建筑行业实现企业经营及建筑建造业务的数字化。 从应用层级来看,可进而拆解为数字技术对于建筑业的生产模式、项目管理模式、企业决策模式等方面所带来的的变革。从应用类型,可划分为数字技术助力建筑业所涉及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实现数字化的表达及数据流转。相较于建筑信息化,建筑数字化则是在运用信息技术降本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行业内的数据要素流转,颠覆组织形态及业务模式,加速构建连接行业的数据生态平台。
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核心是激活行业内的数据要素流转,加速构建行业数据生态。
      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所涉及企业众多,要想推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进程,不仅需要实现生产力工具层面的技术突破,同时还需要产业内多参与方之间加强数据与业务协同。在实践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产业链内多参与方应以高度统一的视角及认知,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实践目标,以良性的业务协同为基础,共同促进全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加速迈进。
   1980年,随着CAD进入中国,中国建筑行业逐步迈入建筑信息化阶段,设计、造价、招标等环节率先脱离纯人工的工作模式,转向借助信息化工具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但当前施工及建筑运维等环节的信息化渗透率仍亟需提升。当前建筑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相较落后,各业务环节运营效率低下。传统建筑业产值高、盈利能力低、运营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过去建筑业企业的业绩增长多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发展方式呈现出依靠人力资源、生产资源不断投入的规模扩张模式,整体毛利率低、盈利能力较弱。然而近几年面对政策调控及疫情影响,建筑业产值增速逐步放缓,开发商面临日渐趋严的竞争态势,亟需调整至精益化的管理模式。  
传统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粗放:建筑业内各参与方各自为政,利益目标不同且普遍运用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业务阶段出现信息断层,产业内信息连通程度极低。单个业务阶段内存在大量冗杂的业务信息却难以有效提炼并传递至下一环节。因此建筑行业生产及管理模式落后,行业内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行业发展逻辑发生剧变,外部环境对行业发展提出挑战: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换挡进入低速期影响,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从两位数的年增长放缓至6.2%,房屋施工面积增速也放缓至3.69%。原先大兴土木的普涨时代已经过去,建筑业的发展逻辑发生剧变,提质增效的数字化改革成为行业当下的发展重点。面对剧变的行业发展逻辑,信息断层的传统业务模式亟需提质增效的数字化改革。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中,不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一,且普遍使用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之间的沟通方式较为传统(电话、微信),项目相关数据难以进行有效集成及二次利用。  与此同时,生态伙伴之间的沟通往往是独立进行的,沟通关系形成蛛网结构,沟通信息难以及时同步至关联的多个参与方。项目信息流转速度慢,自动化程度低,难以进行实时分析与决策等管理需求。
  建筑业内多参与方之间的协同效应低下:建筑业参与方众多,产业内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且信息流通程度较低,各方之间信息断层严重,缺乏协同合作。其中业主方、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为建筑建造业务的核心参与主体,三方之间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而导致低下的建造业务效率。
  集成建筑全流程数据,实时驱动业务流转的数字化模式成为发展新目标。
      量化建造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要素,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科学的决策依据;将建造过程中的各类生产要素及管理要素用数据来表达。通过实现作业人员、生产设备、物料、工艺工法信息及场地信息数字化,提高生产计划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汇集生产数据,对生产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管理要素进行指标分析,实现管理决策有据可依。将多参与方汇集于统一的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在线化的实时信息交互方式;实现全产业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包括企业间的数据协同、资源协同、流程协同,从而使得整个行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本文内容来自于“亿欧智库
往期内容回顾:
关注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数字化转型干货
本文内容来自于“亿欧智库”,仅供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惑,如有问题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老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