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数据资产变现与增益所做出的创新技术与应用的融合,这种变化和创新正在改变支配企业运营和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乃至社会的关系;利用数字技术将分散的碎片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实时导入分析模型,帮助管理者随时监测经营状况,是企业财务管理最重要的下一步方向。通过数字技术改造,企业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贯穿、共享的信息环境,提升生产与流动性协同能力;依托信息系统建立信用评级、分级处置等机制,建立协调联动的价格和采购信用评价制度,降低公司采供风险;利用数据技术统筹管理客户信息,将业务成本、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发票电子化与企业财税数字化之间的关联与洞察在财税数字化进程中,核心需要流转的不是发票而是发票的数据。发票作为最小核算单元电子化以后,意味着最底层的数据基础解决了。但是到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如果只靠发票的数据,那么它的数据基础是不够的,不足以支撑完整的财务数字化。企业需要一套类似数据中台的系统,不仅要集成财务、税务相关的数据,还要将订单数据、运营数据、客户数据等相关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结合好,才能帮助企业真正做好数字化管理。
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端税务数字化水平远低于业务与财务,甚至还未起步;监管端税局基于金税四期建设,已经逐渐实现了从税到业务的监控;金税工程的建设不断的完善着税局的监管体系与能力。金税四期极大的加强了税局数字化水平,企业税收环境已经完全被数字化监管所笼罩。以数治税的背景下,税局的监管已经实现了从税到业务的扩展;企业整体的税务数字化水平已经远落后于监管数字化的水平;
过去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税务征收是比较粗放式的,通过核定征收的方式,企业的真实收入也无法得知,近两年开始有文件明确个体工商户不允许随意去做核定征收。这背后也是因为金税四期的建设以及电子发票的推行,使得能够监控到企业的交易环节。未来小微企业可能会和大企业一视同仁,小微企业也要进行主动申报,税局再做风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哪些是有问题的税务数据。所以未来小微企业的财税合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企业对于费用管理的诉求主要集中在难管理、不合规以及不高效三个层面。在对费用管理系统的需求方面,近半企业认为费用管理系统应该帮助梳理费用流程,包括自动对接财务系统、自动生成凭证等,因此管理费用流程是当前企业对于费用管理系统的最大需求。
控制费用是企业自主权最高的经营改善策略之一,通过费用管理系统能够较快的降低费用、提升费效以起到改善经营情况的效果。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费用管理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明晰自身诉求,选择合适的费用管理方案非常重要。
中小企业预算较少,需要轻量化处理并简单好用
➢ 需求:低成本快速的处理简单的费用管理,可快速迭代需要的支出模块;
中型企业在高速成长阶段,更需要规范化管理“提效”
➢ 需求:规范化费用支出管理、加强企业合规性、提升员工体验,随着业务发展能够快速支持新需求。
大型企业收入增速稳定,更需要控制支出“降本”
➢ 需求:节省财务人员成本、优化预算模型、控制费用支出、加强费用端数据控制,对服务商定制化能力要求高。
费用管理更全面同时,服务商的服务半径还在继续扩大:围绕不同费用类型、流程机制覆盖全品类的费用;横向扩展覆盖办公采购、日常经营等全场景费用,在前端连接更多消费商,在后端接入会计核算及电子归档,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在未来,费用管理会成为中间环节,服务商在前端服务企业消费,后端完善档案管理,全流程闭环才能更加深入的管好费用,管好报销;费用管理更“深”更“全”的同时,费控本身也在整个服务流程中越来越“小”
前端企业消费:
➢ 进一步控制费用:通过供应商比价等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 统一的数据管理:消除前端消费商的不同数据逻辑,完善数据字段;
➢ 更优的服务体验:服务可以在企业消费之时即开始流转;
后端档案管理:
➢ 连接档案:电子会计档案、发票、纸质档案可自动化存档和管理
➢ 连接数据:资料归档后,可随时调阅和查找,使得档案数据变得易用可用
➢ 连接业务:集成各管理模块相关档案,实现异构系统文件归档
数字化当前已经赋能了发票开票、收票、管理、归集、风控全流程,实现了整个流程的高度自动化,提升了人效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票税合规,且连接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是业财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发票数字化如何加强企业财务合规性当发生销售行为的时候,怎么合规的开出发票是发票数字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过去要把合同数据从ERP里面导出来,加上收货的数据、确认入库的数据,形成开票清单,手动excel或是接口的方式到开票软件开票。中间还涉及到科目的选择、三单匹配等需要大量手工操作的环节。手工就意味着会出错,发票数字化的一方面通过全程自动化开票取消手工环节,保障开票合规。另一方面让核心企业与客户的发票数据达成一致,让发票、合同与收发货等业务行为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保障双方的交易合规。
对内:以发票的数据推动业务治理,降低税务风险
进销项发票管理数字化联通税局和企业两端,不仅推动了业务治理,更保障了税务合规。进项发票管理通过实时发票数据监控业务状态,完善流程,加强管理。销项发票管理数字化则极大的提升了全流程效率、降低了人力与耗材成本、规范化开票管理降低税务风险。
对外:从电子发票管理到供应链协同
基于企业和供应商双方业务从开票、交付、收票的数字化发票协同管理提升了两端的连接效率。发票作为供应链协同中的刚需环节关联了多种信息,以发票协同为出发点能够很好的实现从订单到结算的全链路信息协同,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电子发票所涵盖的信息相比于合同与订单维度没有那么多元,但是其作为刚需,会贯穿到整个供应链环节。税局未来需要更丰富的企业的交易活动、业务活动信息,发票的信息也会越来越丰富。这些信息不是在发票的内容中体现,而是在申报时很多的附加文件里体现的。发票以及相关的附件实际上涉及很多交易的细节,通过发票作为企业业务活动管理的抓手,以终为始,供应链端到端业务环节和参与方的相关数据可以自然而然的协同上来,并最终服务到供应链各个服务环节的核心节点上。
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普遍落后,合规性要求却越来越高
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来看,税务数字化程度远低于业务以及财务数字化,企业自身对于税务合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税务管理低效且风险高。与此同时,监管机构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在当前阶段应加强税务数字化的建设,最大程度规避合规风险。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现状:
税务合规与管理割裂:税务咨询和税务合规工作由不同的人员负责,税务工作缺少全面分析整体掌控;
流程既低效又不成熟:数据分散,口径不统一;税务手工操作,重复录入,工作量大,错误率高;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中小型企业风险意识差,不重视对税收法规研究,不会随着新业务的推进革新新的合规化管理;
在数字经济发展新浪潮下,税收治理从金税三期的“以票管税”向金税四期的“以数治税”转变,再加上全电发票、电子税务局整合等升级技术手段,企业需要在信息管税方面提升数字化水平。同时,企业在税务上的分层分级管理,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将分散的岗位角色通过数字化系统平台组织起来,这也是企业税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和需求。加快税务信息化体系建设,以信息系统为支撑进行税务管理的数字化改造,支撑企业税务管理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综合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全面贯通业、财、票、税的业务链路,从而提高纳税申报准确性和办税效率,支撑涉税管理决策,从而实现业财税一体化的端到端全业务流程管控。
档案数字化作为中间环节可采集并归档业务与财务数据,实现自动归档并通过电子库房等方式强化管理,在业务和财务端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快捷的查找调用完整的数据,提升企业整体效率。
灵活用工模式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数字化的进一步支持:灵活用工模式下薪税结算流程更加复杂,企业管理灵活就业者的薪税结算需要耗费过多人力和时间,需要数字化的财税服务高效解决且保障合规。
在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满足企业合规诉求仍有多个路线正在探索,但可以确定的是,更高效的合规创新仍是未来企业的刚需。
企业仍需要更体系化更高效的合规创新与管理。当下,在企业合规意愿增强、财税数字化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的合规发展,是企业的切实需求;当纳税人被数字化,涉税数据可以互联互通的产业环境下,如何重新定义纳税人合规需求及服务逻辑,是财税科技的核心价值目标。围绕纳税人数字化重构财税科技的服务逻辑,将单一的模块赋能,通过链接与重构,形成面向纳税人、机构、合作伙伴的多边赋能是当前的重要趋势。
本文内容来自于“亿欧智库
往期内容回顾:
关注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数字化转型干货
本文内容来自于“亿欧智库”,仅供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惑,如有问题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老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