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一声巨响,克克闪亮登场。大家好,今天是准备翻身的咸鱼干兰比克
好久没有产出成分相关的科普,外面的世界卷生卷死,不晓得哪路神仙能脱颖而出。
本吃喝专业户嗑着瓜子观望许久,终于让我蹲到一位有料的新兴卷王——依克多因
而且巧的是,依克多因的功效方方面面都对标着春天的天气,以及春日的护肤难题。
所以择日不如撞日,今天我们就从功效详解到产品分享,一条龙服务,包君满意。Let's go——
依克多因的前世今生
依克多因 (Ectoine) 又名四氢甲基嘧啶羧酸,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1985 年于埃及的一片盐湖首次被发现。
埃及的盐湖是很靓的风景线,但含盐量高得离谱,普通动植物根本无法存活。
图片来源:ectoin.net
但有种极端嗜盐菌,靠体内一些物质活得很欢实,耐盐耐旱耐高温耐紫外线,防御技能几乎点满,「刀枪」不入。
这种关键性的物质就是依克多因 [1]。
对细菌这么管用,对人类行不行得通?
大量实验证明,行
依克多因被添加到治疗皮炎、过敏的药品中,有关呼吸道疾病、肠炎的初步实验研究也取得比较积极的效果 [2-5]。目前在医疗、生化、护肤品等行业中已有三十多年的应用史。
只不过,护肤品的相关研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 [6],不过如今市面上已有不少相关产品
依克多因的工作原理
相关产品中,依克多因在保湿、舒缓修护和抵御紫外线方面应用相对更广泛,也在抗衰、抗氧化研究中取得一定的初步进展。
所以刚刚说它的确很适合春天干燥、敏感、紫外线强度开始加强的时候用。
看起来能干又高端,其实工作原理不难解释。
依克多因能稳定水分子之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也能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友好相处,不与它们发生反应,一般在外部形成保护,说白了是花重金请的外援 (依克多因原料不便宜)。
Bitop 作为主要原料商之一,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示意图。
没有依克多因时,上图这个蛋白质周围的水分子无组织无纪律,缺乏凝聚力。
得益于良好的亲水性,只需少量几个依克多因,蛋白质周围的众多水分子就被团结起来,紧密有序地构筑起防护墙 [7]。
依克多因「团结」水分子示意图
图片来源:bitop.de
如果是在脂质外聚起水墙,依克多因可以稳定这个双分子层结构,不干扰其流动性。外界的刺激 (过敏源、紫外线、污染源等) 被抵挡在这层水墙外,保护细胞不被进一步侵害 [7]。
胞内依克多因防御示意图
图片来源:bitop.de
基于以上原理,依克多因开始在护肤品领域发光发热,热火朝天搞事业。
护肤品中的依克多因
锁水保湿
喝口茶,咱们书接上文,锁水保湿技能算是依克多因最值得聊的点
相关实验研究不少 [8],第一个将依克多因商业化的公司 Merck 也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人体实验。
用 3% 甘油 + 0% 依克多因 (安慰剂组)、2% 和 5% 依克多因分别在受试者皮肤上做处理,蓝框圈出来的是前后一周的对比
图片来源:[9]
甘油的表现不算差,但使用依克多因后的皮肤含水量明显更高 [9]。
随后又用硅胶在皮肤表面进行脱水 (第二个箭头),用过依克多因的皮肤含水量流失得比较少,可见一定程度上依克多因能维持皮肤水分的保有量。
此外,连续使用含 0.5% 和 1.0% 依克多因的产品后,皮肤水合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相当于皮肤与水结合的能力变强了,皮肤含水量升高
停用 7 天后再检测,皮肤水合度依旧不低,几乎是安慰剂组的 1.5 倍 👇 [9]。
图片来源:[9]
不光能提高皮肤含水量,保湿持久度也 ok,并且在 0.5% 的浓度水平就表现不差
不过 Merck 用的是自家原料做实验,不见得其它品牌的的依克多因都能有这种表现,在护肤品中也要考虑复配的其它成分、工艺等等,所以上脸后的效果还是因人而异
但依克多因良好的保湿力已被多方证实,这些实验有足够的参考价值和代表性 ~(= ̄ω ̄=)~。
掏个产品出来唠:花王的 est 精灵水
依克多因在成分表中排得比较靠前,墨角藻、蓝桉叶、姜根等一堆植物提取辅助舒缓镇定皮肤。质地偏黏稠,保湿度较好的同时也兼顾了一定的修护力
另外,华熙有自己的依克多因原料熙安颜™,在旗下多个产品里都有添加。比如米蓓尔这瓶粉水,主要是二裂酵母配合依克多因,起到保湿滋润的效果。
不过呢,保湿工作对依克多因来说算是基操,它更多被运用在修护屏障方面
稳定屏障

目前关于依克多因修护、稳定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也已在不少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其中不乏双盲实验 [4,10,11]。

临床效果不错,护肤品上当然也得追上,所以现在市面上有不少含依克多因的修护类产品。
掏两个修护类产品出来:
上水和肌的屏障修护肌底液和绽妍依克多因保湿修护精华:
  • 绽妍里协同依克多因起效的是燕麦提取物、乳酸菌和泛醇;
  • 上水和肌则选了几类益生菌发酵滤液作为主力配合依克多因,燕麦、青蒿、马齿苋等植物提取做辅助。
两个品牌没有明示具体的依克多因浓度,不过都在成分表里排得比较靠前,也排在 1% 分割线苯氧乙醇前,推测依克多因是这两款产品的修护主力
另有研究显示,依克多因与羟基积雪草甙组合后,二者组合后的舒缓修护能力可以更上一城楼 (什么口音) [6]。
巧了,至本特安修护密集精华,主打 4% 的高浓度依克多因 + 多种积雪草提取。
还有瑷尔博士益生菌修护面膜和可复美修护次抛,也是依克多因 + 积雪草提取物的组合。
推测这三家的配方思路和上边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结合三者的次抛剂型和较小容量来看,除了日常维稳,这类产品更适合缓解皮肤突发的敏感和不适
除了维稳修护,依克多因还有另一项拿手业务——
抵御紫外线损伤
防晒方面,依克多因不像防晒剂那样直接吸收或反射紫外线,而是当皮肤受到辐射时,依克多因可以产生多种应急保护反应防止细胞晒伤
,因此常被加进防晒霜里增强防护力 [7,12]。

如果各种物理、化学防晒剂是防御武器,那么防晒中的依克多因就是细胞保护剂。
Merck 又出手做了一次人体实验 [13]:用紫外线照射受试者的前臂后,测试依克多因对一种免疫细胞的保护作用。
图片来源:[13]
可以看出被 0.5% 依克多因处理并辐射后的细胞,跟未经处理和照射时几乎没有差别 (可结合 a&d 看)。
下面这个实验里,4% 依克多因在较高的 UVB (≤200mJ/cm²) 辐射范围内,仍然可避免 60% 以上的细胞晒伤 [13]。
图片来源:[13]
而且上图的辐射量真的很夸张,这个剂量用来紫外线消毒都绰绰有余了,咱们平时大晴天的 UVB 辐射量远远比不上 [14]。
不过话说回来,防晒霜中依克多因一般也加不到上面实验里的 4%。
加得相对少不见得人家抠,合理浓度下和其它防晒剂一起联手,外御内护,防护效果是 OK 的。所以不会是加了个寂寞 (扶一扶头上的锅盖)。
很多大品牌比如优佳,许三多白胖子,新碧等等,都有依克多因的参与。
优佳的依克多因在成分表中排得比较靠前,日系这两款防晒的依克多因则相对靠后,不过也在苯氧乙醇之前,都是良心的添加。


其它
除了上边这三项拿手业务,依克多因在抗衰、美白方面也算是小有涉猎。
相关测试中,经由依克多因处理皮肤细胞后,一些与衰老、伤口愈合有关的蛋白都表现出一定量的上升 [15]。
但摊摊手,抗衰这项业务的相关研究和产品都还在初期摸索中,处于两三分熟的地步。
美白的话,也有实验初步证明,低浓度的依克多因可通过促进抗氧化基因表达,降低角质细胞中的 a-MSH 水平,随后酪氨酸酶活性也会降低,从而减少黑色素生成 [16]。
但没瞅见依克多因和其它美白成分的对比实验,美白产品中添加依克多因的也比较少,有也都是配角,主要还是靠 VC、烟酰胺这类熟面孔干活。
所以很遗憾,美白业务同样没有被开拓太多。
总个小结,依克多因能挑大梁的活:持久保湿锁水、修护稳定屏障、对抗紫外线业务不精的地方:美白和抗衰
看到这里的品牌、甲方们,商机来了啊!大家都搞起来,盆地项目等各位爸爸开发建设、添砖加瓦。(~ ̄▽ ̄)~
Okk,今天的依克多因小科普就到这儿,希望各位成分党们看得尽兴。
那今天就酱,白白啦。
参考内容
[1]. Galinski, E. A., Pfeiffer, H. P. et al., Eur J Biochem, 1985, 149(1): 135-139.
[2]. Eichel A, Bilstein A et al., J Allergy (Cairo), 2014, 2014:292545-292517. 
[3]. Casale M, Moffa A et al., Biomed Res Int, 2019, 2019:7150942-7150952.
[4]. Marini A, Reinelt K et al.,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4, 27(2):57-65.
[5]. Bethlehem L, van Echten-Deckert G et al., 2021;164:105389-105399.
[6]. 周湖武,霍永丽等,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06):535-538+545.
[7]. bitop.de/...
[8]. Bownik A, Stępniewska Z.  Arh Hig Rada Toksikol, 2016, 67(4):260-265.
[9]. Graf R, Anzali S et al., Clin Dermatol, 2008, 26(4):326-333. 
[10]. Abramovits W, Boguniewicz M, J Drugs Dermatol, 2006, 5(3):236-244.
[11]. Patrizi A, Capitanio B et al.,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8, 19(7):619-625. 
[12]. Buenger J, Driller H.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4, 17(5):232-237.
[13]. Bünger J, Degwert J, et al.,  In: IFSCC Mag, 4 (2001), S. 1–6
[14].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other/hbcpjsyq/201208/t20120803_234327.shtml
[15]. Anzali, S., Von Heydebreck, A. and Herget, T.  Int J Cosmet Sci, 2010, 32: 319-319.
[16]. Hseu YC, Chen XZ et al., Antioxidants (Basel). 2020, 9(1):63-78.

我们还写过

别忘了一键三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