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我们现在正帮北美家长汇总每周线上公益活动项目,这是本周11月7日-13日的部分活动列表。)
10月24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首竞选结果出炉,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当选英国保守党新党首。唐宁街10号也迎来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同时42岁的苏纳克也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继印度人占领硅谷后,苏纳克登顶英国政坛,让印裔精英的崛起,再度成为话题。
印裔精英崛起
苏纳克出生于英格兰南安普顿的一个印度裔移民中产家庭。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苏纳克的父母亲极其重视教育,不惜斥巨资把他送进英国顶尖私校温彻斯特公学。
苏纳克也很是争气,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牛津大学林肯学院,主修哲学、政治和经济学。毕业后入职高盛,并在06年拿到斯坦福大学的MBA学位。
并且,苏纳克是英国现任议员中唯一登上富豪榜的人。《星期日泰晤士报》2022年测算其资产约为7.3亿英镑,位列英国富豪榜第222位。他的岳父纳拉亚纳·穆尔蒂是印度第二大IT公司印孚瑟斯的创始人,被称为“印度IT行业之父”。
这已经不是印度人第一次引起轰动与关注。
在高科技企业云集的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Google、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Microsoft、Adobe、IBM这些科技巨头的CEO都是印裔;世界500强中印度裔CEO更是占了30%。
印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IT领域,在一些移民通常不可涉猎的权威机构,比如常青藤大学、司法系统和政坛也越来越多的看到印裔的身影。
在教育领域,2016年Sunil Kumar卸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院长,转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务长。他也是第一位在美国知名大学担任这一职位的印度裔美国人。
另外,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Nitin Nohria、西北大学的Dipak Jain,纽约大学的Rangarajan Sundaram和乔治城大学的Paul Almedia,Kumar在布斯商学院的继任者都是印度裔。
但最引人注目还是政坛。前有葡萄牙现任总理,圭亚那总统,毛里求斯总理总统,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副总统,也是美国第一位拥有印裔血统的副总统),现有苏纳克。
难怪美国总统拜登在探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时对印裔工程师诗瓦蒂·莫汉打趣说,“印裔美国人正在接管美国—你,我的副总统,我的演讲撰稿人(都是印裔)。”
为什么贫穷匮乏文盲率又高的印度培养出了众多在政坛和全球知名企业中担任要职的人才?印度卓越优秀的一面又来自于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根源?
印度教育到底强在哪里?
印度人为什么能成功?有许多原因,比如语言和文化优势明显、熟悉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社交能力强、甚至“抱团”等等。
的确,华裔给人的整体印象内敛刻板,而印度人更开放、自信的行事风格在西方社会中更如鱼得水。
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正是印度教育产生的影响。
被广泛认同的教育意识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基础自然环境条件欠缺,基础教育薄弱,所以进入好大学、受好教育是印度人不分阶级的共同目标。
印度知名电影《三个傻瓜》就刻画了无论何种身份背景的家庭,都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成功的故事。
法罕的爸爸,从他出生起就给他规划好了人生—成为一名工程师,完全不管法罕的真正爱好是什么,法罕代表了印度人所承担的“父母期待的压力”;
拉朱,常年瘫痪在床,母亲5年都没买过新衣服,拉朱妈妈的口头禅是“如果你不学习不赚钱,姐姐没有嫁妆怎么嫁得出去?”拉朱代表的是印度人面对的“贫穷的压力”;
第一主角兰彻本来只能是在富翁家做一辈子的仆人。直到富翁发现他很聪明,让他代替富二代儿子去大学骗一张学位证书,兰彻面对的是“阶层等级的压力”。
据统计,90%的印度裔美国父母认为大学教育很重要,这一比例高于任何其他族裔。25-55岁的印度裔美国成年人中有82%受过大学教育,而拥有同等学位的白人只有42%。
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不是印度富人的专利,在印度电影《人生起跑线》中,事事有人代劳的印度贵妇唯一事必躬亲的是孩子的教育。这些印度贵妇除了积极关切孩子的学习,也热心参与学校事务,对于竞选家长会长更是非常热衷。
就连女佣也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她每天自己接送子女上下学,所以上班时间就在子女上课的时间。如果必须提前离开或请假,都是因为子女学校有事。
善于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提及印度,我们头脑中不禁浮现脏、乱、差的情景,确实从变幻莫测的天气到破旧的基础设施,印度人整天面对的都是不确定的事。
也因为如此,印度人被培养出强大的适应力和快速克服障碍的能力。
在记录多国教育的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提到印度有一个很特殊的文化叫Jugaad,就是“替代方案”的意思。比如穷人买不起莲蓬头,拿个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下面就是莲蓬头了。
在印度的大街上,人们好似杂乱无章向着不同地方前进。但其实他们都是无序的有序者。印度的土壤能锻炼人在各种混乱中,思考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正是这种国情的特殊性让印度人敢于边说边想,边学边做,且行动力很强。而同样以勤奋著称的华裔,更加擅于“完成事情”,被要求守规则、凡事尽善尽美的同时,也缺失了“野蛮生长”和“产生创意”的机会。
曾一度我非常焦虑,感觉并没有做什么不得了的事,每天却觉得哪都不对劲。后来发现,只是因为事情不如我期望中那么井井有条,我就感觉自己也好似一只无头苍蝇。而Jugaad的随遇而安,随机应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Jugaad在印度文化中无处不在,这种思维体现在商业社会中是让现有的东西运转起来,先争取到机会或资源,在做的过程中再去完善它。这种能力常常被看作务实精神和创造性的来源。
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Jugaad文化也在印度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印度学生普遍不太接受标准答案。
在课堂上,挑战老师是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没有完善的思路,学生也可以举手发言反驳老师的观点,这样热闹的课堂氛围与中国安静的课堂完全不同,即使是在我们看来非常神逻辑的发言,印度学生也是坚持认为“我的意见应该要被听见”。
从老师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答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而是把马带到水边让它感觉口渴”。
当一个老师被学生挑战时,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是提供空间让学生能再进一步想得更深入。”
而在“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背后,我认为隐藏了印度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保持的“普通而自信”。
即使是对自己不确定的问题,印度人也往往能侃侃而谈,最大限度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发挥自身的优势。
培培老师曾接手过一个新班级,才上了两节课,一位印度裔男孩就跑来问我:“我很喜欢这个课程,可以当你的TA吗?”虽然那时学校早早已经派了一位TA给我,同时老师也并不了解这位毛遂自荐的学生背景,但这样勇于表达自己的孩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使在被问到自己的英语是否地道的街头访问中,印度人也可以表现的迷之自信。
专业+管理并重
与华裔热衷于金融专业一样,印度父母也喜欢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心中高大上的行业,比如工程师、医生、律师、金融界人士。
但印度人又有着比亚裔更强大的冒险精神。
比如前面提到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务长Sunil Kumar在总结为何越来越多的印度裔成为美国商学院院长的成功,也提到了甘愿冒险这一点。
Kumar当年获得在传奇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时,即使需要背井离乡,经济捉襟见肘,重新探索一片新的学术和专业领域,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搬到了美国,并开始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像Kumar一样,印度人在认同父母的选择时仍抱有更远大的志向,不甘心成为螺丝钉,更多的要成为“拧螺丝的那个人”。
所以很多印度人在掌握一门理工科的硬技能之外,喜欢再攻读一个MBA。
比如谷歌CEO皮查伊,小时候连汽车和电视都没见过。他从斯坦福毕业之后,也没着急去赚钱,而是到沃顿商学院拿到了MBA;
微软的CEO纳德拉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每个周五一下班就从西雅图飞到芝加哥,横跨半个美国去上课。在辛苦了两年后,终于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

据统计,印度裔拥有MBA的比例高达28%,而大陆的华人只有7%。
华裔有更多的博士学位,但是背景比较单一
印度人却是可以“技术、管理”两手抓,这也为成为管理高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尾
善沟通,懂争取,印度特殊国情所孕育的创新聚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教育的根本:不束缚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勇于动手去创造,还有永远保有一颗敢于冒险和广泛包容的心。
【本篇作者】小文
【校稿】培培班主任
报名11月中文公益活动
11月两场Zoom中文团建游戏,由国际汉语学院Preplingo的全职老师带领,每场限12人,每位小朋友都能真正开口说
1)11月13日周日,美东8:45-9:30pm:
“立冬"为主题的语文大富翁游戏。用游戏的方式,为孩子补充立冬文化,同时复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字词;
2)11月20日周日,美东8:45-9:30pm:  
"感恩节"为主题的线上翻图游戏,用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多开口说中文词汇和句子,学习感恩节相关词汇;
可在海报扫码报名,或访问网站:lidongandthanksgiving.eventbrite.com
请扫码报名,或点击“阅读原文”
往期文章回顾

来自家长的读书笔记 | 《成长的边界》

人物传记| “世界薪资第一的女性CEO”苏妈

纪录片|适合“懒妈”带娃的科普动画片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