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三个从事媒体与出版业的women一起经营的女性读书圈。
荐读好书|作家专访|书评书讯|文化动态
今日主编:路路
今日荐读: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美)费慰梅 著
主编导读 
4月1日,是林徽因的忌日,#我被林徽因的人生轨迹整破防了#上了微博热搜,大家纷纷感叹着她行万里路的不凡见识和成就。
作为一位人们耳熟能详的女诗人、建筑师,她的A面——显赫家世和成就、她的情感传奇,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被讲述,而今天荐读的这本书,则讲述了林徽因的B面——在家庭琐事与复杂的原生家庭关系中备受困扰,在事业追求中遭打击受挫,遭遇不顺时情绪也不太稳定,对冰心的言辞更可用尖刻来形容。
原来,女神也是人。月亮柔和华美的光芒背后,是真实凹凸的生活与人性~ 
而这种对女神“去浪漫化”、“去传奇化”的解读,不止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人生与人性,也有助于我们接纳真实的自己。
1.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的作者费慰梅,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多年好友,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著名美国学者。而她的丈夫正是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哈佛大学教授,也是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书。
林徽因与费慰梅
费慰梅的父亲曾任哈佛大学生理系主任36年,她自己也毕业于哈佛大学艺术史专业,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女子。
1932年,费慰梅和费正清在北京结婚,他们都很热爱中国历史和艺术,热爱北京的四合院和城楼。婚后不久,他们便遇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
梁林二人熟悉东西方文化,精通两门语言,又在美国留学过,各种熟悉的背景文化使他们很快成为了密友,成了知己,费慰梅、费正清的名字即是梁思成为他们所取。
他们曾一起去山西考察,朝夕相处;在林梁夫妇后来颠沛流离的岁月中靠来往书信维持情感。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困顿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费慰梅夫妇不断向他们伸出援手,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们。
他们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1949年,这本书即是四人多年深厚友情的见证,也诚实记录了一对跨国密友心中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费慰梅的著作,最初是以英文在美国出版的,由梁林二人留学过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简体中文版,后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英文版封面
2. 
林徽因是父亲林觉民的第二任妻子所生,也是母亲仅存的一个女儿。
在林徽因幼时,父亲娶的第二房妾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他们住在前院,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后面,前院的快乐和孩子们的喧嚣让母亲充满了嫉妒和仇恨。
从此时开始,林徽因就成了母亲一生的依靠,无论是在情感还是生活上。
母亲的怨恨让林徽因很是同情,但林徽因还是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她的聪慧也让她是全家最得宠的孩子,但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也影响了她的一生。
当徐志摩追求她并提出和张幼仪离婚时,她的选择中未尝没有包含对母亲遭遇的感同深受,林徽因曾告诉梁思成,这些年她和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
林徽因一家与母亲
多年后,林徽因很喜欢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恒住在梁家,准备报考清华的机械系考试,林徽因的母亲因为怨恨很难和其相处。夹在其中的林徽因又痛苦又为难,她这样向朋友倾诉:
“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没有夸张。晚上就寝的时候我已筋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的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
我自己的母亲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帽和自找苦吃。”
金岳霖在李庄时给费正清的信中也说:
“别为梁家的事烦心。......她(林徽因妈妈)非常寂寞,唯一能够与之交流的人就是徽因,但徽因由于全然不了解她的观念的感受,几乎不能和她交流。她们彼此相爱,但又互相不喜欢。我曾经多次建议她们分开,但从未被接受。......”
3. 

除了和自己的母亲的矛盾,林徽因和梁家的大家庭相处中也时常充满纠纷:“对我来说,三月是一个多事的月份,主要是由于小姑大姑姑们。......家里到处是喧闹声和乱七八糟。”
1935年,林徽因来到了北戴河度假,和梁家的大家庭成员住在一起,她在信中写道:
“这里的天气是无可挑剔的。我遇到许多梁家的亲戚,这对我的身体不利。我感到我的身体已经被肢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也不能把它集合成一个整体了。”
梁家的下一代孩子们喜欢林徽因家庭的氛围,而他们的长辈却指责林徽因和她朋友们的新潮思想染坏了自己的孩子,甚至提出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叔叔阿姨(梁林二人),为何不让他们负责孩子们的学费呢?
她都将这些事无巨细地倾诉给了朋友,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是否夹在她们中间的梁思成也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种困境,不然为何没有看到他在其中的作用和努力呢?
也许,在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婚姻琐事中,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都要面对世俗生活的一地鸡毛:朝夕相处却无法沟通的母亲,无法回避的家长里短的矛盾。
1935年林徽因骑马归来
4. 
林徽因还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
在梁思成林徽因和费正清费慰梅两对夫妇结伴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正逢军阀混战、日军侵华前夕,混乱的战事破坏了国内的基础设施,也使乱世中的人们趋于追求蝇头小利,比如雇佣的人力车夫不守信用临时加价,僧人把寺院壁画撕下来卖给外国人等等,这也使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民族自豪感大为受挫。
而林徽因对此的反应就会非常极端:当她累了或由于某种原因情绪低落的时候,她可能是非常难对付的。当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都不好受,可是她在这种时候就会大声咒骂起来。
这一点也让本书的作者费慰梅非常难以接受,她写道:“是她的错,还是我的错?也许我们谁有没有错,我们只是两个不同的人,两种出自完全不同教养的人。”
5. 
对于林徽因的健谈和活跃,冰心曾在《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有过绘声绘色的描述,虽未指名道姓,但两人应该就此结下了芥蒂。

林徽因在和费慰梅的信里(1940年)有过这样的话:
“Icy Heart”(冰心)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么一条没劲的消息!
——足见她的言辞激烈。
流亡在李庄时,曾经志同道合的创造社也难以摆脱日常琐事的争吵。在林徽因看来,在逃难来的研究人员中包括他们的妻子在内,染上了一种最终导致争吵、愤怒、谩骂和友谊破裂的煽动性流言蜚语。
“这是一个思想偏狭的小城居民群。最近,一些快乐的或者滑稽形式的争吵已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发展到一种完全不相称的程度。”
可见林徽因语言的讽刺和尖锐。
女儿梁再冰曾说:“母亲过世于1955年,这对她也许是另一种幸运,因为以她的脾气和性格,在后面的波折中也许会遭受到更多的磨难。”
6. 
但林徽因在建筑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梁林两人在建筑史上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们对几乎零记录零资料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结合实地考察,形成了中国的建筑学系统。
1934年梁林夫妇与费正清夫妇同往山西考察古建筑
他们和营造学社的学员曾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完成了近2000张图,身有肺病的林徽因在当时恶劣的交通和设施环境中,挤着破烂的汽车,骑着毛驴,踩着泥泞的土路,爬上房梁测量尺寸,心怀对建筑事业的纯真理想。
“前殿五间,殿顶悬山造......前殿除当心间南面外,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斗拱......于梁头相交,......可以说是一根极大的昂。”
这是林徽因在考察途中的记录,对于建筑的描述,专业,精细。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考察途中
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关于建筑方面的著作,关于建筑的工艺技巧等都是工匠们一代代行话的口口相传,再加上朝代变更带来的对前任朝代建筑的人为毁坏,中国90%的古代建筑已经被毁,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成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而且,他们的成果几乎是在战事最为频繁、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进行的,这最让人钦佩和动容。
7. 
林徽因一直患有肺结核,在颠沛流离中,两个肺部都受到极大的感染。
新中国成立后她也受到较好的医疗条件,但她多彩的生活仅仅定格在了51岁。
林徽因是一个极其需要精神交流的人,她在流亡中给费慰梅的信里写道:
“你不能够想象现在的寂寞同你在这里的时候,我们在这个院子里度过的热闹时光的差距有多大。”
林徽因与梁思成
然后,北京城的破坏让她深受打击。
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时,曾经提出保护北京城的五大建议,但只被接受了保留紫禁城。这让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沮丧。
虽然林徽因当时已经卧病在床,但还是抱病参加了很多关于保护文物的会议,“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
但拆掉北京城墙和城门楼的决定使他们非常震惊,这也极大打击了林徽因的精神。1955年4月1日凌晨,她在医院过世。
8. 
年轻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却被多难的时代所累,熬过了战争和苦难,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了更大的打击。
理想与现实的冲击,在每个时代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或深或浅的印迹和遗憾。
这就是被很多人称为女神的林徽因的两面人生,也像极了每个人的生活:外在的A面生活光鲜,人生顺意;而看不到的B面,即便如林徽因,也要承受原生家庭的阴影,面对相处不睦的同事,也有家长里短的琐碎,并且也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认识到林徽因的AB两面,其实并无损于她的美丽和传奇。毕竟,抛开其它不谈,她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巨大贡献就放在那儿,不容置喙。一寸一寸地丈量,一笔一笔地落到纸上,这才是传奇里最令人心动的部分。
对女神“去浪漫化”、“去传奇化”的解读,不止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人生与人性,也有助于我们接纳真实的自己。(完)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她书单”微信公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