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现形记
张远山
呼风唤雨的泡沫“大师”,一个又一个现出原形,读者一次又一次大跌眼镜。其实这些庞然大物,原本就是庸才。但是庸才处于默默无闻、小有名气、声名日隆三种状态,读者的“看法”完全不同。
对默默无闻的庸才,读者使用的是平面镜。平面镜的注视面积很大,然而没有焦点。读者对默默无闻的庸才总是没有看法,对其长处和短处一概漠视,因此未享大名使庸才相当安全。然而渴望成名的庸才牢骚满腹:没有赞扬使他深感怀才不遇,没有批评也令他爽然若失,因为批评总比无视好啊。“眼球经济”不管批评抑或赞扬,只要能招徕眼球就行。
对小有名气的“名家”,读者使用的是放大镜。放大镜比平面镜的注视面积小得多,然而有焦点。读者对“名家”的看法总是各执一偏,不是放大其长处,就是放大其短处。而通常是放大其长处,因此成为“名家”,对庸才十分有利。然而成名容易使庸才头脑发昏,对放大其短处的批评暴跳如雷,认为批评者不够公允。对放大其长处的赞扬则照单全收,还认为赞扬者认识不足,应该再放大,把他放大成“大师”。
对声名日隆的“大师”,读者使用的是显微镜。显微镜比放大镜的注视面积更小,焦点更集中。读者对“大师”的看法总是各走极端,不是极化其长处,就是极化其短处。而通常是极化其短处,因此荣膺“大师”,对庸才非常危险。庸才原本希望吸引过来的眼球都是斗鸡眼,仅仅极化其长处,而不极化其短处,甚至把短处极化为长处。可惜斗鸡眼们只会极化其短处,不会极化其长处。连庸才赖以成名,曾在放大镜下满目锦绣的赫赫名文,也在显微镜下硬伤累累,惨不忍睹。
不过也无须太失望,须知时代不同了,人类已从前传媒时代进步到了传媒时代。
前传媒时代是精英时代,平庸之辈不可能成名,成名之士不可能平庸,一旦成名,必定品质精良,保鲜期极长。传媒时代是平庸时代,传媒的基本功能就是炮制一批又一批新鲜出炉的泡沫名人,因此一举成名非常容易,身败名裂也很平常。昨天的新闻人物,今天就被淡忘。今天的焦点人物,明天就会消失。为了延长保鲜期,庸才们无不竭尽全力跻身“名家”之列,“名家”们又无不竭尽全力摆出“大师”造型。可惜传媒时代的“大师”不要说与前传媒时代的大师相比,即便与前传媒时代的泛泛名家相比,保鲜期也短得多,品质更是大打折扣。
前传媒时代的大师,都被众多专家在显微镜下做过无数次切片化验,鉴定结论高度一致:每字每词皆可推敲挑剔,足以发掘出不可思议的微言大义;每句每篇皆可蒸煮煎炒,足以咀嚼出历久弥新的无尽回味。当代“大师”常常只能一次性消费,如何承受得住切片化验?
跻身泡沫“名家”,不失为庸才得逞一时的美梦。荣膺泡沫“大师”,却是庸才沦为笑柄的恶梦:风光加冕之时,正是原形毕露之日。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点击链接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