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开始,加拿大必读与西洋参考一起联合举办了“分享出国心路,赢取万元大奖”有奖征文活动。在长达2个多月的征稿中,我们陆续收到了大量来稿。我们会陆续将投稿一一展现出来。
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起源于一张地图。那年我六岁,我爸给我买了一张地图,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美国这个国家,第一个知道的美国的城市是洛杉矶,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独特,并且总是记成“落汤鸡”,那些地图上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我永远想象不到,几千公里和几万公里到底有多远。
我生活在河北的一个普通的城市里,河北和他的邻居北京和天津相比,穷的很。我上小学的时候是2002年,那个时候信息还很闭塞,家里没有互联网。我所能知道的一切关于外面的片段信息全部来自于书和极少的电视节目。那个时候我们家三口人,人住着40平米的小房子,我的父亲是公务员,我的母亲在工厂上班,我的最大活动范围,全部是在市区,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北京。美国,想都没有想过。
河北的孩子学业辛苦,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很大,我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了最好的初中,进入了全市最好的高中,可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依旧匮乏的很。
我几乎没有时间去想象自己未来会在哪,会怎么样,一切都因为那个叫做高考的考试而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个时候整天想着的不是考试就是考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上大学就是人生第一次能走出去的机会,谁都想考得好一些,赢得更好的下一段旅程。
高中里,比我高两届的一个学长,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被香港大学录取,成为了学校的一个传说。那个时候,我就是想去香港,后来参加了港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但是成绩一般被刷了。当时顺手报名了澳门大学,结果没想到我的命运就在此发生了转折。
高考结束以后,我的成绩中规中矩,报志愿的时候前四个竟然都没有录取,第五个保底的湖南大学录取了我,当我带着些许失望以为自己要去湖南的时候,收到了澳门大学的录取,生活给了我一个机会。后来我就来到了澳门,现在马上大四就要毕业了,前一阵子收到了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Master的录取,我的下一站会是美国了。
我六岁的时候,和我爸说,以后我要去美国!说这话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着以后有机会能去,我当然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是这个想法太遥远了,后来的生活也渐渐淹没了我曾经的愿望,那个愿望就像是时光的泡影,漂浮着等待破碎消散。我真的没有想到,十多年后,那个泡影竟然将会转变成现实。

我从小到大,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从来不是最顶尖的学生。我的父母不会在学业上给我施压,从来都是鼓励我去玩,去探索,并且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最大的帮助。
所以我从来不是那种只会做题的学生,我一直在追寻一种平衡,让我能够在这种枯燥的教育环境里不至于变得麻木。虽然身在其中,我从来不像很多人认为河北这种有些压抑人性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像很多走出来的人,把这一段经历称作自己的荣耀。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更自由的地方,这也是我为什么高中时候天天想着去香港读大学,因为我相信那里的教育比大陆自由,行政化对于大学的束缚远远没有大陆那么强。
命运送我到了香港旁边的澳门,虽然不如香港,但是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澳门其实是个安逸而自由的小城市,澳大的环境也比较舒适,同学都很友好,竞争也没有大陆的大学那么激烈。在澳门的这些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我认为这几年是我人生里成长最快的时候,我不仅在离家几千公里的文化环境迥异的地方能够生存,而且接触到了没有隔离的互联网,并且用英语生活和学习。这些为我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的感觉。
仔细想想,这种自由的感觉不过是因为,自己能够接触到想要的信息,而不是接触别人想让你看见的信息,自己能够选择去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催你去做什么。

像我这种从相对落后地区出来的学生,见识水平和那些北京上海香港的学生比起来差很多,我高中想到也只能做到的就是规规矩矩去高考,而北京和长三角的同龄人可能都在忙着出国。在大学里,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不同背景之下的学生的差异。我不会去埋怨自己的生长环境,见识是可以弥补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读书也还算不少,我觉得我需要的是去远方,获得更多的见识,因为见识多了能让人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我高考毕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出国的道路,当时想的就是在国内读一个大学,然后考个研究生然后去工作,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到了澳门,身边的学长学姐都出了国,去了加拿大,美国,新加坡,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才有了要出去的想法,我因为见到了身边的人出去,才意识到人生还有这种可能性。
有时候,环境给一个人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人之所以往高处走,就是因为高处有更优秀的人让你看见更多的可能性,不管是同侪压力还是高人指引,都是一种让人变得更好的动力。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一心只想去美国看看,也是因为我认为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留学门槛最高的国家,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我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去做什么,但是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自由”,或者说是“更自由”。这是一个值得去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死而后已。我认为读书,思考,写作和远行是达到更自由目标的途径。
人生要是想更自由,不光要去追求身体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这就需要去增加自己的学识。
所谓学识,就是学习能力和见识以及心智水平。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学识和更高的心智水平,那么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更全面,拥有更准确的判断,也会减小被骗被营销被洗脑的概率。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读大学以后,我读了很多的书,我看惯了中文推特圈里关于政治的争吵乃至是骂战,我阅读西方英文媒体对于中国的看法,我还到台湾交换了半年,体验两岸的差别。我对于中国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客观了很多,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出来之前的看法很多都是有偏颇的。
当然,一个人的认识可能会经历大的波动,有可能一会极左,一会又偏右,一会觉得中国什么都好,美国就是帝国主义野心狼,一会又觉得美国什么都好,中国什么都不行,这都是偏见,现实世界永远比“好坏”判断复杂地多。
但是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认识和价值观上的波动呢?就是因为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通过更多元化的新闻渠道,通过更全面的知识学习等等。最终一个人的认识会在经历摇摆波动后趋近于收敛,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希望我的价值判断是基于自由的信息来源的情况,以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客观的认知水平下所得出的,并且能够不断基于自己的更深的认识而有所修正。不断去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断去认识世界,就是追求自由。正是因为人的局限性,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永远不可能完全准确客观,永远也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才让“更自由”能成为一生的目标。
美国的经历会带给我两方面的收获,第一方面是开阔的视野,第二是知识上的进步。
我在中国长大,再去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这种在世界两个大国生活的经历绝对是一种财富,这种体验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美国也是科技和学术强国,在美国能够接受世界上最好的学术训练。
我是机电工程专业,我没有像很多学生一样,去美国转成CS(计算机科学)专业,这么年轻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很不容易,我不愿意因为CS更好找工作而牺牲自己的兴趣。我喜欢我的专业,我相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做出伟大的工作,不因为世俗的标准而妥协,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自由精神。我不知道我读完以后会不会留在美国工作,也不知道会不会继续读博,更不知道再之后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不会后悔选择去美国,未来也不会。年轻时候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怎么会后悔呢?
我感觉我是很幸运的,我所处的时代比我的父辈好,我的家庭有足够的积蓄支撑我完成学业,我有支持我的父母,他们认为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投资,而不是房子;我有支持我的女友,她愿意为了看见更好的我而等待。人生的旅程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期待下一段更有趣的旅程,我期待更自由的生活。我才22岁,时光大好,莫问对错,只问自由,莫问前程,只问初心。
本文系征文活动投稿,作Ricky
欣赏更多比赛征文:

为了磨练自己,我选择了出国留学|征文大赛

一个人到国外,我一步步学会独立生存


【魁北克、安省欢迎你】
我们魁北克、安省移民留学交流群
已经陆续先后开启
添加加拿大必读小编个人微信(ID:yiqijianada
通过人工验证后,即可加入我们的交流群哦~
你还可以关注这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