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大导折在了职场剧上。

我印象里,近年来没有哪部剧像《猎场》一样,在开播前这样备受期待,各类媒体甚至给出了“剧王预定”这样的Title
不怪大家期待值高。《猎场》的导演+编剧是业内大牛——姜伟。他参与编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无数观众的童年阴影,而《沉默的证人》、《潜伏》、《借枪》都是值得一看再看的经典。
《猎场》又是胡歌自《琅琊榜》后唯一一部主演剧集,一众配角几乎集齐了剧圈各位大神,感觉分分钟能召唤出神龙……
还有董勇、万茜、柯蓝、罗海琼、姜珊、贾静雯等
结果这部预定剧王的成绩是:不及格。
52城收视率:首播当日0.5,第二日涨到0.6,排名未入前五。
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果收视率不足以评价剧的品质,那5.7分的豆瓣评分,显然更说不过去了。
5.7还是因为超过1/4的人打了满分呢
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姜伟&胡歌的一次惨败了。
就我看到的前四集,实在是满屏尴尬无以言表。无论是基本的布景镜头与打光,还是情节台词与节奏,都很平庸甚至低劣。加上目前为止胡歌强行打鸡血的演绎,真的是硬着头皮撸下来的。
毫无质感,更与真实职场毫不相干。
无独有偶,同时在播的《急诊室医生》也是一样的不知所云。专业错误比比皆是,人设扯淡情节老套,我特别想问:郑晓龙导演对当代职场人的工作生活到底有什么误解? 王珞丹又对海归精英有什么误解?
往前数,正午阳光也没在职场剧上落着什么好。口碑上佳的《欢乐颂1》和垮掉的《欢乐颂2》,最大槽点都在职场部分。
实体企业的CFO开会讨论的全是战略问题,还主持公司兼并项目,威胁准婆婆的一幕堪称女巴菲特上身,快100集了,也没见她做过一件CFO该做的正经事儿。
不搞兼并的时候她就抓业务,你是CFO啊亲
正午的另一部职场剧《外科风云》也毁誉参半。靳东在前两集犯的专业错误,让不爽正午已久的业内抓住时机打了一场口碑上的狙击战。
虽然它的整体质量已经高过这几年良莠不齐的各种《XXX医生》,但谈情说爱成分过高,靳东人设高大上到脱离现实,让它只能算得上良心剧,算不上优秀职场剧。
塑料凳子是从路边摊拖来的吗?职业质感呢?
今年大热的都市剧《我的前半生》虽然赢了收视和话题,却很难称得上优秀:一个失婚女人的奋斗自强,职场戏怎么也该顶半边天吧,结果女主就靠金手指开挂一路蹿升;咨询界精英男一和女二可以在客户界面公然表露分歧;男二这个小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还养得起一双鞋7、8w的败家老婆,可以说是很玄幻了。
就更不必说什么《翻译官》、《杜拉拉升职记》、《时尚女编辑》、《离婚律师》、《辣妈正传》……
主创对时尚和时尚编辑为什么抱有如此大的恶意?
姜伟、郑晓龙、正午阳光、新丽……这可都是中国影视剧业内称得上良心的大导和出品方,却谁也拍不好一部像样的职场剧?
理性探讨:一部优秀的职场剧长什么样?
首先你得真正专业吧!
医疗剧你得有真·医疗故事,刑侦剧你得有真·刑侦故事,律师剧你得有真·法律案件,商场厮杀你得有真·商场手段吧?
这不光是剧中角色人人嘴上挂一串专业名词就能应付事儿的。
真正的职场剧,
专业内容应该真真正正渗透进情节里,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也应该符合该专业的内在逻辑。剧中人物的行为模式、做事动机,都应该与职业特征吻合。
很难做到吗?
确实。隔行如隔山,并不是说说而已。
举个栗子,如果你不是医院相关人士,你会知道医院科室分布以什么为标准吗?知道医院职称的评定标准是怎样?知道医疗纠纷最可能发生在什么样的病人身上?知道解决医疗纠纷医院一般都采取什么措施?
隔着屏幕都能看到紧张感的真·急诊科照片
这还没问真正与医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呢。
其次你得了解职场人的职场生活吧?
注意,是职场生活,不是职场爱情生活……
各个职业的办公室政治是什么样的?各类职场人的工作状态如何?同事之间聊什么、如何相处、如何竞争又如何合作?吃什么玩什么喜欢什么是不是有职业特色?不同职业的职场人薪酬如何?焦虑何在?他们的思维模式,到底与其他职业的人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能成为职场戏的情节与细节,做足了会有专业感,做错了会被观众狂吐槽。

拿这两个标准去衡量我们的职场剧,结果相当惨烈。
要么对专业工作充满臆想:什么能在法庭上唇枪舌辩自由辩论随便发言的律师啦,什么可以接触企业商业机密间谍风云一样的猎头啦,什么看头破血流的病人一眼就判定他只是皮外伤的医生啦,什么组织兼并事项每天工作内容就是对着PPT开会骂人的CFO啦……
要么是对职场人生活有极大误解: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医生、律师、警察、白领在屏幕里生活,而是穿着白大褂的张嘉译、王珞丹,穿着西装的胡歌,穿着三件套的张若昀、焦俊艳们拙劣地Cosplay……
所谓职场彻底成了一层薄纱,披在这些剧集的身上,却遮不住它们内里的底气不足。
职场戏怎么就成了内地影视人的死穴呢?
首先,内地九成以上的影视主创,压根就没混过职场。
有些职场戏,是改编自真·职场人撰写的小说原著。比如《法医秦明》是真正法医的作品,《欢乐颂》的原著作者阿耐是工科女出身,从企业基层一路厮杀到高管。这些原著在专业性和职场生活方面,并无太大问题。
真·法医秦明
但从一本好的职场小说,到一部好的职场影视剧,中间要走太多的路。(复习戳这里)
影视化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制片人对职场的理解,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成品质量。
在广告公司上过四年班的《欢乐颂》编剧袁子弹,在描述基层白领工作和生活方面问题不大,可自作聪明地把安迪的职业从原著中“华尔街归来的金融金领”改成“实体企业CFO”后,对安迪的职业内容描绘,就纯属外行人说外行话了。
每天跟市场占有率较劲儿的CFO
《外科风云》的编剧朱朱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在三甲医院实习过,所以《外科风云》的专业性和职场生活已经算是近年来最靠谱,可她依然把控不了片场的细节和剧集的整体气质。
这还是影视业蓬勃发展后加入的新鲜血液呢,至于大导、制片人……他们离职场生活之远,足以让他们完全不理解,纯粹靠猜测。
郑晓龙作为总策划曾做过一部被我视为中国优秀职场剧先驱的优秀剧集——《编辑部的故事》。
布景可以给满分
靠谱是因为彼时他在职场,他还年轻。几十年过去,他已在云端久矣,于是就有了不伦不类的《新编辑部故事》和《急诊科医生》——他不仅没有了职场生活,甚至也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
TVB为什么盛产职场剧?
因为与大多为个体户的内地影视人不同,TVB本身就是个大职场。主导剧集内容的监制也好,扮演职场人的演员也好,大家都是在打一份工,脚踏实地、心态平和,所以根本不会在职场生活的描绘上产生太大偏差。
这种脱离职场的虚空感,不是请一个职业顾问就能解决的。职业顾问只能保证剧本里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却并不能主导你故事的走向和气质,不能去片场监督你的每个细节,不能保证你剧本的内在逻辑符合职场逻辑,更不能让演员们具备职场人气质。
有土壤,才有果实。
其次,内地影视人也缺乏学习热情
如果说没有职场生活是缺乏直接经验,那影视人总可以通过阅读大量专业资料、书籍,访谈大量的职场人士获得间接经验吧?
虽说纸上得来终须浅——再浅也比没有强啊!
不好意思,ta们很忙。
一年有三百天泡在横店,哪有时间去学习、访谈、体验生活?中国人均年读书只有0.7本,我要说例外都在影视圈,你们信吗?
回头看看内地凤毛麟角的相应职场剧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被认为还算靠谱的医疗剧《心术》,是编剧六六卧底上海各大医院半年以上,跟医生护士打成一片写出来的。
今年大爆的《白夜追凶》,编剧指纹在经营犯罪剖绘爱好者协会之前,是一位在一线工作了11年的诉讼律师
其实不止是职场戏,任何类型的文学也好、影视艺术也罢,都需要这种直接或间接的沉浸式经验,才可能取信旁人。
著名作家、金牌编剧严歌苓每写一个题材的故事,必要去相应的环境住上半年以上,写《陆犯焉识》(《归来》原著)去青海生活、找劳教干部座谈;写《妈阁是座城》要体会中国企业家的赌徒心态,她就去澳门赌,前后输掉不少钱。
她说:
我觉得中国作家很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架起来了,社会也把他加起来了,很快他就在一个不落地的生活中。
我倒觉得,出版文学式微的这几年,内地的作家已经从云上走下来了,可内地的影视工作者们还在上面呆得很愉快。
因为上面不仅不冷,钱还很好赚。
点击查看:
后台回复“入群”加入娱乐栗场社群,与八卦小伙伴一起吃瓜
栗小姐零散娱乐观察与影剧评请关注微博@爱吐槽的栗小姐
苹果用户打赏识别下面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