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前言:有一个人,是比尔盖茨一生之敌,是乔布斯的挚友(敌人的敌人),是Salesforce创始人Mark Benioff的导师,也是Elon Musk的导师,他是夏威夷第六大岛屿Lanai的股东(98%),他是全球第四富有的人,他就是Larry Ellison,由他创立的Oracle是全球数据库的霸主,也是全球第二大软件企业。本篇,我们来看看Larry创立Oracle的过程,以及为何他被称为硅谷创业导师。
书籍:《上帝与拉里艾莉森的不同》By Mike Wilson,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作者比较详细从Larry个人角度写就了他创立Oracle的第一阶段,里面还有挺多他私人的内容。第二本是《The Oracle of Oracle》 byFlorence Stone,这本书出版于2002年,更多是总结性的,比较宽泛概述了一下Oracle方方面面。更推荐第一本,细节更多。
Larry Ellison 生平:“一般”学生
养子。Larry Ellison出生于1944年,他母亲还没结婚就当了妈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是谁,他被亲戚收养后,在芝加哥南部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长大。Larry是养子,所以他从小就有一些不安全感,也有很强的证明自己的欲望,这一点和乔布斯相同,后者也是被收养的,可能也因此他们后来能成为好朋友。上学期间,Larry成绩算不上突出,也没有什么特长,除了喜欢打篮球(身体好)。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而不是老师指定的书,他自己说他从来不接受传统智慧。1962年,Larry高中毕业后,他进入University of Illinois就读,但是却因为连续两个学年平均分不及格,没有参加期终考试被开除了。Larry最开始相当医生,但后来却学起了编程,他最开始接触的计算机是IBM 1401,那还是晶体管的计算机。他后来又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但是仍然只注册了一个学年,并没有毕业。1988年《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描述Larry是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Larry并没有纠正他们的错误(可能是故意)。简单来讲,Larry和比尔盖茨一样,也是个辍学生。
健谈、消费主义的Larry,遇到创业伙伴Bob Miner。Larry长得很有魅力,个子又高又瘦。在最初职业生涯几年里,Larry为一些公司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围着IBM主机转,做一些加载磁带(当时没有硬盘),备份数据,维护机器正常工作的事情。Larry花钱如流水,他花1000美元购买自行车,常常上高级餐馆吃饭,还借了3000美元购买一条帆船,但是他和当时妻子奎因每个月才赚1600美元,他从不问账单如何付清,这让奎因苦恼,1974年,奎因决定结束7年的婚姻,抛弃了当时一事无成,还只会花钱的Larry。不过,Larry从不缺妻子或者女朋友,他和奎因后来也还保持着朋友的关系。Larry非常健谈,他无所不谈,政治、历史、宗教、军事、股市,在公司中,总是他话最多。后来,Larry 加入Ampex工作,后者当时是硅谷知名的音频和视频设备公司(基于磁带),在Ampex, Larry加入了一个叫Oracle的项目,其核心是为CIA开发万亿存储系统——传统磁带虽然存储量大,但是寻找信息很慢(需要倒带),Ampex准备用录像带存储海量信息,且寻找速度更快。然而,Oracle系统从未正常运行过,就像初期Oracle数据库软件一样。但是,正是这段工作使得Larry遇到了Bob Miner,后者是一名资深的程序员,且个性低调,和Larry正好互补,日后,他们俩成为核心创业伙伴,Larry主外,重点推销产品,而Bob则主内,埋头写程序。
Oracle创立:跟着IBM走没错
Oracle的前身。由于万亿存储项目一直无法运行,Larry离开了Ampex,加入一家叫Precision Instrument Company(简称PIC),他成为这家小公司的系统开发副总裁,第一次进入领导层。这家公司核心业务是生产录像带复制机,但是其一直想进入计算机市场,基于录像带做存储设备,然而,实验中发现即使最小的灰尘也可能让数据读取出错,甚至丢失数据。后来,公司决定用这套设备存储图像数据,这样即使丢失一部分,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图片丢失几帧问题不大)。但是,要使系统运行,还需要开发软件,公司准备将其外包,Larry负责这个230万美元项目外包。他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拉着Bob Miner成立一家公司来接这个活,他先留在PIC盯着预算,而Bob则领着几个程序员(包括Edward Oates)开始开发软件,这家公司就是Oracle的前身,这时是1977年6月,这家公司Larry持股60%,Oates和Bob分别持股20%,Larry还没加入自己牵头成立的公司(项目在手当老大)。当然,几位年轻程序员之所以能够大胆创业,其实也是因为即使失败,出来找份工作也不难(1970年代的程序员跟现在的AI工程师差不多,很稀缺)。
数据库前世今生。1960年代,软件基本上是硬件产品附送的,计算机是垂直一体化模式,IBM是绝对老大。到70年代,计算机数据库已经具备相当多的功能,比如其能够保存成千上万个客户账户,且每次支付后都能自动更新。但是,这些数据库往往无法回答(或者回答速度很慢)经营者在决策时真正想问的问题:比如某地区哪个产品销量最好?哪个地区8月份生意最好?简单来说,第一类数据库叫做层次类数据库,其就像一个公司编制表,上面是客户,下面是各种订单,如果要查找客户信息,从上往下找即可。然而,如果你要找的信息在海量数据中间,就麻烦了,因为其只能一个一个查订单,速度很慢,成本也很高。第二类叫做网络数据库,有了网状数据,你可以多种方式查找数据,每一项数据都和其他数据相连。这种数据库问题就是很复杂,你必须事前对数据库结构非常清楚,使用门槛较高。第三种叫做相关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其1970年代由IBM的研究员Codd提出,其理论建立在代数基础上,他提出数据应该以表格形式来组织,比如一家纽扣公司可以建立客户表、订单表、纽扣表,你只需要把订单表和纽扣表结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任意时刻有多少纽扣等待装运,你也可以把客户表和订单表结合,了解某个客户最新订单什么时候发货。这种组合可以很丰富,能查找信息也是无穷的。和网络数据库不同,这种数据库中表格是逻辑上,而不是物理上联结在一起。
Larry决定开发相关型数据库。到70年代中期,IBM工程师们也基于这个理论研制实用关系型数据库,包括开发一种针对性编程语言,这种语言最开始是Square,后来又开发一种更简单语言SQL。与此同时,UC Bekeley也有学者开发一种关系型数据库,他们产品后来成为Oracle早期重要竞争对手Ingres产品原型。此时,Larry和Bob的公司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条路是可以继续走合同制,但是这种需要依赖大量不可复制的工作,且需要不停找新的项目。另一条路则是开发一个核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他们决定走第二条路。Oates也关注到了IBM关于相关性数据库的论文,他们认识到相关性技术的前景,Larry知道跟着IBM走肯定没错,他是IBM坚定追随者。接下来公司工程师们花了几个月开发出数据库第一个版本,他们把产品命名为Oracle(和此前CIA项目同名),其可以被用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更多像一个玩具,不能指望真正派上用场(实际上Oracle开发出基本可用的产品都是几年以后了)。实际上,IBM作为当时绝对巨头,几乎孵化了整个PC计算机产业,比如Intel就是最开始拿到IBM投资,比如微软,就是给IBM开发系统的,再比如就是Oracle,其完全借鉴了IBM的创意。为何IBM自己没有占领这个市场呢?首先,IBM技术研发人员很多都是学者,他们的核心方式发现成果然后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这就让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被他人看到(比如GPT的Transformer也是来自GOOGLE的论文),没有完全保密。其次,大公司内部动作太慢,IBM内部1977年就有测试版本产品了,但是1982年才正式发布第一个商用产品,这时候Oracle都已经卖了好几年了,抢占了先入优势。当然,这种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IBM出品必属精品,这种偶像包袱使得其必须交付完美的产品,这样必然就会很慢。而Oracle是小米加步枪模式,赶鸭子上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再次,就是IBM有内部阻力,IBM多年来一直销售一款层次数据库产品IMS,而相关性数据库如果推出可能会影响到其销售,因此新产品开发遭遇了内部阻力。最后,相关性数据库虽然技术上有优越性,但是各种产品功能不足,市场怀疑不认可等都使得IBM销售们没有看到足够市场潜力,因此反应迟钝。当然,巨头享受了巨头红利,为社会发展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同样的案例还有施乐发明了GUI,但是苹果却是第一个把他商用的人,发明者和商用者同等伟大。
Oracle的核心卖点是兼容性。Larry创立的公司最开始叫Relational Software Inc(简称RSI),他们第一个客户来自CIA。实际上,整个硅谷,半导体产业可能都是冷战的受益者,CIA当时对IBM演示关系数据库印象很深,想购买一套类似数据库系统,但是IBM当时还没有开始销售,他们听说有家小公司在研制这类作品,正巧Bob和CIA采购项目员还是老同事(这就是运气了),这样CIA成为Oracle产品第一个客户。CIA提出第一个需求是让数据库在包括IBM,VAX小型机等多款机器上运行,而这些机器操作系统完全不同,这给RSI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个需求,Oracle选择基于C语言开发,这样可以用于多种机器编译器,提供足够兼容性。Oracle的第三版完全是C语言写成的,其最终软件可以在不同机器上运行,这在软件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大成就。相对当时Cullinane公司网络数据库产品,虽然收入超过百万美元,但是仅能在IBM主机上运行。更具体点,Oracle数据库产品对于VAX小型机的兼容获得成功,VAX是DEC公司研制的微型计算机(相对于大型机),其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获得畅销。到1984年,Oracle公司75%软件是卖给小型机用户的,其中绝大多数是VAX用户(也可以说明Oracle是从中小企业开始渗透的,大企业估计都用的IBM大型机)。到1992年,VAX用户收入占比仍然高达20%。
Larry是个好领导。
Don Lucas是斯坦佛毕业的VC投资人,他在半导体浪潮中收获颇丰,他帮助Larry搞定了购买VAX设备的贷款,他购买了Oates的创始人股份(后者离婚把股份卖了,损失太大),并且出任公司董事长,他给公司带来许多业务规章制度,并且雇佣了一位会计师,他相信RSI有朝一日会上市。此外,Lucas认为Larry
很有前途,他天资聪颖,他的机会都是自己闯出来的,他有领导才能,有魄力有想象力,更重要有一种必胜的态度。有一个著名骑车故事
,早期Larry和同事们周末骑车,结果Larry被拉下很远,由此Larry有一段时间完全不跟同事骑车,当下一次他们一起时,Larry把他们拉下很远——他一直偷偷练习呢。在Larry的信条里,
干得漂亮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取胜
,而且一定要打垮竞争对手,即使用点手段也在所不惜(比如即使自己产品不怎么,也拼命贬低对手产品)。

Oracle成为Oracle。早期的Oracle产品有一个特点——无法使用,其交付给CIA的产品经过几年研发,还是故障百出。不过也有个优点,就是这些客户免费帮助Oracle寻找bug。Larry经常向客户承诺一些还在研发,甚至根本没有研发的功能。有时候,公司必须交货时,工作还没有完工,他们就交出一张空白或者读不出来的磁带(像极了大学时候交个不能读取的word),然后换来几天多余时间。这种文化反映出来一点:Larry认为争夺市场第一,超过别人第一,其他都可以慢慢改进。直到公司成立四年半后,Oracle出到第四版,才算基本可用,但还是经常出错,一次,Bob Miner接到电话来自NASA,其声称用Oracle数据库查出来的宇航服结果是错的,而三天后宇航员就要穿着宇航服出舱。后来,他们连续工作几个小时终于找到补救方法。不过根据《跨越鸿沟》理论,早期购买Oracle软件都属于高瞻远瞩者,他们购买Oracle这种新颖产品核心是因为技术魅力,或者运用新技术可能带来超级回报。这里面就隐含了他们其实知道技术还不成熟,或者运用起来有风险。所以,Oracle这种问题产品,也就能够得到客户的原谅(肯定实际情况也没那么差)。另外,早期Larry和Bob等都会亲自服务出了问题客户,这些人也对这种贴身服务感到满意。大概1983年,RSI正式改名为Oracle,以主推产品为公司名字在当时高科技领域很流行,这样也避免跟竞争对手RTI(产品是Ingres)搞混。
Oracle销售团队建设。1982财年(相当于1981年6月到1982年6月)公司营收是240万美元,Larry一心想把公司营收做到1亿美元,他找到一名成熟销售主管Michael Seashols,他此前就职于National Semiconductor,他的加入为Oracle带来成熟公司销售管理制度——销售的基本工资很低,但是要达到他们定额,其奖金就会很多。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效果立竿见影。此外,Seashols还帮助公司确立了向企业高管推销软件的核心策略,实际上,在公司虽然使用软件的中层或者基层,但是采购软件决策往往是高层来做,Seashols是Oracle真正打入客户高层的第一人,他甚至将IBM变为Oracle客户,Larry惊喜与其谈下的一笔又一笔大订单。实际上,Oracle成功离不开强大的销售能力,他们的销售穿着正装,注意对外形象。而Oracle虽然是软件公司,但和微软等具有明显工程师文化不同,其公司文化在平衡技术和非技术人士上相对均衡。
IBM的SQL成为行业标准,结果Oracle成为最大赢家。Oracle的产品具有三大优点,其一是可移植性,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兼容性,Oracle第四版推出后,Larry就声称其可以在十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其次是可连接性,Oracle不仅可以从本地数据库读取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读取信息,不过最开始Oracle只能在IBM和VAX机器来连接。最后是兼容性,这个特指和IBM的关系数据库DB2兼容,就像微软的DOS和IBM主机兼容一样,IBM当时就是神。不过这种兼容性有一定误导性,其实只是他们都是用SQL语言,实际上当时IBM内部数据库产品都不兼容。命运的橄榄枝,总会落在应该的那个人身上。1982年IBM发布关系数据库产品后,美国负责指定数据库标准委员会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标准,作为硬件和软件公司开发新产品依据。而IBM经过谨慎思考后,决定将SQL提议出来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反观Oracle当时竞争对手Ingres,其支持QUEL标准某些方面还强于SQL,但是却没有提交委员会讨论,最终1986年SQL成为行业标准。Oracle也蹭热点,表示和SQL标准兼容的Oracle数据库产品未来一定比那些不兼容产品更光明。这项决定影响是立竿见影的,1985年之间,Ingres每年营收至少翻一倍,而1986-1990年(不包括1989)收入增速分别是63%,63%,89%,49%。与之相比,Oracle公司同期增长是139%,137%,115%,102%,几乎甩开了一个身位。
拥抱PC,打败竞争对手Ingres。Oracle公司成功另外一个因素是抢先拥抱了PC趋势,Larry和比尔盖茨共同点是他们都全力拥抱PC个人计算机趋势,他们相信PC发展会对办公场景造成颠覆(大型机,小型机都会被PC颠覆),而Oracle竞对Ingres则进展缓慢(主要针对大型机)。虽然Oracle PC版本对内存和存储空间要求很高(也就是一般PC功能受限),但是抢先拥抱新兴市场,尤其是在营销,以及向客户推销中聚焦这一点,使得公司直接把产品推到了每一个客户面前。Oracle还要求销售不要因为Ingres价格低失去客户,他们可以尽可能降低价格,比如80年代末Oracle销售层面用标价15%价格来争取政府机构客户,来打击竞争对手(先获客,迁移成本低,后面赚钱)。Oracle早期销售主管Seashols后来加入了竞争对手Ingres(Larry要求他持续保持100%增速,后者觉得不现实)。Seashols发现Ingres根本没戏,公司氛围更像大学校园(因为团队来自UC Berkeley),慵懒懒散,非常技术导向。Ingres产品确实很多方面优于Oracle,比如搜索效率层面,但是Larry经常用自己的营销能力和激情来弥补这种技术层面的劣势,Oracle把Ingres项目说成是大学科研项目(意思是没法真正派上用场),面对任何技术上劣势,Larry总是表示Oracle完全不输对手。在Oracle当时盛行一种说法:‘一流的销售二流产品,能够战胜一流产品二硫销售。“对于ToB领域来说,确实可能如此(Google当年估计也很像Ingres,但是他就可以成功,因为做的事情产品好、技术好是关键)。当然,这很多时候也是个短板理论,可能Ingres销售能力太差了。
激进的追求增长带来反噬
不顾一切要增长。1986年3月12日,Oracle正式上市,按收盘价计算,Larry身价9300万美元。可是光环仅维持了一天,3月13日微软上市,比尔盖茨身价超过3亿美元。好胜的Larry又被比尔盖茨比下去了。早在1985年,Oracle会计就感觉到公司经营方式问题——应收账款太多。但是Larry认为当时公司在为生存而战斗,只要能够打败竞争对手,冒着风险也要干,什么应收账款见鬼去吧。1985年以后,Larry对公司销售目标要求很简单,每年翻一倍,对于任何可能导致公司增长变慢的建议他一概否决。反之,则完全同意,比如公司销售部门为了完成目标申请成立内部财务部,用来绕开公司财务部严苛的财务要求,Larry也同意了。Oracle那几年实现了”惊艳“的增长,1985年公司营收5000万美元,1986年是1.3亿,1989年涨到了5.8亿美元。为了达成销售目标,Oracle的销售无所不用其极:比如Oracle可以提供信用贷款,让客户赊账购买软件;比如在内部加强竞争,经常3-5个销售竞争一个客户;比如推行买断制度,传统软件销售看人头,但是买断制度就是一个公司多少钱(买断了后怎么赚钱?这个不用担心,Oracle可以开发升级版本,然后说你买断的只是基础版,要买升级版就要再付钱,客户骂娘?你也没办法,你已经上了贼船,很难下去了,迁移成本太高);还有很多销售私底下给客户开允许退单的承诺。Oracle还推出进攻式的广告,其1987年广告费用达到480万美元(前一年是133万),其广告直接攻击对手软肋,而对于自己技术弱点,则极力掩盖或者提前承诺自己也有。除了”竭泽而渔“的各种招数,公司财务确认也十分激进,比如对于一些客户还没确认购买的收入就提前确认收入。其结果就是公司营收账款高企,1989年,Oracle营收5.8亿美元,应收账款达到2.62亿美元;1990年,公司营收9.7亿美元,应收账款达到4.7亿美元(相对于1994年公司正常化后,其当年营收20亿美元,应收账款只有4.55亿美元)。
问题暴露。1988年11月,Oracle 6推出,如果说Oracle 5是第一个真正能够运行的版本,而第六版则是质量真正过关的版本,其拥有包括“底层加锁”等新功能,允许在别人操作数据库时,其他人可以同时修改(而不会冲突)。当然,这种好用也不是一开始就好用,大概迭代了27个版本后。另一方面,由于销售只要合同能够计入收入,就能够拿佣金提成,所以他们不断降低确认收入下限,3笔里面哪怕2笔有问题,但还是可以拿一笔佣金,也没有什么惩罚机制。1989年,Oracle财务主管英布勒发现一些不应该计入收入的合同(收入确定性不高),比如他发现一笔金额4万美元合同(也不大)但是客户地址只有邮箱,这明显就是编造的合同。英布勒向Larry汇报了财务风险的问题,Larry选择了诚实,当季度Oracle减少了大概1500万美元问题收入。1990年财年第三季度Oracle财报显示,收入同比增长54%,但是利润只增加了1%,且提到了1500万美元坏账。财报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Oracle股价下跌了31%,换手率达到16%,为此引来了众多投资者诉讼。到1991财年第一季度情况更差,公司营收增长变为30%,出现了上市后第一次亏损。公司还将全年收入预期从50%下调到了25%,其还公布了重组和削减成本的计划,裁掉了10%左右美国国内销售。坏消息6个月后,Oracle股价从每股28美元下跌至6美元,后来又下跌到4.8美元,PS低于1倍,投资者信心全无。Larry的身价也从高点9.5亿美元下跌到1.6亿美元。这对他来说有点压力,因为他从未出售Oracle公司股票,但是平时花销很大的他(建别墅,买游艇一样不少),采用股权质押方式融资,但是股票下跌到5美元附近,他遭遇了平仓压力,不得不减持一些股票来融资(先卖的不是Oracle股票,他有些其他投资)。另一方面,Oracle公司也面临资金压力,通过银行贷款,向日本钢铁公司发债等手段融资了几亿美元,缓解了现金流压力。
话说回来,Oracle挖的这个坑在软件行业不少见,即使有个老大哥趟浑水,但是Oracle90年代对手Informix和Sybase无一例外都掉进了坑里,前者1994年到1996年被发现通过中介虚增收入2亿美元(没有卖给客户)。而后者1998年发现日本分公司也是虚增收入。这种行业普遍性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业务模式,ToB销售本来就容易造假。其次,来自销售激励和责任不对等,其有两个极端——激励远大于责任,结果就是造假博取收益(高速发展期更容易出问题);相反,如果责任远大于激励,结果就是不作为。
Oracle触底回升。不顾一切的发展模式遇到反噬,Larry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Oracle公司开始引入成熟高管,一位是Jeffrey Henley,他加入公司担任CFO,后者发现Oracle应收账款里面有9000万美元坏账,他建议一次性注销。Henley主导Oracle的财务回归常识:比如不再签订维护合同,不再一揽子确认收入,而是每月结算,公司也不再保留小额坏账,公司始终保持足够现金应对风险,公司不再允许客户一年之后再支付软件费用,执行30天付款期限,如果客户不付款,就取消合同。Oracle的财务问题花了大概2年时间才基本理顺,公司向SEC缴纳了数十万美元罚金,代价更惨重是来自股东诉讼,Oracle缴纳了2300万美元和解金额。另一位引进的高管是Raymond Lane,他此前是德州一家技术咨询公司VP,即将升任CEO,但是Larry聊了十五分钟就认为Lane是唯一足够聪明的高管,通过慷慨股票期权,Lane加入Oracle负责销售、服务、客服等业务。1992年,Oracle终于推出了万众期待的Oracle 7(相隔4年),Oracle也弥补了一些与当时市场先进产品功能差距。当财务问题和业务问题同时解决时,Oracle又回到了迅猛发展的通道,从1992年此后4年,公司营收从15亿美元提升至42亿美元,EPS也提升了4倍。
有求必应的Oracle。有了Henley和Lane接班后,Larry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而Lane加入改变了Oracle做事的风格,他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并且想方设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以前Oracle从未做过的——传统的Oracle销售一旦达成目的,就一溜烟不见人了。而客服部门的人则经常骂用户是“蠢货”。这种想象在Lane接班后一去不复返了。Oracle开始频繁组织客户参观公司,专门打造一个展览馆,同时举办各种各样行业会议提供给客户交流场所。Oracle还建立了本土化的销售和客服支持团队,以帮助客户随时随地获得帮助。到1999年,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有1.3万名客服专员,Oracle将客服功能线上化,不同价格对应不同服务套餐,从朝九晚五工作时间,到7天24小时无间断服务。Oracle还建立了客户教育体系,成立了Oracle University,每年有50万学员入学,有750名讲师,到2003年,Oracle University预期为公司带来10亿美元线下学费收入和2亿美元线上营收。
抗击微软斗士: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计算机
Oracle 没有章法。1992年,Oracle另一位创始人Bob Miner逐渐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他选择离开公司。相对于Larry对员工总是表现苛刻,Miner在公司是出了名的好人,员工在Larry那受气,经常都会找Miner平愤。1994年,Miner死于癌症。作为创业教父的Larry Ellison ,到此时也没有给Oracle定下什么章法:比如企业文化、企业宗旨、如何经营企业、办事原则等等,虽然说在多变的高科技行业保持灵活是一件好事,但Larry可能做的有点太过分了,外界认为Oracle公司表现出严重的机会主义特征(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鼓吹信息高速公路,拉着乔布斯意欲收购苹果。1990年代,对于联网的概念最先火起来的其实不是WWW互联网,而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其大概逻辑是以电视为终端,让电视能够联网,观看点播视频,电商购物等。Larry也对此深信不疑(最开始比尔盖茨也认为是这个方向),如果Oracle能够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唱主角,就能够绕开微软的魔咒,Larry主导Oracle开发了一套视频点播系统,并且拉着苹果开发了机顶盒,系统在英国测试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野心,Larry甚至拉着当时被苹果赶出来的乔布斯想收购苹果乔布斯传也有这段),乔布斯则劝他不要收购,其一Oracle作为软件公司附加值更高,而苹果作为硬件为主公司业务在下滑,收购没有业务协同;其二,Larry你不需要赚更多钱了。实际上,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还是成本定律——如果要实现信息高速公路,有线运营商需要改装高带宽光纤光缆才能实现目标,这个成本太高太超前,因此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缓慢。相反,互联网早期主要基于现成的电话线拨号上网,运营商无需重新投入,因此发展迅速。
Larry鼓吹网络计算机。
1993年网景浏览器火热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到来,Larry也顺着这个趋势看到
网络计算机
的可能性——相对于当时传统PC平均2000美元高昂售价,Larry目标打造一款均价
4-500美元
,没有硬盘的以上网为核心功能的廉价计算机。Larry算盘还包括联手Sun的Java(跨终端操作系统)来绕开微软Windows的铁网,这些敌人的敌人还包括苹果、IBM和网景公司等。此外,这种网络计算机需要采用中心化存储(类似云存储),而卖服务器的Oracle也会受益。而盖茨的反应则是坚持认为用户不会放弃综合功能明显更强的PC,而微软应对则是通过
降低视窗系统计算机成本,拦阻网络计算机
。网络计算机这个概念确实也引起了行业当时震动,连Intel的Grove都思考过这个趋势
是否是行业战略拐点
,不过最终结果大家也看到了,PC成本不断降低,网络计算机的吸引力就降低了。

Oracle开辟应用市场,推出e-business suite。早在1980年代,Oracle就布局了应用软件市场,当时产品主要聚焦财务软件。与数据库产品一样,Oracle的产品最开始并不好用,但Larry宁愿用户骂他质量不好,也要抢先争夺市场。当时Cadence(芯片EDA软件龙头)的CEO在Oracle董事会,其指责Larry委任负责应用软件负责人不力,Cadence在采购财务软件时候选择SAP的软件(更可靠),而放弃了Oracle,Larry因此发怒,这使得董事长Don Lucas和Cadence CEO一起离开了Oracle董事会。Oracle应用软件布局大逻辑是基于数据库来扩展应用,比如库存管理,员工档案管理,销售管理等,而销售则也可以基于同一客户不同需求进行交叉销售。到1995年,公司来自应用授权收入达到3亿美元,而应用软件相关服务的收入4亿美元。Oracle有完善用户调研体系,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进行应用软件开发。此外,与公司其他部门有常态化轮岗节奏不同,产品部门的人经常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产品开发周期较长,稳定团队有利于保持产品一致性。
Oracle 推出e-business suite。在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计算机前瞻探索都折戟后,Larry没有放弃对于前沿探索,进入2000年,面对互联网云办公趋势,Oracle推出了e-business suite,其可以理解基于数据库业务延伸至CRM(销售向),库存供应链管理(采购成本向),企业ERP(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司内部管理向)等全套企业管理软件套装。面对行业剧变的趋势,Larry认为公司其他高管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自己回归很重要,1999年他逐步回归核心管理层,Lane等引进高管则开始被边缘化(2000年离开了Oracle)。Larry坚信云计算趋势,他首先主导公司内部数据库从传统去中心化分布(本地部署),转为集中化部署,这样就能带来极大规模效应。Larry宣称运用这套系统能够每年节省10亿美元成本。2000年,Oracle公司的利润同比增长61%,运营费用比平时确实节省了10亿美元(树标杆),其中线上培训使得培训人头成本从250美元下降到2美元;线上客户沟通将销售成本从350美元下降到20美元等。到2001年秋天,应用部门营收约占Oracle营收的10%,Larry坚信软件传统销售模式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云服务的模式(这点很前瞻),而从买断模式转换为订阅服务模式,Oracle离客户更近了。进入2000年,数据库行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IBM收购了Oracle重要竞争对手informix,并且携手SAP等在内一系列玩家销售整合的办公套件(Oracle是1P,IBM这个是3P),而微软的SQL数据库服务器也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不过Oracle仍然在数据库市场保持40%的市占率的龙头地位。
后续:继续打造全流程企业软件服务,拥抱云时代
发布Oracle 8i和9i。1998年和2001年,Oracle发布了聚焦互联网应用数据库版本,同时面对微软在操作系统级别竞争,9i版本重点改进了数据库管理工具。
收购People Soft和Siebel。2003年,公司以103亿美元价格收购了当时仅次于SAP的第二大企业应用软件提供商PeopleSoft,获得了其知名ERP软件。此外,2005年其以58亿美元价格收购了SiebelSalesforce当时最大竞争对手),在CRM布局加深。这两笔交易一方面收购产品和技术,丰富了Oracle 的e-business suite深度,更重要是直接获得了这些企业的客户资源。此后HCM厂商Workday抢走了部分People Soft客户,但是Siebel客户没有被Salesforce抢走。2005年,Oracle宣布推出Fusion 应用软件套装。
收购Hyperion和BEA。2007年,公司以33亿美元价格收购了ERP软件厂商Hyperion,其收获了财务和BI分析软件的客户。而收购应用软件服务器厂商BEA则为Oracle提供重要Middleware的能力(当时最大竞争对手是IBM),以及收获很多有价值的客户。2008年,Oracle推出Exadata服务器,正式进军硬件业务,为客户提供硬件、网络和存储打包服务器产品,从下游服务器角度进一步确保数据库、应用软件市占率。同时,其服务器业务也为Oracle此后的IaaS云服务业务奠定了基础。
Oracle收购Sun Microsystems。2010年,Oracle宣布收购Sun,其服务器业务平台成为Exadata的核心硬件平台。此外,Java EE产品被整合进入Eclipse。而开源MySQL应用则成为争议焦点(很多人觉得Oracle会关闭它,因为是竞对),Oracle没有这么做。这笔交易后,Oracle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产品,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
发布Database 12c。2013年,拥抱云计算时代。2016年,公司以93亿美元价格收购ERP云服务提供商NetSuite,这家公司是Larry在体外孵化的公司,其收购带来一些关联交易的争议。但如果你将其想象成为了抵抗大公司阻力,选择体外孵化就顺了。NetSuite主要客户是1万家SMB,这和Oracle以KA客户结构正好互补。
Oracle发布第二代IaaS云服务。AWS,Azure和GCP成为三大云服务商后,类似Cisco,HPE都转型成为中间层参与者(放弃成为整合服务商),而Oracle则推出自身第二代IaaS平台,但是仍然进展有限。后来,Oracle转换和微软合作(敌人敌人是朋友了),其开始兼容Azure云服务,使得客户可以在Oracle数据库和Azure云服务无缝切换。(就在23年Q3业绩会上,微软CEO还把和Oracle数据兼容说成自身云服务高速增长原因之一)
以上来自《The roots of Oracle's cloud evolution: A 20-year review》
从营收角度,Oracle近年来收入稳中有升,2023财年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净利润角度,23年为85亿美元。云计算占公司收入83%。在传统数据库领域,Oracle依然无敌手,但是在云计算、CRM等市场,Oracle并不是市场领先者,但属于重要玩家——
基于一个固定流量入口(数据库),基于强大客户资源
,实现不同领域软件和硬件和服务交叉销售。

本文大约1.1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