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大约1万字,阅读大概需要15分钟
欢迎关注!
前言&书籍:
 本文我们将从销售、产品、管理等角度探寻以CRM切入后成为云计算龙头Salesforce的发展历程。书籍是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的自传,写于2009年(
Salesforce
成立10周年),全书比较系统总结了其创业思考,值得一读。

创业开端:从大公司高管到创业者
Benioff创业前历史。Marc Benioff出生于1964年美国旧金山,其从小就有企业家情结,他祖父是加州BART(城市交通)系统创立者,其父亲则经营这一个女装连锁店。高中时候,Benioff就开始对软件着迷,高中时候就利用自己打工赚来的钱购买第一台电脑,并且编写了第一个软件程序Juggle,卖出得到75美元。15岁时候,Benioff和朋友创立了Liberty Software,主要为Atari主机开发游戏,后来游戏获得成功16岁时候他每个月游戏分成可以达到1500美元(1980年代应该是不小一笔钱)。此后,Benioff进入USC南加州大学就读,并且在1984年进入苹果公司实习,当时乔布斯还在苹果主导开发Macintosh,Benioff受到了乔布斯对于产品创新的坚持影响,包括苹果的工程师文化。
大学毕业后,Benioff还是一个技术男,但是其导师对他说: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有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最根本来自于直接和客户建立关系的销售岗位”。
导师建议Benioff加入Oracle,后者开始成为了Oracle的客服电话接线员(真的从一线干起),当时Oracle还是建立初期,创始人Larry Ellison经常会到业务一线和员工沟通,Benioff经常利用这个交流机会表述自己对于苹果公司的崇拜,并且提出计划Oracle如何
进军苹果电脑市场
,Larry Ellison让Benioff成为了Oracle的苹果分布的负责人。此后,Benioff在Oracle平步青云,接班负责Oracle的直销部门,并且推动Oracle销售技术的大升级,Oracle也逐步成长为
规模仅次于微软的软件公司
。1990年代,
互联网
时代迅猛到来,让Benioff感受到了Yahoo,Amazon等互联网公司的颠覆性。另一方面,Benioff也看到Oracle内部越来越普遍的大公司病,Benioff觉得或许创业是一个选择,但是他仍然选择稳妥做法,一边在Oracle继续工作,一边寻找潜在创业机会(他这段时间还去印度学了佛)。

颠覆商业软件的基础想法。Benioff认为存在一种新的方式来革新商业软件市场:当时商业软件主要由复杂且昂贵的企业软件模式构成,且行业公司主要靠卖几百万大单来赚钱,软件安装周期需要6-8个月,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投资。Benioff认为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来销售SaaS服务来革新商业软件行业,客户可以按需求按数量按月购买授权,这些服务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交付给客户——商业软件变成了一个7/24可以登录的网站,而客户需要支付每月使用费即可。当时知名科技编辑Carr将Saas革命比喻为工业革命时代,企业放弃自己通过蒸汽等其他方式获取能源,转而接入共用电网的转变
确定切入CRM领域。1996年,Siebel IPO成功,后者创始人Tom Siebel是Benioff在Oracle的前同事,Siebel将其在Oracle开发的CRM理念带到了自己创立的公司,Benioff看好基于销售线索、客户管理、账户管理等核心功能的CRM软件系统前景。CRM在美国拥有很大市场,几乎每个公司都会有销售部门,且当时商业软件传统模式中,CRM系统更新缓慢,且需要很大维护成本,以传统的CRM软件模式为例,其每个账户授权费用最低1500美元,此外整个系统还需要5.4万美元维护成本,120万美元定制和服务成本,38.5万美元基础软件包,10万美元管理人员成本,以及3完美结缘培训成本1990年代,一个200人规模的低端商业软件第一年需要投资最少要18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这些昂贵的授权设备很多都没人使用,比如65%Siebel授权设备就没人使用。即使如此,CRM软件在企业中依然十分流行,可见CRM是美国企业的刚需。Benioff认为基于Saas模式改造CRM大有可为——更轻模式可以让企业更快收回投资,他基于这个想法和Tom Siebel交流,后者很感兴趣,并且邀请benioff加入Siebel。但后来,Benioff发现Siebel只认为这种SaaS模式仅适合小企业(只占Siebel收入很小部分),而Benioff认为这种模式市场空间远不止这些企业,因此他决定自己干。
组建创业团队,一个月出产品。1998年秋天,Benioff在一次和Oracle老同事聊天过程中,提起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后者给其介绍了一个拥有CRM经验的工程师团队,正在寻找合适创业想法,Benioff很快见到了Parker Harris(现在仍然是公司CTO)和Dave Moellenhoff(也还在Saleforce),后者开始故意刁难Benioff,质疑说ToB的市场很难获取用户信任,并且质疑说Oracle除了数据库没什么创新能力。Benioff则坚信互联网的渠道力量足够强到吸引一部分客户的兴趣,且SaaS模式下,客户不需要支付高昂的启动成本。1999年3月8日,Salesforce正式成立,创始团队主要是4人,地点就在Benioff家旁边的一栋房子,Benioff挂了一幅爱因斯坦的肖像画在房间,用来激励团队。基于简单、正确、快速的方针,1个月之内,他们团队就做出产品原型,并且开始寻找同事和朋友进行测试,并且雇佣了第三方公司进行产品评测和用户调研。一个初期发现严重问题是“创建账户”的按钮放在页面右边,很多网站访问看不到(分辨率问题),此后他们把这个按键挪到了左边。实际上,这种很互联网风格的用户即时反馈的方式在商业软件领域也是颠覆性的,后者当时开发方式更像闭门造车,
Larry Ellison的慷慨,Salesforce初期发展顺利。Benioff最开始创立Salesforce的时候,他本人还在Oracle工作,他还经常和Oracle创始人Larry Ellison讨论自己创业想法,后者开明表示支持,并且允许Benioff上午在Salesforce工作,下午来Oracle工作。此后,Larry建议Benioff从Oracle休假全职创业(这样即使创业失败可以回到Oracle工作),且成为Salesforce最初投资人,投资了200万美元,同时允许Benioff从Oracle带走3个人去创业。Benioff也遵守了这个君子协定,只是从Oracle招募一个同事负责HR,一位工程师负责Salesforce底层架构,一位同事负责Salesforce的慈善计划(是的创立时候就开始计划了)。1999年7月(四个月后),Benioff开始全职为Salesfoce工作。Salesforce的业务正好赶上Dotcom的高峰期,很多科技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刚开始业务可以说顺风顺水(泡沫破裂后碰到困难),到1999年11月,公司员工就翻倍,公司开始搬入更大的办公室。
营销篇:如何精准定位获取客户心智
定位。对于新兴的ToB公司,如何营销获得客户信任是关键。Salesforce一开始就善于利用媒体获得关注度。1999年7月一篇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将Salesforce定义为革命性模式,公司第二天就收到了500个线索(免费流量)。此外,Benioff一次和营销大佬讨论中,提出了自己“No Software”的概念——即Salesforce代表软件时代终结,并且直接将公司Logo定义为No Software(如下图)。这个Logo很快招致内部反对,因为传统营销理念说不能用负面的东西来营销自己。但Benioff认为最重要的是差异化,而No Software代表是一种新的共担风险商业模式,低风险承诺,这些都革新了传统软件的弊端(潜台词是No Software不是负面,反而是正面)。当然,这个Logo并不是Salesforce品牌全部含义,后者含义更丰富。此后,公司开始举办各种会议来大胆营销介绍产品,其一是介绍一个全新市场,即SaaS或者云计算,其二是介绍革命性的Salesforce产品和订阅模式等。这些会议花销一场大概60万美元(当时公司收入还很少,更别说盈利),并不便宜,但Benioff觉得吸引了1.5万参会人员,且赢得了很多免费媒体流量,让这些人记住了Salesforce就是值的。最后,Benioff还将这些理念传递给了公司每一位员工,让他们都成为Salesforce的“销售”。
扮演革命巨头的形象,攻击性营销。Salesforce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行业龙头Siebel。2000年2月,正值Siebel在旧金山开年度大会,Salesforce组织自己的抗议游行队伍,打着No Software的Logo的海报在会场外面游行,同时找人扮演记者进行采访,并问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到来。这波操作成功获得了流量,并且获得了很多原来Siebel客户的关注,同时获得了很多免费媒体流量。这种极具攻击性的营销策略后来被Benioff证明屡试不爽,成为其常规武器——Leverage竞争对手的流量为自己服务(当然后来Salesforce成名后,也有小的创业公司效仿)。此外,Benioff还擅长于和专业记者保持良好关系,每当行业发生重大事件,比如微软推出SaaS的CRM产品,他总会第一时间主动和特定记者进行沟通,这样的关系维护使得Salesforce经常获得这些媒体报道流量。创业2年后,Salesforce每个月大概在直邮营销上花费2-300万美元,但最后发现半年内却只带来14个销售线索,效果很差。因此,公司开始对营销策略进行全面调整。
聚焦Events进行推广。Salsforce发现两种路径可以获得不错营销效果,其一是通过真实的媒体报道;其二是通过真实的口碑传播。而具备各种专业会议和聚会是制造这两种传播高效手段。Salesforce以举办6场城市巡回为开端,培养最开始参与的人并不是很多,但公司逐渐发现参会客户之间交流,比人数本身更重要——因为公司很快发现客户并不是来听公司宣讲的,他们核心是想和其他客户见面进行交流,因此Salesforce很快增加了客户互相分享交流环节。最开始公司选择巡回地点是经济酒店,但后来发现高端酒店更能够带来正确氛围。此外,公司会给意向用户提供免费试用环节。每次城市巡回每位参会者的成本大约是250美元,但是有80%的客户会签单。后来,城市巡回费用越来越高,公司准备减少费用,直接将会议部分改成了客户聚会(mix),出于对公司产品口碑信心,直接让客户互相推荐。
直接面向终端用户销售。传统的商业软件销售对象是公司高管,由于他们掌控了预算。然而,CRM真正的用户却是企业的销售和营销人员,而Salesforce订阅方式使得这些人有能力直接购买产品成为用户,很快这些先期购买用户看到了ROI,他们更高转化率让公司也看到了Salesforce产品的威力,形成了快速口碑传播。此外,Saleforces也革新了传统软件的商业模式,其每个用户授权费用是50美元/月(最开始可以免费试用),而且早期完全是用户自己do-it-yourself(自助型服务),相比于传统销售重服务模式也是一种颠覆。此外,相对于传统商业软件销售经常采用打折销售技巧,Benioff坚持Salesforce的产品单价没有折扣。Salesforce的成功很快引来了竞争对手,比如Siebel在2003年推出了CRM SaaS的产品,2005年Oracle宣布对前者的收购(当时正值Salesforce的年度Dreamforce大会前夜),这些行业巨头动作相当于承认了Salesforce对于赛道的定义,反而加强了其用户心智和龙头地位。
将早期客户看成合伙人。SaaS模式核心需要突破的屏障是如何让客户安心将自己最核心的数据安全存储在Salesforce云端?(注意这里面核心应该不是是否信任Salesforce,这个有法律约束,有契约精神约束应该不是太大问题。核心问题是Salesforce的技术是否可靠,是否会发生被动数据泄露事件?)。由此,对于赢得早期客户信赖,获得他们口碑传播至关重要(跨越鸿沟)。1999年8月,一家叫Blue Martini的小型软件公司成为Salesforce第一个客户(Benioff投资的),SaaS对小公司不需要重投资,可以直接使用,却是比较友好。早期,Salesforce每一位员工都是销售,都会主动联系少数几个客户,询问客户体验进行产品迭代。此外,其还添加一个一个用户反馈按钮,客户可以随时提交产品体验。1999年秋天,公司开始拥有专职销售,开启拓展用户,凭借免费试用,低门槛购买,以及良好产品体验,Salesforce几乎一炮而红。此后,Salesforce形成一整套从跟踪线索(24小时打电话)到最终转化的全流程,要求转化周期在30-90天区间。即使最终没有成功转化,仍然会保持对于对于线索的跟踪。
电话销售管用。传统销售理念中,CRM是不能通过简单电话实现销售转化的,因为公司重金投资一个系统,需要高质量面对面交流服务才能转化。然而Salesforce再次打破常规,采用电话销售形式其获客成本只有传统方式的三分之一,时间成本也只有三分之一。客户最开始对这种直接销售模式感到新奇,但是后来也被高效率所打动——电话沟通,直接通过网站试用产品,特别是后来Dot-com泡沫破灭后,很多公司开始降本增效,限制出差,这种远程销售模式更受客户青睐(看样子SaaS也是B端降本增效的受益者)。拥有销售转化流程后,Salesforce每名销售的月度转化金额达到5-7万美元,且销售数量越多,收入越多(需求旺盛),于是公司开始增加销售人数,Benioff认为SaaS公司25-50%的员工应该是销售(Salesforce 50%),很多公司失败就是因为销售数量不够多。
初期聚焦小企业,拓展至中大型企业。早期,Salesforces对于客户规模并没有明确目标,虽然SaaS模式证明对于小企业友好,但是Benioff也认为小企业本身存活率很低,很难稳定。但是,公司员工Rob Acker在分析了数据后,认为Salesforce应该全力聚焦小企业客户,而且与普遍认为小企业无利可图不同,他认为小企业将利润丰厚,Benioff最终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且指派其专门成立团队专攻小企业客户。Salesforce在小企业成功后,开始不断拓展大型企业客户布局(500人以上企业,后来增加至1000人以上,这个跟Benioff在Oracle的工作更像,公司开始建立线下推广渠道能力(大客户电话销售确实用处有限)。公司为销售团队提供两种推广计划,计划A强调是实用性,主要强调产品应用已经成功案例以及低风险,是应对不确定时期好方案;计划B则强调愿景,主要聚焦云计算模式颠覆效应,以及如何赋能客户。不管计划A还是B,核心是发现客户的痛点,然后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将销售分为电话销售团队(主要在旧金山),以及线下销售团队(分布各个主要市场),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含小中大型企业的均衡收入结构(后来公司收入结构基本是各三分之一)。其中,Saleforce初期一家大客户SunGard 的CEO提出其对于CRM要求:1.数据安全;2.规模易拓展(随着客户规模);3.可靠性;4.产品功能;5.兼容性;6.定制化。Salesforce产品恰好契合了这六点要求,SunGard的标杆案例为公司带来更多大型KA客户,这时候Benioff明白价格不再是这些客户考虑产品核心,这个产品需要比他们现有的产品综合表现更好(看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改为年度付费模式。早期,Salesforce很多客户都是dot-com的小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在泡沫期时,公司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然而,随着泡沫破裂,很多dotcom企业开始倒闭,对Salesforce现金流产生了很严重影响(当时每个月烧钱100-150万美元)。此外,当时恶劣资本环境也让公司继续融资变得艰难。在研究很多其他类似模式收费模式后,Salesforce第一位投资人Magdalena Yesil建议公司改成年度订阅制度(之前是按月收费),这样可以极大改善公司现金流。最终公司觉得对于同意按年度付费的客户,仍然保持每个账户50美元/月的单价,否则,单价将上涨至65美元/月,有50%的客户很快就同意了新的定价方式,且有20%的新客户也接受了这个定价方式。对于不同意、不高兴的客户,公司选择给予他们1年维持原价的过渡期。此外,公司提高了签年单的销售提成,变为12个月月费中的2个月。这一套改革下来,Salesforce仅用了1年就变成了正向现金流。可见,年费支付证明是一种客户和平台互相承诺一种较好的平衡。
持续迭代服务方式。
最开始免费试用是Salesforce获取客户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随着客户覆盖面更广,免费试用吸引很多没有经历过思考的无效客户,Benioff认为此时再将Salesforce核心卖点
定位为便宜
已经不再合适(大客户不看价格,看价值),公司重新设计一套
先买再试用
的体系。此外,Salesforce也开始加强对于老客户的服务,其客户续约率一直保持
在90%。
针对大客户需要更加定制化和深度服务属性,Salesforce也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此外,
Benioff亲自负责客户体验
,并且会迅速处理投诉邮件(他的邮箱地址都是公开的)。

产品篇:如何开发客户喜爱的产品
用ToC的打法打ToB。Benioff说
Salesforce的产品模式是他做梦时候想出来的——一个类似Amazon的网站。实际上,有别于传统商业软件的私有化部署,Salesforce从最开始就是
网生应用
,且用一套产品逻辑服务一切规模客户,这种SaaS模式相当于
共享经济
——所有企业客户一起共享基础设施成本,安全成本等。此外,SaaS模式相对于传统软件模式可以做到
及时更新。
当然,这种模式最大的阻碍还是在于对于很多企业核心数据上云相当于他们“
失去
”了对自己数据的控制(传统模式数据都存储在本地)。但是Salesforce坚持用这套云计算打法不妥协,
Benioff认为企业服务上云是大势
,所有企业将不得不接受这个趋势(就跟Zuckerberg早年觉得用户越来越没有隐私是大势一样,或许
开源企业
就是未来大势——参见Web3)。
长期、简单、快速
是公司产品核心三原则,一方面基础设施都为长远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及时改进,还有一个概念是Salesforce借鉴了互联网的类
ABTest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软件开发闭门造车模式,Salesforce的技术更新周期是90天,传统软件是3年)。再次就是尽量保持使用简单,对用户友好。保持简单另外一面是不要自己开发所有零部件,比如Salesforce的数据库用的就是Oracle的产品,用的Java的编程语言。

核心是保持产品的可靠性,100%公开透明。对于所有云计算公司,可靠性是最需要确保的要素。Salesforce进行例如备份操作以防平台宕机,但是2005年网站还是出现了崩溃的情况,质疑声音开始在客户中传开(实际上公司99%时间都是正常运行的,云计算另外一个弊端是客户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早期,Benioff认为回应这些质疑并不是核心,核心还是要改进技术和产品,在问题解决之前保持低调。然而,2000年后互联网媒体开始兴起,这种保持低调的态度反而助长了各种负面舆论。CTO Parker推动了Salesforce运行情况监测平台对外公开,最开始Benioff对这种策略有所质疑,毕竟这样做意味着公司运营情况完全被外界所知(包括竞争对手),但最终为了赢得客户无条件信任,公司选择了对外100%透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trust.salesforce.com了解公司产品最新运行情况。100%公开透明,或许是公司赢得外界信任重要一步。
听从客户的意见改进产品。最开始Salesforce核心有五个功能:Contacts(联系人),Accounts(账户),Opportunities(机会),Forecasts(预测)和Reports(报告)。SaaS模式一个好处是其可以随时看到用户行为,从而根据用户行为调整产品。后来,其将产品功能划分为一横一纵:横向指的是产品服务宽度增加,即在5个Tab基础上增加新的Tab;纵向则主要指服务深度增加,在每个Tab下面增加新的项目。但是,随着客户提需求越来越多,Salesforce可能陷入更新过于频繁的境地,但不管怎样公司仍然坚持客户需求导向。一次,一位医疗行业客户提议说他拥有的是医院(Hospitals)而不是账户(Accounts),其拥有的是病人(Patients)而不是联系人(Contacts),能不能根据他的需求改进呢?最开始,Salesforce觉得不能为某一个行业妥协其他行业,但后来他们想到为什么不能让客户自定义这几个按钮的名称呢?这个自定义功能很快获得了客户青睐。
从SaaS进化为PaaS。首先,Salesforce对其他应用开放了API接口,这样销售客户就可以直接在Salesforce中调用类似Google Maps等应用。最开始这个API功能不被客户理解,且Salesforce错误的在这项功能上收费太高,因此提高了客户使用门槛。后来公司将API功能改为免费,且建设专门线上论坛进行用户培训,API使用率开始显著提升。Salesforce在产品上做的重大决策之一是将自己平台向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开放,将自身从一个SaaS平台进化为一个PaaS平台,这也是Benioff本人的野心——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操作系统。Benioff邀请了其15岁创立了Liberty Software的合作伙伴Steve Fisher来执掌这个秘密项目,Valunteerforce是第一个应用,主要用来管理慈善项目。此后,Salesforce对外公开内部编程工具Apex。Visualforce则允许客户自定义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这极大拓展公司产品使用场景。Salesforce将这个平台命名为Force.com,逐步积累了11万第三方应用(到2009年吧),范围从假期申请到营收账款管理等。在Benioff看来,Salesforce第一个十年核心是做好了CRM功能,通过这个刚需的流量入口切入,赋能客户(尤其是通过渠道分销的模式)。而2009年后第二个十年则聚焦成为PaaS,即允许客户将其所有的企业软件迁移到Salesforce平台来,成为企业云办公的一体化平台。
推出应用商店和客户社区。有了第三方应用生态,就得帮助这些开发者变现。Salesforce推出了AppExchange,其类似App Store,公司并不进行任何付费抽佣,但是随着客户更多使用平台上第三方应用,其付费粘性将提升。此外,Salesforce早期通过很多线下活动建立客户粉丝圈,2004年其建立线上的客户社区论坛——IdeaExchange,其核心职能是客户为产品提意见和建议,截至2009年公司收到1.1万个建议,25.7万客户投票。此外,这个社区还成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获取开发灵感来源,一个叫Appiro的创业公司从社区获知打通Salesforce和Google应用是客户刚需,但是Salesforce却没来得及做,于是Appiro开发了第三方插件登录AppExchange,这个应用很快成为最火的应用。这种客户&用户直接沟通社区创意后来为很多公司所用,比如Dell,比如星巴克。
国际化、财务和管理篇
慈善篇:从最开始制定计划。从Oracle时代,Benioff就培养了对慈善业务的热衷,并且负责Oracle慈善业务。Benioff深信公司发展离不开对于社区的回馈,Salesforce Foundation最开始就设定为慈善机构。后来公司设立了1-1-1模型,其中公司捐献1%股份给基金会(IPO后这部分股份价值1200万美元),1%员工时间用来做公益,1%的产品聚焦做公益。对于NGO,可以用8-9折来购买Salesforce的产品,后来公司决定把这个部分来自NGO收入直接划拨给公司慈善基金。
Salesforce如何拓展国际化。传统美国公司基本都是先本土再海外的策略,而Benioff认为这个Gap不应该太久。首先将欧洲总部设立在爱尔兰(税率低)。此后,开始部署本土化团队,Salesforce开始招募有经验销售团队,由本地人组成。包括译产品,公司和客户、专家一起确保翻译无误。与传统CRM公司主要依赖线下销售不同,Salesforce将美国的电话销售模式带到欧洲,免费试用、利用媒体宣传、鼓励客户互相口碑传播等技巧也在欧洲效果不错——第一波欧洲用户主要是本土的科技公司(高瞻远瞩者,更愿意拥抱新技术),此后,Salesforce开始在欧洲建立线下销售团队(主要针对KA大客户)。此后,Salesforce开始从总部派高管到海外分公司,核心是加速总部和分公司沟通和协调(分公司负责人总公司一人,本地1人)
对于日本市场(当时全球第二大IT市场),Benioff在Oracle日本负责人的指导下,规避了和日本大企业独家合作(合作伙伴过于强势可能会限制发展)。最后Salesforce选择和SunBridge(中型)成为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独立日本分公司,并且招募了日本分公司总经理Akira,后者为公司带来诸多本地客户,特别是Japan Post,日本最大的邮寄服务和储蓄银行,成为当地标杆项目,此后受到了诸多媒体报导。与欧美自下而上拓展策略相比(小企业开始),Saleforce在日本采用是自上而下的策略(从KA开始)。在澳大利亚市场,Salesforce拓展遇到最大问题是商标争端,当地有一家同名的公司主要负责外包客户中心业务,后来Benioff主导化干戈为玉帛,两家公司不仅握手言和,还成为了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做慈善等。在亚洲市场,公司则选择将总部放在新加坡,在公司将游行技巧(蹭流量)却在韩国遇到阻力,当地不允许随便游行。此外,公司也将眼光投放到印度和中国。整体来看,公司开始深刻意识到在亚洲做ToB生意,面对面见面的重要性(因为亚洲是KA战略)
财务篇:招募新CFO。Salesforce最开始600万美元启动资金是Benioff自掏腰包解决的。刚开始Salesforce融资进展并不顺利,VC看不太懂这种颠覆式的模式,第一轮1550万美元融资都来自Benioff的亲密朋友(有资源,包括Larry 的200万美元,后来价值涨到2亿美元)。初期,Benioff认为业务成长期需要以收入为北极星指标,而不是利润,否则销售可能不以开拓新客户为核心目的了(而是增加存量客户价值)。也有人一直质疑Salesforce每年营销费用太高,Benioff的解释是公司做事总是想在前面,今年营销费用服务的是3年后的规模。此外,2002年,Salesforce有2500万美元收入时候,Benioff就将自己邻居,Autodesk的CFO招募为公司CFO,后者和Benioff一起给Salesforce制定了几个目标:1.赢得100万付费客户;2.成为10亿美元营收的公司;3.实现盈利;4.登陆NYSE,而不是Nasdaq,CFO认为Salesforce模式太新,反而需要NYSE的悠久品牌夹持。
奠定SaaS公司财务准则新标准。Salesforce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就是递延收入和财务确认的问题,主要由于其营收模式是前置付费,分期确认的模式。当时,正值美股深陷安然等会计造假丑闻中,所以这种SaaS公司带来新的财务准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诸多问题。此后,安永会计事务所专门给SaaS会计模式发布了收入确认规则报告,才打消了监管的顾虑。2004年,Salesforce IPO时候,美股刚从dot-com泡沫破裂以及911恐怖袭击危机中走出,当年两家明星IPO,另外一家是Google(Benioff还在静默期接受了一下采访,违反了规则)。
V2MOM管理体系。早在Oracle时期,Benioff就和Larry Ellison请教Oracle的5年计划是什么,后者回答是我们没有5年计划,我们连6个月计划都没有(始终保持灵活,面对不确定性)。Benioff在成长为管理人员过程中,通过不断思考以及向别人请教,逐步积累一套V2MOM的体系,其中Vision代表愿景,即想做什么;而Value则代表价值,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哪些东西最重要;Methods代表方法,即如何实现目标;Obstacles代表可能的难点和阻碍;Measures代表评估方法,即如何评价是否完成了目标。1999年,Salesforce刚成立时,其V2MOM具体内容如下(这个可能是OKR的加强版,把长期和短期目标结合了起来)。此外,Benioff每6个月就会更新自己的V2MOM(1999-2009年Salesforce公司愿景变化如下图2),且会直接跟高管分享,并且会将自己的V2MON拆解给15个团队,每个团队有不同聚焦。此外,在IdeaExchange上,员工也可以看到高管的V2MON,并且发表意见,提供自下而上的通道。此外,每个高管也会建立自己的V2MOM,公司还开发了专门系统来管理(基本和OKR差不多了)。
选拔人才看天赋和态度。
除了外部资源,公司依赖于董事会、员工推荐等内部资源来推荐人才资源。Sales force要求顶级候选者,应届生要求5%GPA表现。
面试
人才时候公司使用是360度面试——即各方面人都会参与面试(有些候选人进入公司通过36人面试),头2年Benioff会面试所有候选者(公司最Value是候选人
利用技术改造世界的欲望,以及回馈社区的愿望
)。候选人进入公司需要
所有的面试官同意
,只要有1个人不通过就不行。其次,Salesforce还会要求候选人做汇报,来考察候选人的
意愿
、是否熟悉公司产品等(主要看态度)。此外,公司还着力于打造人才
能力培养&升级体系
,对于程序员,其编写任何程序都会在Salesforce保留运行3-6个月。特别是对销售员工,公司拥有成熟的加速员工发展的制度&流程(比如日本超级销售就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Mahalo文化——让员工感受到温暖。Benioff很看重将夏威夷文化Mahalo融入Salesforce的公司文化——Benioff认为除了奖惩机制外,他80年代在苹果的实习期间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往往是一些小地方的温情让大家干劲十足。Salesforce从创立开始就设立了装满了零食的茶水间,每次产品发布都会给技术人员感谢信,免费的健身房会员,瑜伽课,打折的夏威夷航空机票等。当然还有公司60-65%人有资格参加的夏威夷免费旅行(带家人),这一系列核心是激励员工动力。此外,出于对Larry Ellison的学习,Salesforce对于离开寻找新机会的员工采取欢送态度,同时内部员工也有丰富轮岗制度,让员工能够很方便学习到各种新的技能。2005年,Salesforce展开了第一轮员工调研,并且促使公司开启了员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且对于培训合格的员工颁发官方认证的证书。
结语: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2009年后,Salesforce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比Google云收入体量大一些),凭借CRM这个刚需流量入口,Salesforce将自身打造为平台,成为整合服务提供商,并且凭借一系列并购(包括2021年并购美版钉钉Slack(277亿美元))。2023财年,Salesforce营收规模达到313亿美元,同比增长18%,Non-Gapp运营利润率也处于持续提升状态。
中国的Salesforce在哪里?很明显,不是Salesforce自己,2022年8月,Salesforce中国区宣布解散,其在中国努力耕耘了15年宣告失败。是不是Salesforce不够接地气,而应该是其本土化的模仿者呢?似乎也不是(或者说作者太孤陋寡闻)。本质上,Salesforce的切入点其实是帮助企业提升销售的效率,也就是提升销售营销费用的ROI,其实现的职能和抖音广告系统一样。由此,第一点事实是,后者很明显更符合中国企业的胃口——直接带来收入提升,比数字化后长期提升转化率要更加看得见摸得着。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从线索&销售管理等角度切入提升效率的思路不可行,只是其可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切入点。比如,Salesforce并购Slack可能有点启示——就是当下触达客户的最有效率的渠道已经不再是邮件、电话或者短信,而是Messaging App实际上,Salesforce2022年也和Meta的WhatsApp达成了合作。从这点来看,博主觉得企业微信似乎是比较有戏的。关于这个问题,也欢迎各位看官留言。
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