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前叨叨
距离今年的母亲节只剩两周了,照例,我给大家上了我最爱的PM珍珠首饰
可以无限跨越年龄的珠宝,非珍珠莫属
没看到的姐妹一定要去翻翻哦!
这家珍珠性价比非常高,去年开团就收到了超多好评绝对是又上档次又消费得起的选择,还有精美赠品。
各位小棉袄,趁团价给妈妈、姐妹和自己准备一份贴心好礼吧!
如果有五一出游计划,更要抓紧下单,好美美地出去玩~
01
我回国时全程花了30多小时,到坐上最后一段高铁,整个人已经累得七荤八素了。
好在高铁的座位要比飞机舒服不少。
我放好行李,想着一定要趁这两个半小时好好睡一觉。
但最终我没睡成这觉。
因为我后排坐了一对母子,全程都在说话
看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我遇到那种素质很差很吵的人了?
不不不!完全不是!
我并不是被吵到了,而是因为这对母子的对话内容,让我不禁想起从前的自己
哇,原来我以前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好多东西都更清晰了。
这一想,就刹不住闸了。
整整两个半小时,我一分钟都没睡着,反而是横七竖八地反思了自己的育儿方式。
嘿,你们说咱当妈怎么会不累呢?
因为咱真的无论嘴上怎么说要摆烂,实际上都在拼尽全力呀。
无法放松,就像我在高铁上遇见的妈妈。
02
其实这位妈妈,是难得见到的温柔妈妈。
我上车的时候,他们就是已经坐定的状态,至少是从上一站就在车上了。
她的儿子大概小学一二年级。
我为什么会知道呢?
因为妈妈一直都在耐心地辅导孩子作业:
宝贝你看啊,这个韵母不是这样拼的,咱们擦掉再写一遍好不好?
这个数的位置不对哦,咱们要把竖式列整齐,先对齐了才能再加减。
咦,这里少了标点呀宝贝,句子的末尾要打个句号,对,就是一个圈圈。
你们看,能够这么好言好语辅导作业的妈妈,难道不罕见吗?
甚至当孩子表示:
妈妈,我写了很久已经很累了啦!
妈妈也会毫无愠色地回应:
那咱们休息几分钟,充充电再接着写。
温柔而坚定,不正是咱们都向往的吗?
我一开始都以为自己遇到育儿楷模了,直到我渐渐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
哪里不对劲呢?
就是妈妈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分钟
在不让孩子写作业的间隙,这位妈妈依然一直在跟孩子说话:
宝宝你看外面,咱们正在路过的是xxx桥,当初修这个桥的时候很不容易,你以后当个建筑师设计更好的桥好不好?
哇,宝宝看现在时速变成305了,你知道高铁为什么这么快吗?你知道飞机可以开多快吗?
现在有人要取行李下车了。“取行李”用英文怎么说?妈妈教过你还记得吗?
......
这位妈妈真的,太努力了!
完全完全,没有停下过一分钟!
知道的是母子坐高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就好像每一分钟,这个课都是要计费的。
如果闲下来,就会浪费家长的金钱和孩子的生命。
不得不承认,我当妈妈也曾有这个倾向。
糖糖小时候,我全职带过她三年。
我看了很多育儿书,很多专家都提到:
从小给孩子各种感官的刺激、丰富的语言环境、随时随地的知识灌溉,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能更好开发孩子的潜能。
于是我也这样,有事没事就跟孩子说话。
走到哪里,都把身边的一切指给孩子看。
不光要看,最好还要带着“知识点”看,真恨不得自己是本百科全书,一夜之间就能把自己的储备都“倒”给孩子。
高铁上的妈妈,一下子就勾起我自己的那段记忆了。
可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发现自己很不开心。
因为我自己很累,孩子也经常没有回应。
高铁上的孩子也跟糖糖那会儿很像,要么是不跟妈妈搭话,要么是顾左右而言他
他的妈妈,虽然声音一直很温柔,但我也听到她叹了好几次气,但是还会再继续。
是呀,我们在努力当一个认真负责的妈妈,有什么错吗?
可能真的有错。
错在我们把一切都塞得太满了,忘了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需要“留白”。
03
留白,原本是书法和绘画上的专有词汇,是咱们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趣味,近些年来却好像被国人遗忘了似的。
大家都抱怨生活越来越累,节奏越来越快。
大人和孩子都一样,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好像一刻也无法放松下来
这种无法放松,本质上是对生活没有掌控感的心理投射,也会转嫁到育儿方式上来。
因为我们经历过成年人世界的摸爬滚打,知道现在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我们生怕孩子如果没有“全副武装”“鸡血上阵”,就可能在学业、事业、家庭等一系列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很多家长都跟高铁上这位妈妈一样,很可能还比她焦急暴躁多了!
并不一定妈妈们就愿意牺牲所有休息,连坐车也要争分夺秒地“鸡娃”,而是当妈的责任感和惯性让咱们松不下来。
当我我听到她轻声叹气的时候,其实有那么一刻想悄悄流泪。
原来我们当妈妈,是那么累的呀
可“累”并不是问题的重点。
重点在于“不留白”的状态,很可能换不来我们想要的结果。
往小了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真正“吸收”知识,就一定不能不断填充,而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往大了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超越父母的见识和成就,就一定不能重复自己的经验,而是要给予他们空间去创造和突破
就像高铁上的妈妈,指给儿子看大桥,并鼓励他以后当个更好的建筑师。
可她却没给孩子留任何时间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设计一座桥会是什么样子,就迫不及待地转移到“下一个知识点”去了。
那这个“更好的建筑师”还有可能出现吗?
04
其实我有好几年也是这样的,所以这对母子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英国的这些年,我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西式环境下养娃,一直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两种观念打架”的挣扎。
就像我曾经跟大家分享过,看糖糖端端在学校圣诞演出、课堂汇报的一些感悟。
(文末第一二篇)
我们总是做不到完全欣赏孩子现有的状态,总是不自觉地希望再多填补一些不足、再多帮他们一把。
相信大家也有过这种感觉吧?
明明已经很累了,内心却还是松不下来。
看到高铁上的妈妈,我突然就有了一种“旁观者清”的顿悟。
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赢家绝不会再是“小镇做题家”或者“疯狂打工人”。
在AI就能代替大部分人类工作的未来,最终引领时代前行的一定是想象力创造力
所以很多家长也总说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这两种能力靠的恰恰不是“培养”,而是“不培养”,因为它们恰恰在孩提时代最为旺盛,却在成年人身上越来越稀缺。
我们不用自己的固有认知去干涉“培养”,孩子才有机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眼探索
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这在这些无拘无束的探索中悄然积累的。
所以后来,我对孩子的“紧”也渐渐放松了,只是还需要经常刻意放松自己。

我记录下这段感悟,既是跟大家分享,也是提醒自己:

“留白”是种难得的智慧。
有取舍,有进退,才能有突破。
与各位亲们共勉。
1
END
1
正在团
PM珍珠首饰,母亲节贴心好礼,从18戴到80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