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374 篇文章
题图:人生开始掉链子。文中AIGC插图均由李源教练生成。
作者:东哥,IT领域资深云技术SA(方案架构师)。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Empower Leaders)。首发于2019年。
1
由恐惧开始
愉悦和满足感会支撑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持续的投入,然而有一种力量比愉悦的动力更大,或者说更强劲,那就是恐惧
两年前,我因为担心外企在国内的发展,加上自己的工作角色似乎离技术越来越远,心里越来越不踏实,担心被裁员,担心裁员就等于失业的恐惧在我的心头开始蔓延,我决定在外面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我期望的新的理想工作是这样的:头部企业,上升行业,薪资待遇不能降,还能发挥我“能说”的优势。
没想到,刚开始看机会,一个各方面都满足的 Dream Job 就砸到了我头上:国内互联网巨头,云计算产品线,海外业务IT培训讲师,工资+绩效奖金+股权激励。拿到 offer 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跳槽操作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转型成功案例:我浸淫头马十多年,练就了我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的能力,做讲师小菜一碟;在外企十多年,练就了我一口自认为还算流利的英语口语,用英语讲课,so easy;在前公司伺候了多年的印度上司和平级,海外业务舍我其谁!
不过,有句俗话说的好:当你给自己挖坑的时候,通常你都是挺开心的。
新工作的头三个月,我和新工作进入了蜜月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要学习的新工作内容的好奇,每天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去开展工作,一睁眼就恨不得时空转移到公司。这种亢奋,一直持续了近半年,终于,磨合期开始了……
入职之前,自己对于互联网公司和外企之间的文化及做事方式的差异已经早有耳闻。再加之那些“先走一步“的同事先驱,时常声情并茂地分享他们在互联网公司的种种经历,我很早就对互联网的文化和工作模式产生了非常多的敬畏之心。
所以,入职前我买来了诸如《How Google Works》《从0到1》等等介绍互联网公司做事方式,创业文化,自组织型组织特点的书,一本本的读过去,自觉为转型做足了准备。
然而,好景不长,小半年的蜜月期过后,冲突接踵而至。与其说半年之后冲突才出现,倒不如说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意识到自己在外企积累的那点老本,在新的角色上再也“演”不下去了。
▲ AIGC插图 手忙脚乱 
为什么用到“演“这个词?还是要说说新公司完全不同的做事风格:
1、每个人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描述,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在哪个大部门,但是具体应该干点啥,怎么干,完全靠你自己琢磨和实施。
2、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合作没有上层为你背书,需要自己去联络资源,澄清价值,换句话说,工作开展全靠“刷脸”。
3、自己KPI里定义的事情,做不到,没有人会支援你,因为大家都太忙了。
4、自己经手的事情,一定不要出错,因为出错就是锅,在这里没有人会替你背锅的。
这些“潜规则”让一个在外企环境里熏陶了很多年,适应了流程清晰,分工清楚,界限分明,不紧不慢节奏的我,越来越感觉到无力,每天被淹没在接踵而至的各种指令和临时任务里,完全的乱了阵脚。
“去,把这个合作伙伴的合同搞定!”, “什么?看合同需要几天?”
“怎么回事?这个流程怎么又被财务拒绝了?”
“你这个课是怎么讲的?为什么有客户反馈讲的不够深入?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不清楚么!”
......
大约到了进入新公司一年的时候,每天面对来自主管的各种质疑,已经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觉。这时候,我开始感受到另外一种恐惧……
2
体会另一种恐惧
恐惧是认知的天敌,任何认知和恐惧交锋都会失败。所以优化认知前,要先学会面对恐惧,消除恐惧。
我们总是开玩笑说:“每天上班的心情和上坟差不多”。然而,我的确有接近一年的时间都在“上坟”。那个坟头,在我自己的眼里,就是快要被埋葬的职业生涯。
在迈入“不惑”的人生阶段,我彻底的“迷惑”了。那段时间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 “心理绝境”:自己以为自己最擅长的“讲课”,变成了每次“讲”之前,先要给自己来一段长长的心理建设。自己以为自己最擅长的“人际沟通”,变成了一个电话,一个Ding都会让我心惊肉跳。自以为自己最擅长的“点子多,有创意”,变成了不务正业和没有业务 sense。
那一段时间里,我的人生充满了焦虑,看不到前路,回不到过去,感觉被“卡”在了那里。工作成了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场景,“前途无望”,“转型失败”,成了我给自己天天贴在脑门子上的标签。
▲ AIGC插图 地库里不愿下车的男人 
我走错路了么?如果错了,我还能回去么?如果没错,为什么每一步都走的那么艰难?
焦虑源于我们对未来消极预期带来的恐惧,恐惧的情绪又进一步强化我们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大脑像中了病毒一样,抑郁而不能自拔。此时,上半年的绩效还被打了3.25,进入了PIP(绩效改进计划)的考察期……
3
直面真实的自己
你所恐惧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幻觉,当你真正坠到谷底的时候,这个恐惧自然就消失了。
幸好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我有很多好朋友好基友,良师益友。在那段日子,我选择了向外寻求帮助:我跟已经在公司待了一段时间,很好的“活“下来的人取经;我报名了转型课程,虽然已经是我“转型“一年之后;我找自己的好朋友 Lily 教练,完成了 8 次的教练约谈……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不敢说一直是“特等生”,但怎么也算是“优等生”的我,在被人生第一次打上“差”的标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耻辱,但是耻辱的感觉在我和 Lily 的一次约谈之后,神奇般的消失了。因为 Lily 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
我当时愣在了那里,是啊,别人给你扣了个“你很挫”的帽子,你就一定要戴着它么?
一个这么简单的新的看待自己的角度,我居然用了一年的时间才真正领悟。领悟的那一刻,整个人突然变得放松起来,“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不要再去“演”别人期望的样子。”带着这个觉悟,我对自己说,既然掉进了自己挖的大坑,在坑里也躺了那么许久还没断气,是不是也该往上爬了?
我开始不再关注学员对我的课程评价,而是更加关注学员的行业背景和技术背景,用自己擅长的“说学逗唱”去提升课堂体验,慢慢的反而课堂的反馈分数越来越高;
我努力去关注周边团队的业绩目标,思考如何可以在提供价值的基础上达成合作意向,慢慢的感觉兄弟团队,法务,财务,也没有那么的“不合作”和“不可理喻”;
我努力写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探究情绪底层的固有认知,慢慢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每次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而且我惊喜的发现,我也敢去“怼”别人了,而且“怼“完也不会自责和内疚,就事论事么,谁怕谁!
▲ AIGC插图 你爱怎么说,是你的事情
4
从头开始,学会面对另一种“恐惧”
不确定性,让人心生恐惧,但也是不确定性,让生活有了冒险般的乐趣。
四十不惑,活到现在我忽然看明白了,人生很长很长,你可能在职业初期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那都没关系。你也可能在某个不适合的领域干了十年、二十年,才发现自己更适合的东西,那也没关系。你还可能在认为自己终于寻找到理想职业的时候水土不服,各种受挫,那也没关系。
重要的是,在你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你能够逐渐探索出自己的职业甜蜜点,直面转型必然有的困难以及进入新行业,新角色必然带给你的文化和认知的冲击。这里,我想跟正在考虑转型或者已经在转型中的同学们分享几点我的不算那么成功的转型心得:
第一,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切忌断崖式转型。要多去了解这个行业或者职能,跟业内的人士多聊一聊,到底人家内部是什么样的。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光鲜,背后并不是那样。
第二,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原则》那本书说转型一般需要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我到了两年才刚刚有点眉目。所以不要太早下结论说这工作不适合我/我转型失败了。把自己归零的时候一定是痛苦的。也许你年纪大了,不太能接受这种归零的痛苦。但既然你把自己归零了,那你就要有归零的心态。
第三,寻找专业的帮助。寻找职业定位,其实是一门社会科学,如果有人指点运用好的方法论,其实可以大大节省时间,避免走很多弯路。另外,在你特别迷茫、焦虑、沮丧的时候,教练的引导和陪伴,能够帮你充分地了解真实的自己,真正找到事业第二春。
奴隶社会作者李源教练说:
如果我们回顾东哥的两次转型以及他经历的至暗时刻,我想稍微总结几点供大家参考:

  • 在东亚文化的教育熏陶下,70 后 80 后非常容易在外界 PUA 的同时自我 PUA(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一旦意识到进入这种状态,需要及时自我调适。
  •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经历中年危机。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尤为重要。支持系统可以是兄弟、闺蜜,伴侣,可以信任的朋友或者导师,教练,心理咨询师,等等。
  • 行业风口固然重要,但是人的幸福感更容易受到微观环境影响,所以领导、同事、团队氛围,这些要素在求职和转型过程中也不可忽视。
  • 跨界即能创造独特机会,也有独特的挑战。(比如东哥的互联网大厂的成功求职,得利于当时团队出海业务对于员工英语水平的高要求。但是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成熟和宽容度,异构度上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 企业和团队文化不仅影响员工的幸福度,还会对员工家庭成员和社会有广泛的影响。
  • 家庭中任何一位在经历危机的时候,亲密关系中的两人能否相互扶持(人艰不拆)相互补位,是家庭系统韧性(resilience)的关键要素。如果亲密关系的另一半也变成 PUA 的一份子(不要吃惊,这很常见),只会雪上加霜。
祝各位转型中的中年人能够在东哥的故事力有所收获。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学会当领导的三条“捷径”——犯错、砸墙、当坏人
投行,麦肯锡,自由职业…7次转型后,我发现关于职业选择的真相…
泯然众人的小孩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