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究竟是颠覆性的设计,还是工程师的自嗨?」
以上是中国消费者抛给戴森最新产品的尖锐问题。戴森最近发布了一款可穿戴设备——Dyson Zone™ 空气净化耳机,将于4月6日在中国全球首发上市,「高保真耳机+面罩」的造型相当惹人注目,甚至是怪异,用「赛博朋克」来形容非常贴切。
这是戴森首次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依然没有遵循看起来有迹可循的策略,就像它过去的产品:无尘袋吸尘器改变了人们「灰尘必须被藏起来」的心智,搭载11万转的高速马达和智能温控的吹风机意在告诉消费者:「头发是被吹干的,而非被烘干的」。
Dyson Zone™也遵循这个逻辑,戴森资深设计工程师李家维告诉《案例》,它的出现仍然基于戴森品牌最重要的原则——解决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问题——至少在今天,当一个人走出家门时,他还无法轻松处理周遭的环境与噪声污染。
戴森有超过6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此次接受《案例》专访的是工程师李家维,他来自马来西亚,2019年加入戴森工程师团队,负责Dyson Zone™机械制造、产品设计、外部测试等环节的研发工作。
李家维说,戴森工程师很少以商业的视⻆看待问题,比如大家会更关心Dyson Zone™是否能提供高保真音质和先进的主动降噪,耳罩中搭载的双重净化滤网能否做到99%的净化效率,并且让全球不同人种戴起来都舒服——解决具体真实的问题更重要,哪怕过程中会不断犯错和迭代。

格外强调「失败」的价值是戴森重要的企业价值观,这种文化在追求利润和规模的商业公司中很稀有,正如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曾在多个场合反复讲述自己失败5126次之后才推出品牌首款吸尘器的故事,「戴森并不总是追求正确,那会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一个错误的想法最终也可以引向正确的设计。」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戴森会推出这样一款备受争议的耳机产品。
《案例》独家对话戴森工程师,我们尝试梳理出三个重要话题:
  1. 戴森推出一款耳机背后的产品思考;
  2. 戴森独特的产品方法论如何保证公司始终不断创新;
  3. 戴森的「工程师文化」如何贯穿品牌精神
访谈|李钟豪
监制|万珮
视觉|依洁
Q:案例SHOWCASE
A:戴森资深设计工程师 李家维(Kah Wei Lee)
关键词:500次失败、2个新问题、进军新品类
Q:从吸尘器到吹风机,戴森一直在家居场景打造爆款,这次为什么选择做耳机这种穿戴式设备?
大家对戴森做耳机这件事肯定是有点惊讶的,我们不是特地要做一个很拉风的产品,我们的出发点还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要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空气质量问题,在室内室外都存在;二是城市噪音问题,目前城市里很多东西产生的噪音已经超过世卫组织的标准,比如地铁。
至于做耳机,是考虑到我们的用户可能还要戴太阳镜,或者别的配饰,所以我们大开脑洞想了一个很大胆的方案,把马达放在耳机里面,同时用被动和主动降噪来解决噪音问题。
而且你要解决户外的问题,必须是移动设备,总不能把空气净化器背出去(笑)。
Q:这个大胆的想法是怎么确定的?
我们最初各部门一起做框架的时候,各种奇奇怪怪的方案都有过,比如把净化系统放在背后,再用一根管子接到面部。
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马达和口鼻不能离得太远,这样净化的效率就会下降,而且马达的转速也要更高,这样体积和噪音又会更大,目前的方案是唯一能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
Q:戴森的产品分为「FC地板清洁」、「HC个人护理」和「EC环境护理」三个品类,Dyson Zone™属于哪个品类?
这是我们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第一步,它属于戴森全新的Wearable可穿戴设备品类。
Q:作为第一步,你们在研发上遇到了哪些难点?
实现便捷性是最难的。
因为用户要在通勤这样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而我们需要把自己引以为傲的净化系统,浓缩到耳机这么娇小玲珑的空间里,这是最有挑战的问题。
另一方面,整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涉及到佩戴感受、净化效率、音频质量这些方面,全部都要考虑到,这也很难。
Q: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拿耳机来说,因为我们要在耳罩里放下整个净化系统,所以在重量和体积上肯定会有一些取舍,比如你可以看到我们的耳罩是比较大的,但又不能在穿戴体验上妥协,所以用到了更高密度的泡沫材料来保障舒适性。
另一方面,头带的夹力越大,被动降噪和稳定性越强,但舒适度也越差,这完全是矛盾的,所以我们根据全球不同国家的人种定制了人头模型不断测试,找到了稳定性和舒适度的平衡点。
Q:便捷性问题如何解决?
马达、滤网、传感器需要组合起来考虑,都要缩小,而且还要兼顾户外场景风吹日晒雨淋的情况,我们的滤网也是全新开发的。
我们也会在实验室里还原各种极端环境,比如高铁、地铁、强风都可以模拟出来进行测试,以确保各个组件在极端情况下都不会出问题。
Q:滤网是耗材,新滤网的设计寿命是多长?
这取决于用户怎么使用,以及环境污染有多严重。
Q:驱动空气净化的马达也会产生震动和噪音,这和降噪功能是矛盾的。
所以我们在耳罩里面做了悬挂设计,不和壳体接触,还对风扇的每个叶片重新做了平衡调教,保证它每分钟在9000转以上也不会摇摆,也就不会产生多余的噪音,加上主动降噪功能,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Q:室外空气净化确实是一个不好解决的实际需求,戴森还有哪些消费者洞察?如何定义好的用户体验?
我们有专门的Insight Study(市场洞察)部门和科学家,做过很多市场调查,包括性别、场景、对声学的要求等等维度。
但每个国家的需求、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有不同,所以要综合考虑适配性,产品开发的前期和中期都会有用户测试,上市之后也会收集反馈。
Q:据说这款产品研发了六年以上,中间有五百多次迭代,中间有没有过「这样已经够好了」的时刻?
我们有比较重要的六代原型机,前三代都是Proof of Concept(POC,原理证明,旨在验证某种概念或理论具有实用潜力),然后才开始逐渐优化成我们预期的产品。
「为了上市而上市」的妥协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在净化、音频、降噪都达到标准的时候,才会上市,做不到就不会和消费者见面。
Q:最后能够上市的标准是什么?
净化方面,双重净化滤网捕获99%小至0.1微米的颗粒物。音质上,总谐波失真率低至0.08%,主被动降噪结合可消除40dB的噪音。
点击文末原文 
 👉🏻 查看案例社群用户明细 👈🏻 
关键词:数据化决策、发现真问题
Q:耳机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戴森在开发的时候有没有学习或参考哪些同类产品?比如苹果的AirPods Max?
我们确实测试了很多品牌的耳机,但是我不会告诉你是哪些(笑),因为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个市场的解法(solution)是什么。
但我可以明确说的是,我们没有用行业常见的「黄金听众」原则来定义什么是好的声音,也就是请专业的调音人士或者个别音乐人来帮我们做声音调试,以他们的喜好为标准。因为我们认为音乐的听感是很主观的,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
戴森的方法是「科学调制」,通过测算不同音乐类型的音频曲线,用数据曲线来定义音乐本质,然后用最还原的方式去表达音乐人的创作意图,当然我们也有三种均衡器设置,大家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风格。
Q:听起来你们非常自信,但外界看来戴森的强项并不在于声学。
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做耳机,但我们每个品类都是对声学体验有要求的,因为这关系到良好的用户体验。
我们的吹风机噪声就非常小,背后都有很多声学工程师和设计师参与,这其实是我们擅长的地方。
Q:除了耳机,吸尘器、吹风机也都是成熟市场,戴森怎么保证自己一直能拿出颠覆用户体验的好产品?
一切产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在相对成熟的市场里,我们要确保找到突破性的方案,去解决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问题。
在戴森推出Supersonic™吹风机之前,绝大多数人想不到吹风机除了吹干头发,还能保护头发健康,它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体验,而且还给行业带来了新的Energy,现在保护发质健康已经是消费者普遍认为吹风机需要具备的功能。
在Dyson Zone™这个产品上,城市噪音污染空气质量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被忽略,或者说大家认为短期内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Q:外界目前对Dyson Zone™的评价是外形很特别,甚至有些过于特别了,而且价格偏高,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首先它外形确实比较前卫,但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功能为主,去真正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Q:后续的优化和新产品开发方向呢?新产品对于品牌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只能说,后续会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新产品,但在戴森,这都是严格保密的,所以敬请期待吧。
但我们还是会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而且Dyson Zone™作为我们进军可穿戴设备的第一步,最想做到的就是让用户对自己每天所处的空间更有信心,从而享受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传达「My Dyson, My Zone」的理念。
Q: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肯定还是要考虑竞争环境来制定产品策略,戴森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般不会以市场数据来决定怎么开发解决问题的产品,这是两套逻辑。
戴森目前还是家族企业,而且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本身就是一位工程师,市场是否成熟不是我们做事的决定性因素。有没有看到真正的问题,进而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才决定了我们要做什么产品。
关键词:鼓励「做错」、小声的idea
Q:戴森如何保持住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们有什么独特的工作方式吗?
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Research and NPI),也就是发现问题点在哪里,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概念。
第二阶段就是产品开发(NPD,New Product Development),把概念落地为原型机,通过不断地测试和数据反馈,最终形成产品。
Q:这听起来很常规。戴森的产品研发周期都很长,怎么保证五年前立项的产品,五年后仍然是领先市场和有差异化的?
其实工程师里还有非常神秘的一群人——NPI部门,他们是在规划未来五到十年的研究和产品,提出一些我们内部都无法想象的设想。
而且家族企业的好处就在于,如果詹姆斯·戴森本人觉得产品不够成立,或者最终的呈现和预想不一样,即便投入了很多钱,也还会维持住戴森的本心,不会让产品盲目上市。
Q:上世纪很多消费者认为在吸尘器里看到灰尘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所以把灰尘藏起来的尘袋式吸尘器是主流,但戴森推出无尘袋吸尘器之后,似乎扭转了这种观念,你觉得这种能力是怎么形成的?
詹姆斯·戴森确实给我们工程师和科学家很多启发,像你说的这个吸尘器从原型机到成品,经历了5127次的迭代才成功。
Q:这个数字对你们很重要吗?你记得很精确。
不是说数字重要,而是不断优化完善设计、产品的坚持,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始终保持创新,才能确保我们在每个进入的领域都领先。
Q:具体来说,怎么理解戴森品牌的工程师气质和文化?
这个团队很大,有不同的技术背景,也有很多分工,但大家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解决问题」。
其实好的想法往往是脆弱的,这就需要非常开放的讨论环境来保护,但在戴森的团队里,「小声的idea」也是可以被听见和讨论的,从概念到方案都是这样。
Q:那谁来做决定呢?怎么判断一件事是对的?
一般都是测试数据说了算。
六年前我们给詹姆斯·戴森看第一代原型机的时候,其实还是非常原始的状态和概念,但他说OK,那我们就做。
他本人也会定期和我们开会做决策,大概两个星期到一个月一次,在每个关键和紧急节点他都会提出很具体的意见。
Q:他是学艺术出身,最终成为了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对你们有哪些影响?
他是我们的楷模(role model),不仅是对于工程师和科学家,对每一个部门的同事来说都是这样。
他会一直鼓励我们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甚至「鼓励」我们做错,因为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假设一个概念没法实现,我们更关心从中学到了什么,再来尝试就好。
另外一点就是「永不满足」,要永远挑战自己,挑战更好的方法,跳出框架来考虑问题。
Q:如果放在Dyson Zone™这个产品上来说,你会觉得你们重新定义了耳机吗?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从前没有想过耳机也可以有净化的功能。
Q:作为戴森的员工,你认为戴森这家公司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质?
我认为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DNA,但戴森的基因就在于「不断创新,勇于突破」,谁能想到把一个9750转的马达放在耳边1厘米的位置,还要实现降噪?
但我们会一直做这种勇敢的尝试。
《案例》点评 
1、戴森不是一家以竞争视角主导决策的公司,比起市场上的变化,它更在意能否在自己的核心技术领域——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没有被很好解决的问题,找到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2、戴森的公司文化是包容那些看起来另类的想法,即使看起来没有那么正确——只要它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所以戴森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
3、戴森的品牌力背后是这家公司和创始人价值观的体现:创新第一,商业第二。戴森的模仿者们或许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创造出更大的规模和利润,但却很难成为戴森,毕竟,一家公司成为谁,从来都是它的价值观决定的。
4、戴森始终没有上市,所以创始人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所有,从公司运行机制上保证了创新力。
 案例SHOWCASE 
是一家以研究品牌为核心的内容机构,我们可以为品牌提供【内容合作】|【咨询定位】|【品牌原创纪录片】等服务,目前拥有100万订阅用户和5000+品牌社群用户,欢迎加入
 往期文章 
 合作企业 
点击关注《案例》,和100万品牌人共同思考
▼ ▼ ▼
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有收获
希望你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