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1日,基普·索恩(Kip Thorne生于美国犹他州的洛根。他对探测到引力波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索恩的父亲是土壤化学家,母亲是经济学博士。8岁那年,母亲将他送进了当地高中的打字学校(typing school),理由是”对你以后有用的“。此后计算机时代到来,确如母亲所言。15岁那年暑假,父母为他注册了犹他大学的地理课和分析几何课,突破了他对世界的想象。就这样,索恩在高中阶段上了很多大学的课程。
索恩本科在加州理工学习物理,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在约翰·惠勒(John Wheele)的指导下完成的,主题是《圆柱系统的几何动力学》(Geometrodynamics of Cylindrical Systems)。
索恩从1966年开始在加州理工工作,主要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1973年,他和导师惠勒,还有米斯纳(Charles Misner)合著教材《引力》(Gravitation),为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生提供详细论述。这是一本1300多页的书,这个领域的人几乎都啃过这本书。大家提起这本书时不用书名,而是直接用三位作者姓氏的缩写,称之为“MTW”。

1970年代的索恩在黑板上讲解引力场

在《引力》一书的第1014页,他们写道,用激光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太低,“做这个实验没什么意义”。然而到了1984年,索恩和罗纳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 、莱纳·魏斯(Rainer Weiss)共同创建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项目,就是要用激光来探测引力波。
用激光探测引力波?“
做这个实验没什么意义
”。

这个项目一路遭遇了无数技术挑战、经费困难,领导团队内部还发生了冲突。
到了2016年,索恩和项目同事宣称,他们终于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引力波是由一对距离地球约10亿光年的黑洞发射的。
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此前,有一些实验已经给出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例如,“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的轨道衰减,符合广义相对论预测的因引力波发射而导致的能量减损。拉塞尔·赫尔斯约瑟夫·泰勒因这项研究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索恩、魏斯,还有长期负责LIGO项目的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三人共享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德雷弗于2017年3月去世,未能获奖。)
索恩的理论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虫洞和时间旅行。他后来参与了科幻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制作。作为电影的科学顾问,他要确保电影中黑洞的样子符合物理学定律。
此外,索恩还和弗拉基米尔·布拉金斯基(Vladimir Braginsky),合作研究开发了用于新一代引力波探测器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QND)器件设计。他提出了几种方案,用来降低影响引力波探测器的噪声。索恩还和卡尔顿·卡维斯(Carlton Caves)一起,开发了用于谐振子正交幅度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的反作用干扰(back-action evasion)逼近技术,这种技术可有效应用于引力波探测和量子光学。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233/ful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9525-1100802.html
拓展阅读: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