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29日,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他发现的脉冲双星首次验证了对引力波的预言。
从年少起,泰勒就是无线电爱好者。在新泽西的农庄里,他和后来也成为物理学家的哥哥一起拆烟囱、埋电线。他们对天线、放大器等都很精通。
在学校,泰勒最喜欢数学。当时的化学课和物理课,内容比较陈旧,还好这并没有扑灭泰勒对科学的兴趣,只不过让他对运动更感兴趣,把更多时间花在运动上。后来,泰勒发现了科学真正的乐趣。到了高年级,一个物理项目让他把自己的无线电知识结合到科学探究中,他建造了一台射电望远镜,主要的参考书是一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手册》(The Radio Amateur’s   Handbook)。这个乐趣无穷的项目虽然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因为所有的东西前人都做过),但它带给泰勒一个绝好的教育——尝试解决各种问题。他开始在物理学中寻找一个领域做博士研究。
泰勒依然重视数学,只是相比较而言,数学对于他的物理事业更像一种运算工具。我无疑是被实验室的魅力拉进物理世界的,”泰勒曾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践派。” 
泰勒进入哈佛大学的天文物理系学习。他的导师艾伦·麦克斯韦(Alan   Maxwell)对这个领域有很好的理解,他给了泰勒很大的自由度,并在泰勒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导师还让泰勒理解到,能清晰、巧妙地撰写科学论文非常重要。1965年,罗纳德·布雷斯韦尔(Ronald Bracewell)的书《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The Fourier Transform and its Applications )及时出现,教会了泰勒如何分析数据。因此,泰勒不仅有了数据,还掌握了信号处理技术。后来,他在研究脉冲星时也用到了这些信号处理技术。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MA)

1974年,泰勒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任职。他和学生罗素·赫尔斯(Russell A. Hulse)在波多黎各岛,用30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天鹰座天域探测到脉冲信号。他们发现了一颗脉冲星(间歇性发出强烈无线电波的旋转的中子星)。脉冲星1967年就被首次发现,但这一颗很奇怪,它的脉冲周期有系统性的变化——有时候快于理论值有时候则慢于理论值。这种变化是平滑而重复的。原来,这是由于它附近有一个同伴,它们一起运动时会产生多普勒效应。
两个如此致密的物体靠这么近一起旋转,其中一颗还会规律性地发射信号供人们测量,这是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佳“实验平台”。泰勒和赫尔斯发现,正如爱因斯坦预测的那样,这两个星互相绕行得越来越快(八小时周期每两年变慢7500万分之一)。轨道缩小时,丢失的能量被引力波带走。因此,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了引力波,第一个证据(虽然是间接的)就是这个脉冲星系统。23年后(2016年2月11日),LIGO实验的科学家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当然很了不起,但大家都不惊奇,因为有泰勒他们的结果在前。
我注意到近些年,科学工作者比我那时候担忧未来:如何进入最好的大学,如何能和最有名的大佬一起工作,如何能找到好的博士后位置,如何能保证在一个理想大学获得教职。我个人的心理倾向是,无论什么职业选择,都要追求一条沿途能带来乐趣的路,而不需要看得太远……我喜欢从一个新视角重新审视一个问题。最后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大都是自学的,但通过与他人合作能够得到强化。
很多人问我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是谁。一般的回答是物理或数学老师。然而,我总会说是我的英文老师。因为即使在科研领域,写得一手好文章依然是优点。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186/full/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93/taylor/biographica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