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黄花醉人。5月,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菲茵岛,一年一度的中丹教育论坛,因疫情原因在线上举办三届之后,终于得以在线下相聚。
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
2023年5月9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CE30)&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LFL)主办的第四届中丹教育论坛在北菲茵民众学院举行。
教育要面对人、面对未来。因此,关于人、关于变化,一直是中丹教育论坛的主线。前三届主题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思想和展望》(第一届)、《幸福感:学习的内驱力》(第二届)、《未来教育:幸福感和不完美的权利》(第三届),第四届论坛主题为《ChatGPT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份礼物?》。
基于ChatGPT问世所带来冲击和影响为背景,中丹两国教育人持续探讨,教育如何通向人类的福祉。
论坛共有中丹双方六组嘉宾,三个关键词:“福祉(Well-being)”、“人工智能(AI)”、“教育(Education)”。
论坛中方主席、原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先生(左)和丹麦方主席、北菲茵民众学院前校长摩根先生(右)热烈交谈
ChatGPT究竟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份礼物?论坛中方主席、原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先生在开幕致辞和对话中表示,纵观历史,科技发明从来都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强大工具力量。工具是否带来积极的影响,全在于掌握工具的人,其理性判断与智慧选择。ChatGPT提供了更方便的学习方式,迫使教师放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一份“礼物”。论坛的丹麦方主席、北菲茵民众学院前校长摩根(Mogens Godballe)先生也强调,AI在知识获取方面能够解放教师和学生,使教和学更聚焦于人的生命质量。人脑与AI的区别在于创造力和情感,人工智能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因此,在ChatGPT的背景下,丹麦教育更注重格隆维式的积极公民启蒙。
北菲茵民众学院校园一角,雕塑:和平鸽
AI如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什么是福祉(Well-being)?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火柴公益基金会理事姜跃平先生与丹麦奥胡斯大学汉斯·亨里克·努普(Hans Henrik Knoop)教授的对话中,努普教授认为,well-being的本质就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模型,人在安全、生理、心理、价值实现各个层次都得到满足。例如,玩耍(playing)就是孩子的强需求。如因大量的灌输、作业、考试导致孩子的玩耍需求不被满足,他们必然厌学,必然没有well-being,因此,游戏化学习(Playing as learning)正在成为丹麦教育体系的共识。作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努普教授强调,丹麦的格隆维等教育家倡导的集体认同以及对个人精神的激发,是促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火柴公益基金会理事姜跃平先生(左)与丹麦奥胡斯大学汉斯·亨里克·努普(Hans Henrik Knoop)教授(右)进行对话
姜跃平先生也认为,福祉(well-being)的核心是人能自主选择,且需求被满足。在新AI时代,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快乐(自主)学习仍然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守此“正”,AI技术就可出“奇”;否则,AI技术就可能是新的“奴役”工具。在中国,100年前陶行知、晏阳初等民国教育家秉持和实践的就是“全人”及生活教育的理念;而今天,也有像田字格肖诗坚、浙江缙云等乡村教育创新者在实践“有根的教育”;“贴近自然,鼓励玩耍”的理念,也有像北京日日新学堂、四川达祖小学等创新学校的案例,但只是少数,还需大力推动。
田字格公益创始人、田字格实验学校校长肖诗坚女士和丹麦艾斯比约格斯国际青年中学校长马兹、波尔森先生对话
校长组的对话,在田字格公益创始人、田字格实验学校校长肖诗坚和丹麦艾斯比约格斯国际青年中学校长马兹·波尔森(Mads Poulsen)之间进行。双方校长都提到了选择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AI对人类的挑战,就是主观能动性和审辨式思维,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及自己价值的判断。另外,未成年人抑郁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抑郁的原因,在丹麦可能是因为选择太多,就会有迷茫和压力;但在中国,却是因竞争激烈,挤压了选择的空间。因此,两位校长都赞同,要在学校教育中创造更多的自由讨论机会,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南京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女士,及丹麦林德万中小学教师、教育学和IT理学硕士莉斯·扎乔(Lis Zacho)女士在对话
教师组对话嘉宾,分别为南京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女士,及丹麦林德万中小学教师、教育学和IT理学硕士莉斯·扎乔(Lis Zacho)女士。双方都认为,AI的影响有好有坏,而结果则取决于人,人要“正向”地使用AI,需要有作为人的基础。因此,如何在教学和课堂中,帮助学生搭建作为人的基础,是教师的责任及挑战。
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及校长王晓峰(大车)先生,向丹麦父亲、经理彼得·斯科夫先生在交流
在家长对话环节,中国父亲、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及校长王晓峰(大车)先生,向丹麦父亲、经理彼得·斯科夫(Peter Skov)先生提了一个“难题”:“如果你的儿子要找女朋友了,你希望他问你还是问ChatGPT?”引发了现场一片笑声。彼得略一沉吟,笑着作答:“首先,我很乐意看到儿子有效使用工具解决问题,无论这个工具是人工智能还是老爸;第二,作为父亲,无论儿子问谁,如果他第一时间没有来问我,我还是会感到很伤心!”两位父亲都显示出同样的睿智和幽默。
北京日日新学生7年级吴昕凝和姜惟钦,以及欧登塞亨丽埃特吕克斯学校的8年级学生克里斯汀·汤普森和陈锡安交流讨论
学生组的对话,是北京日日新学堂7年级学生吴昕凝姜惟钦,以及欧登塞亨丽埃特吕克斯学校的8年级学生克里斯汀·汤普森(Kirstine Thomsen)陈锡安(Gug Chen-Zion)。中丹学生不约而同提到,技术很重要但不能被束缚。对于“假如教师被AI所取代”这个问题,双方都认为,AI缺少人的温度,没有生命互动那不是教育。丹麦学生认为,AI的使用结果取决于人,若AI被用在战争中,会很可怕,因此,教育更要思考“我是谁”“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命题。
论坛结束后,双方学生兴奋地热情相拥
论坛结束后,双方学生兴奋地合影、交谈,互留联系方式。丹麦学生表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讨论,这非常令人兴奋,尤其是面对面与同龄人互动,双方的很多观点是相似的。在论坛前后与中国学生谈论双方的学校生活,非常有趣。中国学生的感受是:丹麦学生表达流畅大方,很有思想,对话能够得到更多的观点,令人受益匪浅。双方都为彼此的友善和相处融洽点赞。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丹麦教育探访团走进丹麦校园,体验丹麦校园生活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丹麦教育探访团走进丹麦校园,融入课堂学习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丹麦教育探访团走进丹麦校园,交流讨论
往届回顾: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