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小欢喜》剧照 图源网络
精神病房里患抑郁症的“护士先生”
文/国宝贝 
按:医护人员跟普通患者一样会得抑郁症,会有病耻感,也会兜兜转转走一段治疗的弯路。在精神疾病面前,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盲区,更何况是那些初次遭遇抑郁焦虑的普通病友?如果那些曾罹患抑郁的朋友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既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小于现供职于西南某著名精神专科医院,是一名男护士。作为来访者联系到我寻求陪伴时,让我觉得似乎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意料之中。说到护士,大家首先会想到“南丁格尔女士”,但精神科医院却有不少男护士,就称呼他们为“护士先生”吧。他清了清嗓子说起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22年后抑郁找上门
患病起因要从三年前和我关系甚好的伯伯去世说起,伯伯是在煤矿事故中去世,悲痛加上索赔等问题缠身,他情绪波动非常大。爸爸生性懦弱不善交涉,被逼无奈由我来出面处理。平时内敛寡言的我这时说起话来出口成章,滔滔不绝,鏖战了一天后从矿场赶回来又马不停蹄地熬了一夜,突然那种似曾相识但久违的“濒死感”降临。我回想起来第一次出现濒死感应该是七八岁的时候,玩电池不小心把里面的硫酸拨了出来,硫酸烧灼到我的皮肤后,灼痛感瞬间引起了很严重的心慌,就是这种“濒死感”。想不到时搁22年与我如影随形的又一次爆发。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剧照  图源网络
为了找到病因,我专门学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历史上,有很多抑郁症成为医生的例子,一些精神科医生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职业,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挣扎,他们在没有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精神分析疗法先拯救自己。例如,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本人就有严重抑郁,如果套用现代的诊断标准,诊断就是抑郁症。20世纪初,没有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弗洛依德想用可卡因进行自疗,没有效果,最后他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自我分析。他最有成就的那段时间,就是他最抑郁的时期。他那句“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对标我们看到的人生,的确每一个不被善待的孩子,长大后都过得很辛苦。
小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说起原生家庭:爷爷是在爸爸8岁的时候去世的,外婆是在妈妈5岁的时候去世的,可能这些对妈妈和爸爸有影响,就是说他们从小就是没得到足够抱持性的环境,妈妈从小很要强,没有安全感造成的强迫性人格也许是通过隔代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了我,爸爸却比较胆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导致我产生强烈想保护他们的欲望,保护自己的冲动个性,我比较认可这种疾病本身也是保护自我的一种机制,心理学知识帮我们加深了对这个疾病的认知,但一旦病情发作的时候,心理学知识却不能帮我自救,只能眼睁睁看着被“黑狗”慢慢吞噬。
医不自医背后的“病耻感”
从矿难现场回来了后,我就出现了严重的症状,后背紧张不停打嗝,身为精神科工作人员的我不得不咨询我们科室的医生,他们都劝我说没问题,但我觉得我已经出了问题,只是因为有病耻感,医生都说没问题,我就没去做深入的检查。又熬了一年多,去年10月份彻底抑郁爆发了,我发现不能再拖了,看中医有三四个月无效后,我才找我们科室主任看病并吃药。
对抑郁症的病耻感是大家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病耻感更强,反而更会“讳疾莫深”。精神疾病会控制人的思维,行为,自知力,意志力,在病房生病几十年的病人都坚持说自己没病,可见病耻感有多么地难以去除!
再说说我踩过的“坑”,我一个研究中医多年的外科医生同学曾给我讲过一个例子,他的朋友出现过精神症状,最后是用中医的办法治好了,一开始吃西药先是把症状压下来,自行停药后,但是马上症状就重现了,他的结论就是还是中药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听信他讲的先例,就让他帮我用中药的方式调理,但这对我无效,终于有一天我有了轻生的极端想法,我马上被家人和朋友送到医院服药睡了一夜,症状缓解后,我才意识到不用西药真不行了。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有时对于患者的症状也是无法识别的,我在精神科干了5年了,很多病人如果他不主动说清病情,只看外表无法判断真实的患病程度。精神科医生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有更多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从医阅历,才能更精准的判断病人的症状。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和患者要有一定契合度,患者也会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的寻求适合自己的医生。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剧照  图源网络
我听着小于的描述,想起曾听过的一个故事:央视首部抑郁主题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孙新宇回忆起20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北京某著名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找到孙新宇,说他睡眠不好想开点药。孙新宇感到纳闷,神内的医生完全可以自己开药,怎么会专门来精神科门诊开药?这位主任解释说,想试试有没有更好的药物。孙新宇开好处方单,和他寒暄几句,道了别。半个月后,孙新宇到昆明参加学术会议,和外院同行交流才得知,他自杀了。“我当时就懵了”,孙新宇说,“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多问他几句,为什么睡不着就要跑到我这来看病,为什么家人不陪他来?这件事沉在我心里,到现在都很痛。这是我做医生的失败。”这个故事的背后道出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医生也会抑郁。这个事实如同房子里的大象,它就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却绕着走。
精神病房的里的“护士先生”所从事的高危职业
“我是在央视首部专题记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看到张进老师和您的故事,里面你谈到了安定医院的一些见闻和经历,所以想从这些痊愈者身上找些经验和力量。”小于补上一句自谦的话,我理解他的善意,其实我对精神科医生的护士还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当时如果没有安定医院12病区那位长相端正,脾气温和的男护士长小赵的安慰,我是住不进安定医院的,他当时一句善意的提醒:“我在里面会照顾您的,放心!”让我打消了疑虑住了进去,可一住进去才知道“侯门一入深似海”,小赵每天忙得团团转,说好的特殊照顾也没有了,真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我在拍摄《我们如何对抗医院》第四集在安定医院取景的时候,我特意跑到12病区找到小赵揶揄了他一番,病愈一晃2年,再见小赵,看到曾经面色红润的小赵一脸倦容,面色发暗,我欲言又止,反倒是他打破尴尬说:“您恢复的真好,气色不错”。
我在病房里结识的第一位病友,有严重幻听,幻觉和迫害妄想等精神病症状的患者,他告诉我,当他跨过精神科病房的两道铁门,再看到窗户也被铁条做过特殊处理,他反而安静了下来,说那个一直在向他讨命的坏人(迫害妄想中的假想敌人),好像被阻隔到了这个铁笼子之外。我们常人无法忍耐的压抑环境,恰恰是一些重症发作患者的救赎之地。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剧照  图源网络
一般精神病房刚住进去,为了安全考虑会住多人间,我认识的小黑进来也是四人间,后来他幸运地住进了双人间,原因有些令人不齿:他每次吃药都会把药压在舌头下面,等到护士离开他会把药吐出来。为了矫正,他被捆在了双人间的铁床上。后来他笑着告诉我,当晚进来一位身高1米85山东大汉,据说是某省社科院的一位正处级研究员,大喊着被某某领导人迫害,被四名保安架进来,当时他的躁狂状态难以控制,只能把他捆在了铁床之上,那位大哥的样子像极了红色故事片里的“革命志士”,喊到了半夜,两个男人视线碰在一起时,那感觉可真是“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不知怎么,听到他笑着说出这些时,我心中却有些莫名的伤感。
小于静静地听我描述,不动神色地说:“一开始我面对这些患者也有巨大的压力”,他顿了一下接着说:“作为护士,你们想到是我们面对重症患者发作时的压力,而我们的职业特点就是必须承受的一些比您想象的压力还会更大一些:一 、我们的工作黑白颠倒是家常便饭;二、 我们长期的考核考试要到45周岁,包括科室理论考试、医院操作考试、理论考试,还有每年年底市级的技能理论大赛,被抽到的人就像中了头等厄运一样,每天进行练习操作和理论题目。考试考的不好轻则批评,重则克扣奖金且影响职称 ,在“卷”的时代,医护人员哪能独善其身?”
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提到,有27.7%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其中,有超过1/10的医生存在较高的抑郁风险。这个数据也佐证了医护人员抑郁症多发的问题。
把患病的医护人员也当成“患者”,才有治愈的意义,正视疾病,关爱医护患者,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剧照  图源网络
当我问起小于最初出现明显症状以及症状持续时间这个话题时,“起码有一个月或者更长,特别心慌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很熟悉,从小有过不止一次。起初没在意那么多,上大学的时候有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的好朋友,他们陪我去爬山,打篮球,但是心慌的感觉一直都有,检查了心脏没问题,做其他的事情也没问题,我就没太在意。”接着他又继续补充道:“当时的识别能力也有限,包括当时这样的事对医生来说都少见,不像现在科普做得这么好,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情绪问题,当时第一反应是会有什么器质性病变,检查没有问题可能都释然了”。病情未被识别,不代表着风险不存在,后续影响因素就是伯伯矿难交涉事件带来的病情大爆发。
因为笔者也有短暂的精神疾病住院经历,我给小于抛出了一个话题:“看到病房里那种病情反复多次住院,患病几年,几十年的患病的患者,你害怕过或者觉得无奈吗?是不是也会想到自己的病会延续很久,生活质量会下降,甚至可能看到一些极端的人,比如说因为病的拖累,丧失了工作能力,患者因为情感障碍,表现出来就是事事冷漠,和家人的关系可能也更难处,您有没有这种担忧?“作为旁观者,其实我也好奇他身份的切换是否会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变?
“我们看到血淋淋的例子太多了,前段时间我们病房来一个双相一型患者,研究生学历,工作了几年,因病拖累,他也被单位辞退了,住院期间控制的不好,本来还没达到出院的标准就被父母接回去了,后来状况怎样就不得而知了。”他一声唏嘘。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外人看到的是浮云,一片片哪怕是自己都无法识别的情绪云,家人和你的关系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因为病的原因谁也不能完全理解你,而你苦于自己的病,处在病程中有些事情也说不清楚,外人眼中患者有些时候像在逃避责任“他又补充到。
“我一直是清楚自己在生病,但是控制不住的心慌和紧张,其实我们所谓的“有意识”是控制不了呼吸、睡眠、心率,而且这些都是无法控制的”。精神科医生倒是经常跟别人说你要控制情绪,其实精神科医生常用的也是药物和MECT,只是帮患者从发作病态中解救出来,能提供的帮助还是有限的。“他不急不缓地说完之后,还不忘“吐槽”了一下心理咨询。
“热衷精神分析的学习要追溯到2019年,杨凤池教授来我们医院讲了一个心理治疗的案例,让我很受启发,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社交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在手术室上班上了几年,表面和领导相处得很随意,其实我过得特别拘谨,特别小心翼翼,我期望通过心理学习改善自己的社交带来的心理负担。但是当我觉得躁狂发作时,心理老师却指导我通过运动缓解焦虑,于是我从家走到重庆南山植物园,一共20多公里,回来后睡眠依然不好。通过心理咨询师常规的那些知识,且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运动是收效甚微的。后来总结我们对心理咨询也要有客观的态度,要分阶段,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贻误病情。”
当我问他患病之后的最深刻感受是什么时,他说道:“体验之后才知道这完完完全全的就是一场灾难,对你生活造成了打击,但是灾难里面也有一些难得的体验,作为很多在精神科医院工作做了一辈子医护人员一直也没有体验过患者真正的痛苦,所以说感同身受,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剧照  图源网络
关于药物治疗的认知是两个通道,一个是依赖医生专业的精神,药理学的基础,通过很多病例,总结了很多患病服药起效的这些经验,医生是经验输出者,我们选择信任医生。另外一个通道就是选择相信患者吃药之后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作用,以前没有人告诉我们,以前这个群体是被污名化,大家不能抱团,现在大家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别人的治愈的路径,给自己提供参考。但是目前庞杂的抑郁症治愈社群,谁都是想说就说,说的再离谱也总不缺听众,普通的受众对信息应该加以甄别,毕竟这些患者的经验是真实,但缺点就是缺乏实证。从笔者个人体验的角度来说,很多“民科(民间科学家)”们分享的治疗手段其实很片面局限性很大。
“患病后家人对我患病的事实接受了,父母没有上过学,起初不了解这个病,只知道邻居的“疯表嫂”神叨叨的那种精神疾病,我说我跟她生了同样的病,他们除了给我很多支持之外也没有过分惊讶,帮忙照顾我的小孩和帮着煮饭做家务。在病房里我见过太多的人情冷暖,把孩子放在病房里不管不顾的父母不在少数。从个人角度来说,生病到现在还是一直在坚持,能坚持的时候也上夜班,后面重度抑郁的时候,也坚持每天去单位,单位的人都说我每天眼神飘忽不定,情绪很低落的样子,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我生病的时候没味觉嗅觉,呼吸困难,心慌,濒死感,各种症状叠加在身上,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挺过来的,但走到哪步是个未知数,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伯伯的意外身故,这句话的含义我彻底体会到了。”
再度聊到激发躁狂发作的诱因时,我问道:“有人说您的性格逆来顺受吗?为什么伯伯的事会让您挺身而出?交涉本身就是气大伤身,结果激出一身病,有得必有失,您除了失,除了得病也没有得到什么呀?
“我在一个没有温度的环境中长大 ,性格敏感,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 ,但好朋友还是不少,但不太会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从不惹事,也胆小怕事 。当时出事我们家族去了许多人但没人说话 ,我只好去交涉,不知道那是轻躁狂发作 ,滔滔不绝的表现惊到的家人也惊到了自己。”他接着说“后悔谈不上,这就是命吧!冥冥中自有天意,上天的安排让我彻底折服!人在这些遭遇面前 好像除了接受也别无它法吧”?
“你小时候那么害怕疯表嫂,现在却成了陪护她的人,这似乎是命运的安排?”我试探着问道。“我们老家的疯表嫂命运可能更苦,我们老表不好讨媳妇就找了个疯表嫂,明知她患有精神病,还让她生了三个娃娃,一辈子没有治疗过,难以想象几十年怎么过来的!老表还经常打骂她!生孩子都没在医院生,让人难以想象!”笔者听着小于的话,思绪却早已经飞到“徐州铁链女”的故事,我想说:不求感同身受,只求给这类患者最基本的做人尊严。还是希望更多的媒体工作者多些正面公正的报道,电视剧好多黑锅都让精神病人背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爱需要从病房走到最基层最贫苦的第一线才能根治,谈去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如果医院医护人员都有如此沉重的病耻感,我们又如何苛责那些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凡人?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剧照  图源网络
文末我送给这位远方没有谋面的“护士先生”一句里尔克说过的话:“你要像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是看护自己的医生”。
面对抑郁我们只有:忍耐,自信,呵护。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国宝贝,“渡过”北京同城群群主,曾供职知名媒体从事一线采编十四年,工作中因“PTSD”病重住院,病愈后投身心理及精神科普工作至今。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二湘好物空间最新活动
518日早6点30-5月20号晚24点整
我们的老朋友尚都比拉又见面了。尚都比拉的衣服注重简约以及细节的精致处理,剪裁,版型和面料都非常棒!提花连衣裙,吊带裙,可单穿可叠穿,还有清新夏日T恤,简洁时尚,复古雪纺七分袖,优雅知性。这些都是夏日不可或缺的单品,穿上都可以C位出道!这次依然是超多好看的款式+给力的价格!
更多款式关注“二湘好物空间”,第一时间抢好物
更多往期精粹
二湘:漫长的季节里,那些无用之用支撑我们活下去
卢一萍:塔合曼草原的哪一朵鲜花把他的心迷住了?
寂静之声,斯卡波罗集市为心灵开启面向世界的天窗
《漫长的季节》命运是个筐,装得下所有的爱与悲伤
空间几个平台最近做了一些调整,七维十一维不变,六维专门刊发二湘和河岸的文章,欢迎关注。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