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8
9
·
线··
据新华社电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
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
“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他没见过祖父,但一直心心念念希望来祭祖。今天看到祖父的墓,内心非常感动。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马英九湖南湘潭祭祖文(节选)
亲爱的立安公公:
您好!我是英九,您老人家的孙儿,爸爸鹤凌公的长子。今天我跟大姐以南、二姐乃西、三姐冰如、与小妹莉君在清明节的前四天,一起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老家,向您祭拜致敬。
您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过世的时候,爸爸才七岁,姑姑五岁、叔叔两岁。他们在奶奶含辛茹苦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爸爸一向爱乡爱国,民国三十三年对日抗战最艰苦的时刻,爸爸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编入青年军第204师。
过去这七十多年,我除了在美国求学就业七年外,都住在台湾,姐妹则散居在台湾、大陆或美国。我们都学有专长,现在都已经退休了。我们的子孙都能自爱自强。
我在八年任内秉持您读书为善的家训,并努力做到清廉、勤政、爱民。更积极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提出“和陆、亲美、友日”的大战略,让这个八年成为台湾与大陆隔海分治七十年来,最和平繁荣的阶段。
从小爸爸就告诉我们,公公您幼年失学,书读不多,但深明大义,中年创业有成,每年就以您经营事业营收的半数,来助学与济贫,而且亲自写下“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对联,挂在家乡善馆的大门上,以教子孙,并劝人读书为善。
我在台湾出版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的时候,特别把您的遗训印在专书的扉页上。爸爸看了,很感欣慰的说:他深深为“祖泽与孝思”(就是您的祖泽与我的孝思)所感动,特别再写下“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勿忝所生”的对联,悬在我家的客厅,以教子孙。我并印制中英文马氏家训书签,与亲友、学生分享,这次也带来大陆送给大家。
亲爱的公公,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来大陆祭祖与探亲,内心非常感动,您的遗训,使我们子女都懂得自爱自强,为善助人,尽忠职守。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请您在天之灵,保佑马家子孙永远实践您的家训,为人类贡献心力。
最后为“孙儿英九、孙女以南、乃西、冰如、莉君谨拜”。
马英九先生拜祖先的心情,令人想起1950年发生在台湾眷村的一幅令人悲壮伤感的画面。
许倬云先生在他新书《往里走,安顿自己》中讲述了这段回忆:
离台湾大学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军队眷属的安置地,台湾的说法叫“眷村”。1949年他们从大陆来到台湾,居住在极其简陋的房子,这些老兵无不想念着居住在大陆那边,自己的亲人们。
有一次,一个剧团来到眷村,为眷村居民表演的剧目是《四郎探母》。
这是杨家将的故事,杨四郎本来是宋朝的武将,武艺高强,但在金沙滩一战被敌对的辽国俘虏。
杨四郎在辽国改了名字,生活了十四年,还娶了辽国的公主,当上了驸马。可就在这时,他接到消息说,他的母亲佘太君押送粮草,在边塞碰上了辽军。
两军对垒,一面是自己的祖国和母亲,一面是自己新成立的家庭,杨四郎一时只有情感上的冲动,没了理性上的主意。他先是突破关口,私自跑到宋朝的军营里来,为的是和多年不见的母亲见上一面。
随后,他又舍不下辽国的妻子和孩子,转身跑回了辽国。这一来一去,杨四郎先是把辽国的家人置于危险之中,尔后又抛下了自己的老母亲。
戏剧冲突如同刀山,把他推上了矛盾的顶峰,让他不得不一再背弃无法背弃的人。
就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杨四郎见到了母亲,他跪在地上,膝盖着地爬到母亲身边,把头放在母亲的膝上,叫了一声:“娘啊——”
那一声“娘啊——” 穿透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痛苦、悲凉、无奈,在空气里回旋,全场一千多名观众,男女老少,号啕大哭。
为何能如此共振?
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共同的柔软之处,是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尽管他们的处境不同于故事里的杨四郎,但杨四郎的挣扎,击中了所有老兵和眷村里的眷属们的心。

无论马英九宣读祭祖文时的几度哽咽,还是台湾眷村里千人的号啕大哭,他们真实的心境,正写在一次春晚上,飞翔唱的那首《故乡的云》之曲词里。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
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清明时节分享此文,谨此表达海外游子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对已故亲人和祖先的祭拜!
无论天涯海角,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