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本文看点
李小萌,著名媒体人、制片人。主持中央电视台主持《半边天》5年,《东方时空》,后又主持《24小时》、《新闻1+1》。2010年获得“金话筒”奖。近年来关注儿童教育领域,相继推出了《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等节目,2021年,出版养育指南书籍《你好,小孩》。
和景芳一样,在成为母亲之后,经历了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包括在和孩子斗智斗勇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小萌也有很多心理感受和经验想要和大家分享。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同的,关于如何理解和接纳孩子、如何成为不焦虑父母这件事情,今天两位嘉宾从相互的分享中,总结出共性的精华,分享给到大家,希望能够给到家长们一些启发。
完整直播回放,可以在「童行书院视频号-主页-直播回放」栏里查看。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5845字,阅读时间15分钟
🌿🎨🌏
一、理解孩子: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挫败的孩子
坚信孩子内心具备追求卓越的本能
小萌:
线上有位网友提出: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一样。我觉得他提的问题是有质量的。包括我自己也写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我们给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观察或个人的经验教训。但它不是标准答案,养育孩子也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每个家庭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景芳是怎么看待这种既尊重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个性,又能够从当中给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教育核心理念,便于爸爸妈妈去实践。
景芳: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挫败的孩子,孩子身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都来源于他的内心没有找到自我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呈现出身上各种问题。当你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以后,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你就会换了一种解决方法。
原本你觉得这个孩子又贪玩又贪吃,又不爱学习,觉得他全身都是毛病。现在就理解到,他没有灵活的自信,他的内心不够强大。他用层层的坏毛病,其实遮掩着的是内心并不够强大这一点。所以,你的行为反应便能从反复的责骂他,变成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到底该怎样帮助他建立一个强大的自信的内心,做法就不一样了。
其实在家庭养育当中有两条线,一条线是我们关心孩子的规律性的成长,一条线是作为辅助,一定要关注到自己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当我更加谦卑的去分析我自己,把我自己调试到一个相对平和成熟的心态的时候,我都不用去太多管我的孩子,他的节奏步调自然会跟着往前走。
共情孩子:看见孩子的底层需求
小萌:
这还有一个网友问到:老师们,孩子哭的时候,我总是没有耐心,想发火,怎么解决?
我先提一个我的角度。当你的孩子哭,你感到没有耐心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的内心,在你哭的时候,没有一个能抱住你的人。过去的经历就是哭会给你造成负罪感,焦虑感或者不安全感,所以你觉得孩子最好不要哭。他一哭,会让你感到不安全,或者自己被责怪了,或者是自己没有做好。
如果你把孩子的哭看成是:“孩子哭了,好可爱啊,他怎么了?我帮他看看。”把你的情绪忘掉,去看见孩子,也许你就能够回应到孩子想要的。
景芳:
孩子哭了,其实父母心里很难受,一种是像小萌老师讲的,他有可能会感觉到我要被苛责了,我要被责骂了,孩子一直哭,显得我是一个多么失败的妈妈,就想赶紧把这个事情止住。
另外一种可能,他心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KPI,在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在管理孩子。到了一个节点了,孩子竟然没有交上来报告,还竟然敢哭,就非常的焦躁。其实是自己有点太执着于结果了。带孩子的时候,把结果看得比此时孩子的感受还要重要,这也是一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确实很多父母没有办法温柔对待孩子,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自己没有那么好的被呵护,被拥抱,被温柔的对待,所以没有这方面的记忆。但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恰恰可以去回想一下,自己曾经有过那种最孤独无助、最委屈、或者是不被被理解的时刻,回想一下那个时刻你想要什么,就会知道此时此刻你孩子的心理状态。
人的举动会分成几层:行为层,情绪层和底下的需求层。行为层,可能这个孩子一边哭一边愤怒地摔东西。你会觉得这孩子太坏了,情绪怎么这么糟糕?但是当你看到他的需求层,他的需求层是:刚才我明明没做错,但妈妈说我做错了,妈妈错怪我了。其实孩子心里觉得委屈。或者孩子觉得我真的想要做这件事情,我刚才想跟你说,你怎么都没听见过。
不管是因为什么,孩子心里面被理解、被关爱、被信任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看到了这一层的时候,别管他行为层和情绪层,直接去处理他的需求层。跟他的需求层对话:
“你是不是现在觉得特别委屈,有点想哭?”
孩子“呜呜呜”的点头,
“你是不是觉得刚才妈妈说你说的不对了?”
孩子就更加委屈的点头。
“你其实是想怎么样?你现在是不是希望妈妈怎么样?”
当你把他的内心的需求你理解了,再给他抱抱,亲亲,说:“妈妈相信你,妈妈不是要怎么样的”。再安抚安抚他。你会发现他暴躁的情绪、摔东西、大哭不止,一会儿真的神奇的消失了。因为他的需求被满足了,他被爱被理解的底层核心被弥补了。那么,他的情绪会自己慢慢消下去的。
小萌:
父母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差这一点点理解。我们并不知道他大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他被爱、被理解、被渴望的内在需求。这时如果处理他的表层,特别容易两人陷入僵局,变成一场大战。
但如果理解了孩子的底层需求,我们就会知道怎么样去和缓的处理。用语言去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他就从一个暴躁的世界回到一个相对理性世界。
还有一个方法叫做传达“我信息”给他:“宝贝,刚才你看到妈妈发脾气,妈妈当时真的是很着急要出门,马上就要开始直播了,你还在跟我说看你这个游戏,妈妈真的分不开神,所以我当时就声音大了,我没有控制好我情绪”。当我敢于承认我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脆弱的时候,孩子马上就好了。
有很多父母不敢或者不善于把自己的担心,焦虑或者是赞美用直接表达。比如我妈妈看到我穿件衣服好看,我妈妈说:“这衣服真逗”。我说:“妈,逗,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我妈说好看。我说:“你为啥用逗,我就没法接受到你的信息”。生活中都是这样,把信息清楚直接的传递给对方,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二、 建立自己的外在支持系统
寻找助力,抱团缓解焦虑
景芳:
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里面,一方面的我会把心理学、教育学大师的课程解读,传递给到大家。除此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一个团体的互助组织。这种团体互助是心理学里面给大家做疗愈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我们是整个三年的课程,第一年是去解决这些表面的问题,第二年有一些深入的心理剖析,第三年更多进入到内心去做自我整合。
我们学习小组的队长,本身都有心理学基础,并且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每周带这些队长进行团体学习,再由这些队长带着队员们进行团体学习,还会有心理咨询师来做答疑等等。
通过一个社群里面的温暖的氛围,每一个队员将自己的疑问疑惑,生活中遇到的案例等等,抛到群里面。大家会聆听,会给这位妈妈一些支持和鼓励,让妈妈感觉到原来我自己被聆听了,被理解了,被鼓励了。她一旦有了这种自己被接纳的感受,就能够更好的去接纳孩子了。
小萌:
在跟这些父母共同做团体的时候,如果发现他家的小孩子或者是妈妈,已经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层面的帮助了,能够给到进一步的服务吗?
景芳:
可以的。我们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平时就给大家答疑,也参与到教研。如果觉得这个问题已经有一点点严重,我们会有分析和判断,可以转介绍到心理咨询师。
小萌:
是的。俱乐部有一个好处在于,很多父母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要到咨心理咨询这一步。他们会觉得自己问题特别大,结果加入到团体之后,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问题,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释然了。所以在童行学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你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进一步要怎么样做。
和队友沟通协同
小萌:
有个妈妈问:“真希望孩子的爸爸可以读到《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这本书,我家娃爸很焦虑,孩子一出现什么行为,他就很容易生气,这种配偶该怎么配合”?
景芳:
一个家庭系统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一些育儿态度上面不完全一样,没关系。在道德底线上保持三观一致,在育儿方法上是可以不一致的。比如一个妈妈,一定要2岁英语启蒙,爸爸说不用那么早,2岁就应该玩。这些观念是可以不一样的,包括父母对孩子相对偏严厉,或者是偏温柔,这些也都是可以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尽量给家庭成员设立一些共同的边界。边界的意思是,你可以对孩子生气,你也可以感受到比较焦虑。但是我们可以约定:
第一,不用侮辱性的词汇。对孩子说:“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你太给我丢脸了”,用这些侮辱性的词汇会给孩子造成终身的心理人格的伤害。所以,再生气,也只是跟孩子说,你现在立刻给我写作业,你不许玩了。就事论事,别上升到人身攻击。
第二,不能责打孩子。有时候爸爸可能很生气了,他非常生气了,偶尔就打屁股一下也就罢了,但是很严重的责打不行。因为这种严重的责打,不仅对孩子有身体上的影响,还会给孩子心理上面很多负面影响,会造成后来亲子关系中不可弥补的裂痕。像这样的边界,夫妻双方是可以约定的。
再比如,孩子的爸爸在气上头的时候,你把他及时拉开,让他别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但是孩子爸爸的焦虑点也需要被看见。如果他觉得我担心的事情非常的正确,你们所有人都不理解我,他就会更加偏执的去证明我是对的。孩子的爸爸一旦陷入到这样的执拗的话,他只会在生活中更加急躁和固执。这种情况下,你要去找他背后的焦虑的原因找到,通过跟他的对话,让他慢慢一点一点放下心来。
比如他担心自己家孩子将来上不了一个好大学怎么办?自己家孩子找不着一个好工作怎么办?你可以慢慢的让他越来越多的相信自己家孩子,他其实还是自己挺有能力的,我们相信孩子他将来自己能够发展得很好等等。你从孩子爸爸表层的情绪层底下,去找内心深处的这些东西,缓解他底层的焦虑。一旦他最后发现,这孩子挺好的,可能他慢慢慢就舒缓下来了。
所以这个里面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看见、尊重和理解他内心深处的需要,这些思考原理是共通的。我们也应该看见家庭成员,并且有底层的心理交流。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本质上也可以更好的去促进我们的亲子关系。
底线思维管孩子
小萌:
还有一个网友问:“书这么多,买了也没有用,出息的孩子能有几个”?我们要想想,做好一个父母,在家庭教育场景下做对事情,是要培养出一个多么出息的人吗?我觉得不是的。
出息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也许您说的出息是考上重点学校,有一个好的工作,当个官,出个名等等。但是我们这么费劲费力,是想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身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做父母要打的一个基础的底线。至于说出不出色,哪些方面闪光,那是孩子自己去努力的空间。
景芳:
我特别同意这种底线思维。父母管什么?父母管下限。不一定说你家孩子必须考上重点,他才配当你的孩子。父母要管的是:你不能够无缘无故的去伤害别人,你不能破坏公共财产,你不能辱骂别人。这些下限是父母是要管的。
我回应一下刚才那个问题,就是出息的孩子没几个。但是我自己觉得,如果我们对于孩子是否成功的衡量,不是拿他是不是考第一名,而是用一个自我实现的维度来衡量,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孩子,具有活出一个成功而幸福的人生的可能性。这个成功是基于他自己去定义的。
比如我女儿这两天在大理参加一个是我们童行书院自己办的冬令营——时尚设计服装设计冬令营。在冬令营里面11个女孩子,我们请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有自己时尚品牌的设计师来带着孩子们去做设计,孩子们却百花齐放的做的非常漂亮,很惊艳。
假如你家孩子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但是他在这方面很有能力,后来做了一个很好的设计师品牌,他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有梦想,有一定的成就,有跟他人的良好的社会关系,有独立自主的人生。如果你认为考上清华北大的才叫出息,可能早就把这孩子看低了。
但是在我看来,这孩子非常的优秀。如果父母把心放开,允许孩子去追求自己的个性,去发展自己的喜好,去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就是成功而幸福。我们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就是要引导父母去看见孩子,去鼓励他内在自我的成长。支持孩子有一个自己的人生。孩子有了自己的人生,你就不需要焦虑了。
三、信任孩子:
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
景芳:
最近这几天刚发生的案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女儿去冬令营的时候要带上她的平板电脑,想要在冬令营课程结束放学的时候玩一会儿。但是我不允许她去带着,因为我担心她在白天上课的时候或者中午午休的时候看。而我也不相信她有这个自控力能管理好自己。相互的不信任,就产生冲突了。
当我意识到根源是我不信任她,我就明确的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我真的相信你,你可以天天带着iPad,我相信你。”反复说了好几遍以后,她的情绪平息下来。
后来,孩子一整天都没有看iPad,上课的时候很认真,中午小朋友一起去排练了舞台剧,下午也完成了她任务。真的是放学的时候才玩了一会儿。
所以,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看上去的不服管教的行为,父母是如临大敌,会很担心孩子玩 pad 不好好听课。但是实际上孩子希望父母能够更好的信任自己。她心里很恼火:“我今天一定会做得很好的。你为什么不肯相信我?”这是孩子内心的语言。
做父母的,我们在生活里面要多让自己冷静一下。理智的去想一想,孩子最难受的点是什么?他真正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原因是什么?你让自己理性的想一想,你就可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处理。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不能放任孩子。但在这个过程中,真的要尊重到孩子。而且你越是看见和理解他,越是能够把你的控制权一步一步的交给他。就是在这样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中,看见孩子的自我成长,就能够把生活的控制权,掌控权一点一点逐步教给他了。
有个妈妈问,青春期孩子怎么处理玩手机的问题。我自己觉得手看手机、 iPad 的问题最好在青春期之前。在孩子七八岁遇到问题的时候,让孩子锻炼出电子产品的自控力,让他能够自己更好的去协调学习和电子产品的使用。
如果真的在青春期之前一点都没接触过,青春期突然开始沉迷,可能还是需要在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将控制权一点一点的交给孩子。跟孩子不断的通过协议协商,不断通过相互之间的尊重,达成一个共同接受的方案,慢慢才能让他建立完全的自控。所以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无论”好孩子“或”坏孩子“,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
我们爱孩子,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成长旅程提供给养——为孩子提供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让孩子得以满足其探索的需要。
多走出校园,参加各种营地、项目制学习的活动,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经历,让他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
童行书院线下项目制学习PBL春季学期开始招生了!
5-12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适龄的通识课程。
选择PBL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而是选择了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去独立思考、探索创作,让孩子自由且健康地生长。
各年龄段PBL课程,下方扫码了解
如果你也想加入童行,可以联系他们
互动话题
平时管教孩子时,你容易生气吗?你又是如何调整自己育儿时的心态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