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职业杀手,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大概是那些潜行在暗夜里的黑衣人,身手凌厉冷酷无情,充满了危险和神秘,也许还有一点点文艺悲情。
当然,这些“刻板印象”大多都源于影视或者文学作品,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职业杀手、雇凶杀人这些事情,总是离自己很遥远。
苏珊·库恩豪森 (Susan Kuhnhausen)也曾这样想,直到她的卧室里,真的出现了一个想要取她性命的陌生男人……
苏珊的故事
苏珊出生于1955年,她的父亲名叫奥斯卡·柯林斯(Oscar Billy Collins),是美国空军的一名驻军厨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苏珊二年级(7-8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之后又分别再婚(似乎还都不止一次)。苏珊的整个童年,几乎都是在搬家中度过的,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她在日后回忆说:“我知道父母都很爱我,但遗憾的是,他们无法教给我如何成功地经营一段婚姻。”
1980年代初,苏珊搬到了俄勒冈州(Oregon),最终在州里最大的城市波特兰(Portland)定居,成了一名注册护士。虽然有着居无定所的童年和变动不安的家庭生活,苏珊却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又热爱生活的姑娘。闲暇之余,她最喜欢去波特兰著名的“哈维喜剧俱乐部”(Harvey's Comedy Club),坐在前排纵情欢笑。
(哈维喜剧俱乐部曾是波特兰著名的文化地标,Louis C.K.和Amy Schumer都在这里登过台)
然而也许是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也许是由于超重的身材,苏珊一直找不到意中人。33岁那年(1988年初),苏珊的母亲和一位朋友为她在当地报纸“Willamette Week”上刊登了一则征友广告,署名“特别的人”。
广告写得风趣而真诚:
“我是个33岁的白人单身女郎,虽然是个胖女孩,但可没有厌倦了生活,希望找到一个除了“身材苗条”之外,还在意更多东西的单身男士。
积极活跃的健康护理专业人士,喜欢探索西北区(当时波特兰的文娱新区,著名的中国城也在这里),希望能和一位聪明、有思想、幽默的人彼此畅谈,共度美好的时光。
希望你务必在情绪上和财务上足够成熟,如果你也正在寻找一位聪明、有趣、又敢于冒险(在这里打广告)的女郎,那么请回复Willamette Week的240号邮箱。”
(苏珊的征友广告)
这则广告有不少人回应,其中一个人名叫迈克尔·库恩豪森。
他的第一封信写道:
“嗨,特别的人!我叫迈克,一个39岁的离异白人男士。我喜欢和大自然有关的大多数事情,比如在圣海伦斯火山的‘猿猴洞’里漫步,或是在日落时分的海滩上徜徉……”
1988年1月30日,苏珊和迈克尔第一次通电话,迈克尔的声音很好听,语气非常温柔,谈论的话题似乎也很深刻。
那天通话结束后,苏珊用红色的圆珠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在这之后,苏珊和迈克尔又打了很多次电话,短短长长加在一起,超过了100个小时。
1988 年2月,两人第一次见面,他们在风景如画的水晶溪杜鹃花园 (Crystal Springs Rhododendron Garden)里给鸭子喂食,迈克尔还把无盐花生扔给林间的松鼠们。
(水晶溪杜鹃花园)
迈克尔是波特兰本地人,1948年出生,比苏珊年长7岁。迈克尔一出生,就被一对30多岁的夫妇收养,生父母不详。

他告诉苏珊,自己是个越战老兵,曾经目睹过很多悲惨的故事。可即使有着这样的经历,迈克尔似乎仍然充满了温柔和阳光,两人在一起时,总是能够开怀大笑,苏珊心想,自己大概找到了真命天子。
在遇见苏珊之前,迈克尔有过一次婚姻,儿子由前妻抚养。不过苏珊并不在意,事实上,她甚至觉得有点安心,觉得这段失败的婚姻,也许会让迈克尔更加珍惜和自己的这段感情。
1988年12月10日,两人开车去了内华达州里诺市(Reno),在那里的赌城结了婚(手续比较便捷)。苏珊注视着在老虎机前玩得不亦乐乎的迈克尔,甜蜜地心想,自己大概也中了生活的头奖。
(苏珊和迈克尔)
然而,甜蜜却很快变了味道。结婚之后,自称“热爱大自然”的迈克尔,再也不像恋爱期间那样,和苏珊一起进行徒步旅行,甚至连出门都不喜欢。
婚前那个看似阳光、乐观又彬彬有礼的男人,也渐渐变得猥琐、多疑,并且似乎总是充满了愤怒和怨恨,每天都负能量爆棚。迈克尔告诉苏珊,自己从未真正地快乐过,他最爱说的口头禅是:
“生活就像是一块操蛋的三明治,每天你都不得不咬上一口,直到咽气为止。”
一开始,苏珊以为那是战争遗留下的阴影,可是后来她发现,迈克尔其实从未上过战场,根据军事记录,他只是调度室里的总机接线员。从始至终,苏珊都弄不懂丈夫那似乎永远无法平息的怒火,究竟从何而来。
(苏珊和迈克尔)
两人婚后不久,迈克尔在俄勒冈娱乐公司(一家成人音像店的母公司)找到了一份“保洁主管”的工作,之后一直待在那里。苏珊则在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Providence Portland Medical Center)担任急诊室护士,两人没有生育子女。
虽然苏珊是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迈克尔却对她每一项个人花销都斤斤计较、成天埋怨。每天下班回家,苏珊都会看见丈夫坐在那里,一边不停地抽烟和痛饮可乐,一边诘问她所有的社交计划。如果苏珊温柔地亲吻丈夫表示爱意,迈克尔就会故意对着她的脸打嗝,如果苏珊和朋友们相约外出,迈克尔就会想方设法地骚扰妻子,绝不让她玩得尽兴……
当然,这些变化是逐渐发生的。一开始苏珊非常自责,认为迈克尔的“改变”是因为自己没能做个好妻子,才让原本乐观阳光的丈夫变得阴郁和消沉。但不论她怎样努力体贴和万般迁就,迈克尔依旧如故,苏珊又苦口婆心地建议丈夫去看心理医生,不断地鼓励他积极面对和解开心结,但迈克尔总是冷漠地一口回绝。
(迈克尔和苏珊)
在两人结婚的第17年,苏珊终于下定决心离婚。她说自己仍然关心迈克尔,但再也不想和他共同生活了,她只想重新快乐起来。
当她告诉丈夫自己打算离婚的时候,迈克尔的回答却是:
“等一下,我需要时间来整理思绪。”
迈克尔要求两人所有的财产和贵重物品都归自己所有,苏珊拒绝之后,他开始偷偷从两人的共同账户里偷钱。2005年9月,忍无可忍的苏珊将他踢出了家门。
迈克尔搬进了养父的家,2006年初,苏珊将所有保险的受益人,改成了自己的弟弟詹姆斯。但她没有给家里换锁(因为工作忙碌,需要迈克尔偶尔回来帮她照顾猫),也没有更换过报警器密码——密码是1210,苏珊和迈克尔的结婚纪念日。
到了2006年夏天,迈克尔似乎也接受了现实。和一起生活了18年的人分道扬镳,难免会经历一个纠缠不清的痛苦过程,但苏珊坚定地要将这场离婚进行到底。
但她从未想到,这场离婚会生出怎样惊悚的变数。
卧室里的陌生人
2006年9月6日傍晚,51岁的苏珊结束了轮班,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医院。
苏珊所在的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是一座设施完备、历史悠久的大医院,位于波特兰的北塔博尔(North Tabor)地区。北塔博尔是波特兰东南区(蓝领、移民社区以及亚文化和嬉皮群体聚居地)和东北区的交界处,是一个夜生活相当繁华的娱乐区。在这里,急诊室的病人也往往更加复杂,除了正常的急病患者之外,还常有神志不清、又处于亢奋或癫狂状态的酒鬼和瘾君子。
(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
身为急诊室护士的苏珊,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制服这些神志不清、通常还力大无比的病人,医院甚至还专门为此开设了防身术课程,以确保护士们的安全。
可想而知,结束了这样一整天的工作,苏珊会有多么辛苦。但她没有立刻回家,先是前往东伯恩赛德街(East Burnside Street)一家名叫“Perfect Look”的美发沙龙。她告诉美发师,自己正在办理离婚,所以要美美地染个新发色。
等位的时候,苏珊翻看着一本《奥普拉杂志》,她记住了里面的一首小诗:
我不会没有真正地生活过就碌碌而死/
我不会因害怕跌倒或惹祸就裹足不前/
我选择栖居在自己的时光里/
让生命为我敞开怀抱/
……
(医院-美发沙龙-苏珊的家)
一小时后,苏珊驱车回到自己位于蒙塔维拉(Montavilla)的家。那是一幢科德角式(Cape Cod)的平房,外观漆成蓝色,外面有灰色的栅栏。多年以前,苏珊和迈克尔一同买下了这幢房子,如今贷款已经还清,房子归两人所有,按照当时的市价,大约价值30万美元。
车停好后,苏珊从车库进入屋后的“泥室”(mudroom,外出归来时换鞋除灰的小厅),在那里有一张便条,是迈克尔留下的,上面写道:
“苏,我一直都睡不着,不得不离开——去海滩了……”
迈克尔提到的“海滩”,距离波特兰大约有80英里(129公里),他还说自己准备周五或周六回来(那天是周三),落款是:“爱你的,我。”
(蒙塔维拉一处科德角式平房/并非苏珊的家)
苏珊很不高兴,她曾多次郑重地告诉迈克尔,他们已经准备离婚,不要再擅自随便进出这个房子,他完全可以发信息、打电话告诉她。不过此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迈克尔这个看似无谓又烦人的行为,隐藏着怎样的意图。
苏珊打开了厨房的门,报警器发出了哔哔的声响,似乎一切如常。她解除了警报(当时是18点37分),穿过整个屋子,打开前门,走进了初秋温暖的黄昏里。
苏珊在院子里站了片刻,悠闲地翻阅着邮件,之后她回到门厅,踢掉了鞋子,准备惬意地度过整个夜晚,突然她注意到,自己的卧室看上去异常地黑暗。
苏珊有一个习惯,清晨起床之后,她都会把窗帘全部拉开,让卧室整个白天都沐浴在阳光里,此时是黄昏,卧室里也应该还有落日的余晖。难道是今天早上,自己忘了拉开窗帘吗?苏珊一边想,一边朝着黑洞洞的卧室走去,身上还穿着蓝色的手术服。
卧室的门也反常地虚掩着,苏珊推开门,就在这个瞬间,门后突然跳出一个黑影,迎面朝着苏珊扑了过来。
这是一个健壮的陌生男人,身高大约175cm,穿着卡其裤、蓝色条纹衬衫,脏兮兮的长发扎成马尾辫,塞进一顶棕色棒球帽里,帽檐压得很低。那人的手上,戴着洗碗用的那种黄色橡胶手套,手中紧握着一把黑红相间的羊角锤。
不过这一切,身处黑暗之中的苏珊都无法看清,借着卧室外走廊的灯光,她只瞥见了男人帽檐下癫狂的笑容、高举的戴着手套的手,以及向她挥来的羊角锤。
羊角锤重重地敲击在苏珊的左太阳穴上,她甚至能感到鲜血从额头喷涌而出。一分钟前,她还以为自己是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从此刻起,她所遭遇的一切,再也无法用寻常二字形容。
(黑红相间的羊角锤)
如果从黑暗的卧室里,突然跳出一个挥舞着锤子杀向自己的陌生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拔腿就跑。但锤子这样的武器,武器的力度(杀伤力)通常和挥动的幅度成正比,而且逃跑很容易将要害(比如后脑)暴露给袭击者。
(逃跑很容易将要害暴露给袭击者/作者制图)

比较理想的对抗策略是,首先停止袭击者挥动锤子的手(最好在周围找到东西作为盾牌或者武器,没有只能徒手),之后用膝盖或者另一只手肘攻击袭击者的腰部或者下身要害。
然而苏珊的身高只有5英尺4英寸(162.5cm),想要去抓男人的手非常困难,另外由于体重超重和长年站立工作,她的两个膝盖都有伤病,在激烈的搏斗中稳稳站立都很难,更何况要用膝盖去撞击敌人?
苏珊意识到,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她的体重(据媒体报道,她比86公斤重的杀手略重一点,也有邻居估摸她约118公斤)。她知道只要自己站得足够近,男人手中的锤子就无法挥动出足够的力度。
当然,所有这些思考都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男人刚刚击中了苏珊的太阳穴,苏珊就向他反扑过去,她将身体贴住袭击者,试图用自己的重量将男人推倒,一边大声尖叫:
“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只要站得足够近,锤子就无法挥动出足够的力度/作者制图)
然而男人没有摔倒,反将苏珊按在卧室粉色的墙壁上,然后他说出了那晚的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
“……你好壮啊!”
这句话让苏珊猛然一惊,不知为什么,她突然意识到,这个陌生的男人,绝不是闯入家中的小偷或者劫匪——他是来取自己性命的杀手。
随着这个念头掠过脑海,苏珊开始奋力地争夺锤子(为了按住苏珊,男人弯下了腰),她设法将锤子抢了过来,抡起锤子向男人的头砸去。苏珊记得自己击中了三下或是四下,之后又被男人夺回了锤子,于是她双手徒手,紧紧捏住了男人的喉咙,一边再次朝他吼道:
“谁派你来的?”
借着走廊的灯光,苏珊看到男人的脸变红了,接着变成了紫色,接着泛出了一点蓝色。苏珊吓坏了,她的本性占了上风,放开了手。她后来回忆说,自己记不清当时想的是什么,只是想要逃离那个可怕的地方。
然而苏珊刚跑到卧室外的走廊上,男人再次抓住了她,他拽过苏珊,一拳打在她的脸上。苏珊的嘴唇都被打裂了,腥咸的血味刹那间充满了口腔,接着男人又狠狠打了一拳,苏珊摔倒在走廊的地板上。
(苏珊的嘴唇都被打裂了)
男人拿着锤子俯视着苏珊,苏珊心想:我活不过今天了。
然而下一个瞬间,不知从哪来的力量,苏珊将男人也拉到了地板上,她对自己说:我得把锤子抢过来。
苏珊开始不断地用牙咬男人,她当时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但即使这样,她也要用牙印留下“物证”,把自己的死和这个男人联系起来。她咬了他的胳膊、腰部、大腿,她甚至咬穿了他裤子的拉链,咬到了他的下体。
与此同时,苏珊试图摸索男人的口袋,想把钥匙、驾照这些能证明他身份的东西,扔到家具下面,好让日后警方在搜索自己的死亡现场时,能发现凶手的身份,但她并没有找到什么。
在卧室外狭窄的走廊上,两人扭打了整整14分钟,苏珊没能再抢到锤子,此时她精疲力竭,知道自己的力量即将耗尽。
就在这个瞬间,苏珊意识到,她不能再去费力抢夺武器了——她得自己成为武器。
(卧室外的走廊)
苏珊用左腿固定住男人的身体,竭尽全力爬到他的身上,接着用左臂勾住他的脖子,倾下身子,用前臂紧紧扼住他的喉咙。
这是从前警方制服犯人时常用的锁喉术 (chokehold),但因为危险系数过高,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废止。这下苏珊终于占据了上风,她冲着男人又一次大喊:
“告诉我是谁派你来的!我就他妈的给你叫辆救护车!!!”
然而这个男人没有回答,只是不断地咆哮。终于,男人停了下来,手中的锤子当啷一声,落在了地板上。
苏珊抓起锤子,发疯似逃到了屋子外面,跑进了一个邻居的家里。
并不复杂的真相
邻居安妮替苏珊拨打了911。
安妮:有个入侵者闯进了我们隔壁的房子。那个人拿着锤子躲在卧室里。住在那里的女士说,自己可能勒死了他。她离开(房子)的时候,他已经一动不动了。
911调度员:你能让她接听电话吗?
安妮:她还在流血呢。
911调度员:她需要救护车吗?
安妮:不,她是个护士。她说给他叫个救护车,他可能已经死了。
救护车(急救人员就是苏珊急诊室的同事)很快就赶到了,但那个不知名姓的杀手已经死去。
波特兰警方随即赶到现场,虽然这位杀手生前拒绝透露任何信息,但警方轻而易举地确定了他的身份。因为在他的后兜口袋里有一只破旧的钱包,里面赫然放着一张身份证——此人名叫爱德华·道尔顿·哈菲(Edward Dalton Haffey),59岁,是个货真价实的越战老兵,以及前科累累的重罪犯。
(爱德华·道尔顿·哈菲)
爱德华·道尔顿·哈菲来自俄勒冈州的州府塞勒姆(Salem),成长于一个优渥的中产阶级家庭,儿时颇受疼爱,年轻时还是个狂热的网球爱好者。
似乎在退伍以后,哈菲的人生之路就开始走偏,频繁出入监狱,吸毒、偷盗、抢劫、买卖枪械……哈菲几乎无所不为,不过他的“主业”,是在汽车旅馆里制造冰毒(并且远销外地)。
1991年,哈菲第N次因为制造冰毒被捕)
不仅如此,哈菲还身负命案。1991年2月,哈菲疑似指使自己的两个制毒同伙,奸杀了自己的女朋友乔治娅·李·达顿(Georgia Lee Dutton),之后又将尸体转移到另一个县弃尸,直到1992年9月,这起案子才被侦破。
警方推测,乔治娅威胁要向警方举报哈菲等人的制毒组织,所以被杀人灭口。1994年,哈菲以“预谋实施谋杀”被判处12年徒刑,并于2003年11月3日出狱(受审期间的监禁算在刑期内),出狱后哈菲从塞勒姆搬到了波特兰,最近住在波特兰北部基林斯沃思(Killingsworth)大街东北的拖车公园里。
(基林斯沃思大街东北的拖车公园)

尸检结果显示,哈菲在苏珊家中袭击她时,体内含有接近致死剂量的可卡因。
鉴于哈菲的前科和毒瘾,警方最初认为这是一起随机性入室抢劫(哈菲毒瘾发作,进屋抢钱买毒品),然而苏珊坚定地告诉他们,哈菲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处于冲动,他的目的就是要杀死自己。他戴着避免留下指纹和DNA的橡胶手套、特意拉上窗帘掩上门,躲在黑暗的卧室里静静地等待,更重要的是,从始至终,哈菲都没有问她:钱/贵重物品放在哪里?
警方也很快认同了苏珊的想法,他们搜查了房子,没有发现任何强行闯入的迹象,而除了苏珊,唯一知道密码的人,就是她处于分居的丈夫迈克尔。
接下来警方调查了哈菲的财物记录,发现他在2004年7月间在一家成人音像店做过兼职清洁工,雇佣他的人是音像店母公司曾经的“保洁主管”——苏珊的丈夫迈克尔·库恩豪森。
与此同时,大难不死的苏珊,渐渐从激动中平复下来,她也开始意识到了什么。
被袭击的第二天(9月7日),苏珊由一名朋友陪同,回家拿取一些衣服,她们在凌乱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一个警方没有注意到的陌生背包。
背包里有一盒好时糖浆、一小瓶糖尿病药片、200美元现金、一张工资单,以及一本记事手账。在2006年9月4日这一天,哈菲在日程表上写道:“打电话给迈克”。
这页夹着一张信封,上面写着迈克尔的新手机号。
(哈菲在日程表上写道:打电话给迈克
警方继续调查发现,大约一个月前,迈克尔被解雇了,如今没有收入、没有自己的住处。迈克尔知道苏珊已经将保险受益人改成了弟弟詹姆斯,唯一他还能“提现”的地方,就是他和苏珊共同拥有的那幢平房。因为他和苏珊还未正式离婚,所以如果苏珊此时死亡,他就能得到全部的房产。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警方的推测,因为迈克尔从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自己的罪行。9月6日袭击发生那天上午,迈克开着车去了海边,下午用信用卡入住了林肯城酒店(Lincoln City Inn),当晚他回到波特兰。第二天他在一家名叫“一线生机”(Silver Lining)的当铺里,花了339美元买了一把左轮手枪。
9月8日,迈克尔在养父家留下了一封遗书:
“从始至终,我想要的不过是被人所爱,但每一次我得到了爱——我都会把它搞砸。”
不过写下遗书后,迈克尔没有自杀,而是落荒而逃。
警方随即发布了通缉令,9月13日上午10点,迈克尔在距离波特兰十几公里外的克拉卡玛斯县(Clackamas County)被捕,当时他正在凯泽桑尼赛德医疗中心(Kaiser Sunnyside Medical Center)的停车场,声称自己正打算挂号住院,并声称自己已经不想活了(住院以防止自己“自杀”)。
(迈克尔·库恩豪森)
迈克尔被捕后,坚持否认自己与案件有关,他声称“就算我认识那个人(哈菲),并不意味着我和这事有关联。”当警方质问他,为何哈菲进入苏珊的家时,没有强行闯入的迹象?迈克尔坚称自己只是去放了一张纸条,根本没有让哈菲进来。
也许迈克尔以为哈菲已死,此事死无对证,但没过多久,随着苏珊的新闻在媒体上造成了轰动,好几名证人主动联系了警方。其中包括哈菲的前狱友、哈菲的毒贩子以及一名哈菲打车时遇见的路人出租车司机,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警方,哈菲曾炫耀地说起,一个男人给了他50000美元,雇佣他杀害自己的妻子(当然具体是谁没说)。
随着时间推移,类似的人证物证也越来越多,就像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布莱恩·戴维森(Brian Davidson)所说:“他(迈克尔)可以随心所欲地否认,但证据是压倒性的。”
2007年8月30日,迈克尔·库恩豪森接受了认罪协定,他仅仅被判处10年徒刑,但他声称自己认罪只是为了减轻刑期,并坚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后续
苏珊在迈克尔被捕的第二天正式离婚,并改名为苏珊·沃尔特斯(Susan Walters)。她的故事占据了全美甚至国际新闻的头条,苏珊也成了媒体叙事里英勇的平民偶像和彪悍女英雄。
然而,对苏珊来说,自己的遭遇可不是酣畅淋漓的大爽文,而是一个身体和心灵被双重痛击的悲剧。即使十年之后,苏珊在讲述这段经历时,仍然会断断续续地抽泣。结婚18年的丈夫,为了一幢房子雇人杀害自己,身为一个大半生都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护士,却不得不亲手杀死一个陌生人。
苏珊在法庭上悲愤地怒斥迈克尔:“如果我哪怕曾有一刻,相信你真的该死,那我至少有胆量亲自动手(而不是雇个人)!”
她也不明白为何人们会将自己称作英雄:“他(哈菲)也有家人,我不敢想象他们的心情,就算是最十恶不赦的人,也至少曾有人爱过他们。”
直到苏珊的一位上司告诉她:“人们不会因为你杀了人就叫你英雄,他们将你称为英雄,是因为你让他们相信,如果遭遇同样的不幸,自己也有可能活下来。”
这番话让苏珊豁然开朗,她告诉自己,她没有选择哈菲的死亡,只是选择了自己的生命。
(被袭击后的苏珊)
然而即使这样,苏珊依旧感到沉重,曾经那个充满活力和冒险精神的苏珊,觉得自己仿佛是一只“被打碎后粘在一起的盘子”。所幸的是,她的家人和朋友一直支持着她,很多感动于她事迹的陌生人,也从全国各地纷纷寄来慰问品,包括真诚的贺卡、信件、星巴克礼品卡,一个俄亥俄州的女士还为她定制了一件T恤,上面写着:“你吓不倒我,姐是护士”……
不过最令苏珊感动,是一封哈菲的姑妈代表全家寄来的信,信上写道:
“在孩提时代,他(哈菲)深受家人喜爱,然而长大之后,他的种种违法行为,让他的家人深恶痛绝。
他对你的所作所为,不仅违背了法律而且可怕至极,没有任何借口(值得宽恕)。虽然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件可怕的遭遇,但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人对你有任何怨怼——你只是迫不得已,你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免于遭受同样的创伤。
我们希望你一切都好,上帝保佑你!”
2014年,迈克尔服刑7年后,因为“表现良好”,即将假释出狱,释放日期是2014年9月14日。苏珊深信,一旦迈克尔出狱,一定会杀了自己。
她匆忙搬了家,新家在一条偏僻的死胡同里,为了能够听到逼近的脚步声,她在房子周围放满了碎石子。每次去餐馆吃饭,她都要坐在大门附近,以便能够及时逃走。每次下班回家,她都选择不同的开车路线,如果她觉得有人跟踪,她会绕着街区再走一圈。每个休息日,苏珊都会前往附近的打靶场练枪……
随着迈克尔假释日期一天天逼近,苏珊再度感到了失控和煎熬。不过上天似乎不忍让苏珊再经历一场磨难,2014年6月13日,距离释放还有3个月的时候,迈克尔·库恩豪森因癌症死于狱中。
2014年12月,苏珊从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退休,但她还有新的使命要去完成。
(退休后的苏珊)
作为一个刑事案件的受害人,要经历一段痛苦漫长的历程,取证、庭审、作证……这些前期的事情,通常都会有警方、检查官以及许多社工的指导和帮助。可一旦审判完成、伤害者被送进监狱,剩下的事情通常就要由受害人一人独自面对。
比如苏珊在迈克尔即将被假释的时候,虽然相关部门会对她进行通知,但由于假释部门人员匮乏,受害者想要获取详细信息通常很困难,信息也严重滞后。
等待迈克尔出狱的那段惊恐的时光,让苏珊记忆犹新。自己是一个“新闻人物”,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那么一般的受害者们,会不会比自己更加无助?
苏珊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这种状况,和政府部门和其他志愿组织合作,苏珊着手创建一个免费网站,为面临伤害者即将出狱/假释的受害者们,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和更多的帮助。她同样为波特兰警察局讲授自卫知识,并在很多公共活动中发声,现在的苏珊,已经称得上受害者权利方面的专家。
(苏珊已经称得上受害者权利方面的专家)
提起迈克尔,苏珊如今已不再愤怒或是恐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他感到悲哀和惋惜。他的生命中,曾有不少人向他伸出过真诚的手,想要去爱他、帮助他,但他选择了视而不见。
而每年的9月6日,苏珊都会由衷地为自己庆祝,庆祝幸存之后的每一寸时光、每一口呼吸。庆祝那个足够勇敢的自己,曾为一线生机拼尽了全力。
案后小贴士:
雇凶杀人虽然通常只占谋杀案的很小一部分,但它们的确是持续存在的。根据澳大利亚犯罪学研究所的数据,1989-2002年间,雇佣杀人占澳大利亚谋杀案总数的2%(162起),苏格兰的比例要高一些,为5%(1993-2002年)。
澳大利亚的样本中,雇凶杀人最常见的动机是保险赔付(保险受益人等不下去了/死者自己想死但自杀不能索赔),职业杀手报酬的基本行情是1.5万美元/单,默认武器是枪。
另外,虽然苏珊侥幸生还,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幸在家中遭遇劫匪、小偷,还是请尽量保持平和冷静,首先寻找机会逃跑和报警,切勿贸然武力对抗。
推荐阅读👇
参考资料
The Press Democrat, Santa Rosa, California /1996/08/27
Salem, Oregon, 1991/03/11, 1994/02/18
Statesman Journal, 1994/01/08
https://weeklyrecess.com/article/susan-kuhnhausen-killed-the-hitman-sent-to-kill-her
https://www.buggedspace.com/susan-kuhnhausen-killed-the-hitman-her-ex-husband-sent-to-kill-her/
https://www.wweek.com/news/2016/08/17/a-hit-man-came-to-kill-susan-kuhnhausen-she-survived-he-didnt/
https://blurredbylines.com/articles/susan-kuhnhausen-walters-survivor-hitman-portland/
https://dailynewscatcher.com/susan-kuhnhausen/
https://pamplinmedia.com/component/content/article?id=63981
https://www.oregonlive.com/entertainment/2017/07/harveys_comedy_club_closes_its.html
https://www.mirror.co.uk/news/uk-news/i-strangled-the-hammer-hitman-my-husband-sent-369807
https://www.trend-chaser.com/scary/susan-kuhnhausen-killed-her-hitman-and-proved-every-woman-could-be-a-hero/?view-all&chrome=1
https://www.multco.us/multnomah-county/news/susan-walters-who-fended-hitman-provides-guidance-multnomah-county-crime
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74imo9-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tpsgY4jG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XXKPjy1b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CXajXXRa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1mFn-_K_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lnkuFzVQ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BFU_F0zLM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安非锐,编辑:考利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版权归没药花园和创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我们
精选案件专辑 
关注后回复专辑名称 
连续阅读专辑文章
国内大案 | 国外迷案 | 亲密关系中的谋杀 | 连环杀人案 | 国内外冤案合集 | 漂流瓶人格 | 寄居蟹人格 | 和儿童有关的案件 | 那些我悟出的道理 | 真实讲述 | 法律科普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