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港股和A股领跑全球,这一30年来的最佳开局也使得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空前青睐,问题是这种涨势还能持续多久?继续看多者认为中国防疫放开后在经济和上政策的利好仍待释放;谨慎的投资者则质疑后续经济复苏和政策刺激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当前市场的分歧,主要在于中国资产是否充分定价了疫情放开后的复苏红利?本文试图去量化当前中国主要资产对于疫情复苏的定价程度,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当前人民币汇率对于疫后复苏的定价最为充分,超过了90%;而A股、港股以及债券收益率的这一定价均在60%-70%之间,这也意味着“看多中国”还有下半场。
从市盈率回归和盈利修复来看,我们发现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迄今的反弹分别定价了疫情放开后复苏的62%和67%。市盈率方面,通过考察此前从严格清零转向完全放开经济体(比如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我们发现其股市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放开后的一年内市盈率向疫情前的均值回归;盈利方面,我们参考了彭博对于A股和港股市场EPS的最新预测。基于上述两点可以计算出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在2023年的高点分别为4599和26490,这也意味着尽管两者从2022年10月的底部已经分别反弹了19%和54%,但从各自当前水平存在10%和13%的进一步上涨空间。
如果说市场的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不妨通过横向比较来考察当前A股和港股是否对疫情放开后的复苏进行了充分定价?图4列举了全球先于中国放开的5个经济体(美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在防疫政策转向前后的股市表现,可以看出虽然这些经济体的股市在放开后的上涨空间有差异,但在放开之前,这些经济体的股市均经历了大幅的上涨;相比之下,仅有A股和港股从疫情爆发到放开期间都是下跌的,这也意味着A股和港股在放开后的弹性会更大。尤其是与在放开前均严格执行清零政策的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相比,A股和港股的反弹空间显然没有充分释放。
从信贷扩张和经济回升来看,我们认为10年期中国国债利率自10月底以来30bp的上行已经定价了以后复苏的64%。从信用扩张来看,中国的贷款和国债之间具有明显的“比价效应”,即银行贷款的定价在边际上对10年期国债利率的走势有显著影响,考虑到2023年私营部门的信贷需求偏弱(尤其是房地产),我们预计贷款持续供不应求局面不大可能出现,这也就制约了10年期国债利率的上行幅度。从经济回升来看,尽管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显著回升,但在边际上仍难以实现2021年较2020年的改善力度,因此与2021年相比,在短端利率中枢下移和经济回升力度偏弱的背景下,我们预计2023年10年期国债利率顶部在3.1%附近,低于2021年的高点,这也意味着10年期国债利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不足20bp。
社融和经济回升的经验规律也表明未来债券利率上行的空间有限。中国经济从2022年四季度就开启了从经济底到社融顶的复苏阶段,且这一阶段很可能贯穿2023年上半年。如图6所示,历史上这一阶段并不一定伴随着债券利率的上行,这是因为在该阶段,经济筑底回升的后劲需要宽信用的强度来确认,如果这一强度不及预期,债券利率是缺乏上行动力的。相比之下,在随后社融顶到经济顶的复苏阶段,历史上的债券利率均出现了上行,这是因为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市场开始担心货币和信用的双紧,然而就2023年下半年而言,我们预计这种“双紧”的局面不会出现。
相较股债,人民币可能是抢跑最明显的资产,结合美元定价基准和国际收支的边际变化,我们估计离岸人民币自11月初低点8.7%的反弹幅度,对疫情放开后复苏的定价已经超过90%。防疫放开对于汇率的影响可以简化成三个途径:一是中国经济的复苏会使得美元指数走弱,支持人民币升值;二是复苏逻辑下外资流入中国资产,利多人民币;三是国内需求复苏,商品和服务进口反弹,叠加出口走弱,贸易形势恶化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则是利空。全年来看,后两个因素相互抵消的作用会使得人民币汇率向美元基准靠拢,具体可参考2018年底至2019年初的情形(图7)。
2023年在中国和欧洲复苏的背景下,美元指数的低点在98至101之间,对应的人民币汇率基准区间为6.70至6.79。我们借鉴2017年至2018年初的经验来判断2023年美元指数的可能区间,彼时与2023年宏观背景的相似之处在于中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美联储处于紧缩周期中,不同之处在于今年中欧复苏的力度可能不如2017年,不过美联储的紧缩强度也会更弱。参考美元指数在2017年内最大跌幅以及2017年至2018年整个下行周期的最大跌幅,2023年美元指数的低点应该在98至101之间,对应的人民币汇率基准价格水平在6.70至6.79(图8)。
截至2023年1月27日,人民币汇率自2022年11月初的底部(7.34)已升值8.7%,距离上述区间的中值(6.74)仍有0.2%的升值空间,距离极限情形(6.70)尚有0.8%的升值空间。这意味着当前人民币汇率对于疫情放开后的定价程度在91%至98%之间。
风险提示:毒株出现变异,疫情蔓延形式超预期恶化、疫情反复出行意愿恢复不及预期、居民消费意愿下滑及海外衰退幅度超预期的风险
相关阅读: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