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创刊于1972年,在特殊的年代里破土而出,蹒跚起步中经历了“科学的春天”,见证和记录了时代的前进步伐和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繁荣历程。峥嵘岁月50载,《物理》在物理学界的广泛支持下,在作者们笔耕不息的勤勉奉献里,在读者们始终如一的热情关注中,经风历雨茁壮成长,众人用心血浇灌和滋养着《物理》以自己的姿态立于中国物理学发展之林。
2022逢《物理》刊庆50周年,我们精选了50篇文章,代表历年所有的作品,献给广大物理学工作者,以及正在学习物理学和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让我们重温品读,一起感悟物理科学的真谛,领略学科大家的风采。
|作者:朱邦芬(清华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本文发表于《物理》2006年第9期
推荐理由
这是一篇书评。书评的作者不仅熟悉晶格动力学研究领域,而且熟悉《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黄昆先生。因而书评写得深入准确,特别是他揭示《晶格动力学理论》两位作者的风格迥异且又互补,对于科学史也许有所启示。此书评受到读者喜爱,网上点击率很高。
晶体中原子围绕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是晶体原子的一种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晶格动力学主要研究晶体结构、晶格原子振动谱以及晶格振动对于固体力学、光学、电学与热学性质的影响。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马克斯·玻恩(M. Born)和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1],是一本在量子力学基础上论述晶格动力学的经典著作。
身为量子力学和晶格动力学两个领域开创者的玻恩,早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刚建立后,就计划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新系统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撰写一本《晶格动力学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中间,玻恩断断续续写了若干章节,但是战后因工作繁忙且年事已高,写书被搁置起来。1947年春,黄昆在布列斯托大学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因有三年庚款留英公费资助,夏天他去爱丁堡大学玻恩处访问。经过一段时间接触,玻恩发现黄昆熟悉晶格动力学这门学科,就把自己已撰写部分的晶格动力学手稿给他阅读,并建议合作写书。黄昆在得到国内许可以及利物浦大学ICI博士后研究员的资助后,决定接受玻恩的建议合作写书。从1948年开始,黄昆一半的工作时间用于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到1951年10月他启程回国时,书稿已基本完成。但是,剩下的扫尾工作拖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54年正式出版[2]
这本书问世以来,很快成为所有固体物理学教科书及晶格动力学专著的标准参考文献,重印十余次,并译成俄、中等国文字。几代固体物理学家都通过学习这本专著而了解晶格动力学这个领域。曾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学院院长、晶格动力学权威W. Cochran在他写的《晶格中的原子动力学》一书(1973年出版)引言中说,“玻恩和黄昆在1954年出版的《晶格动力学理论》,至今仍是这个学科的主要方面的权威著作”[3]。198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决定停止印刷;但是过了三年,美国物理学家J. L. Birman等又呼吁再次出版。于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出了新版,并把它列入《牛津经典物理著作丛书》。出版社编辑评论道∶“这本经典著作在它刚出版时,毫无疑问,是该学科的代表作;至今在许多方面,它依然如此。”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人们仍在购买,这本书仍在加印,人们仍在引用。据笔者从Web of Science上检索,这本书已被SCI引用6750多次,近年来平均每年约200次。其中除了1次是黄昆自己引用外,其余引证全部是他引。无论从被他人引证次数,还是从被引证延续时间,《晶格动力学理论》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1989年,时逢黄昆先生70寿辰,《晶格动力学理论》中文版(葛惟锟、贾惟义译,江丕桓校)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所印千册,转瞬一空。2006年3月,为了缅怀去年去世的黄昆先生,也为了便于年轻一代的物理学工作者研究晶格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重印《晶格动力学理论》中文版,并把它选入《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原译者之一葛惟锟先生重新校阅了译文,夏建白先生写了重印前言。
我在黄先生身边受教多年,也曾反复读过《晶格动力学理论》,对于这本书,感受最深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是玻恩和黄昆两人完全不同风格的互补和绝妙混合。玻恩的研究风格是从一般到特殊。玻恩写《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计划从量子理论的最一般原理出发,以演绎的方式尽可能地推导出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但是,玻恩的抽象、演绎的表达方式却不合黄昆的风格。黄昆受莫特(N. F. Mott)的影响很深,研究不是从哈密尔顿量出发,而是从具体物理问题出发,建立模型,从而得到物理上最有意义的结果。“黄博士坚信科学之主要目的在于社会效益”[1],为此,黄昆提议增写比较容易理解的第一部分——“基础理论”,而后由“具体”过渡到“抽象”,发展到玻恩主张写的第二部分——“普遍理论”。黄昆和玻恩曾为要不要在本书的量子力学推导前面增加导论性的三章发生争执,后来玻恩让了步,因为这是黄昆合作写书的先决条件[2]。因而,这本书“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博士[1]。《晶格动力学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普遍理论”两部分。黄昆力主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原子结合力”、“晶格振动”、“晶体弹性与稳定性”等三章,包含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与实验应用∶“普遍理论”部分由“量子力学基础”、“长波方法”、“自由能”和“光学效应”等四章构成,包含一般理论及由此导致的一些更为复杂的实验事实。事后回顾,这两部分有很好的互补性,分别适合不同读者群的偏好。《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固然与出书后固体物理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有关,但不可否认,这还与本书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分不开,因为许多实验工作者往往对基本的唯象理论更感兴趣,感到更容易掌握一些,特别是第一部分中唯象的“黄方程”、晶格振动与电磁波的耦合模式、均匀形变等。当然,这部分对于理论物理学家也颇为有益。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了第一部分后,再读第二部分,物理图像更为清晰,也更容易与具体实验联系起来。
其次,《晶格动力学理论》中的许多内容未在其他文献上发表过,具有它的独一无二性。正如玻恩在序言中所指出,“本书并不完全是已发表结果的汇编,这本专著不仅总结了玻恩学派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而且黄昆在写作过程中又作了进一步的系统的创新。例如,对Born-Oppenheimer近似(即绝热近似)的阐述,晶格理论的长波方法,有限应变下的晶格弹性的理论,电介质的弹性、热电和压电性质对于温度依赖关系的方程式,色散的唯象处理和微观理论,红外谱线宽度的量子理论,晶格力常数的10个不变关系式,等等。其中有的论述,虽然发表过,但在文献中已不易找到,例如,黄方程和声子激化激元有关理论的详细推导,发表在ERA Report这样一个内部交流刊物上。这些也许是造成本书“长寿”的另一原因。此外,本书写作时所预言的一系列新的光学现象∶如晶体中红外吸收的精细结构(所谓“残余线”),晶体中的拉曼散射,在20世纪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一一被实验证实。这更说明,本书是学术专著,而非“编辑”而成。我在研究偶极超晶格模型时,特别得益于本书的第30节“偶极晶格中的库仑场——埃瓦尔德方法和宏观场的分离”。把场的长程缓变部分与短程快变部分分离,这是凝聚态物理理论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黄昆的看家本领之一。本书这方面的论述尤为简明易懂。
《晶格动力学理论》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它的零差错。这本书里有许多很繁复的理论计算,出版后,几乎没人发现书中含有任何错误。为此玻恩感到很满意。这点似乎应归功于黄昆,有件趣事也许可作为佐证。玻恩的数学非常好,曾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数学还是物理而犹豫。但他并不擅长复杂的计算,经常犯一些笨拙的初等错误,这为他周围的人所周知。一次他写了一篇论述电子与氢原子碰撞的论文,写完后请奥本海默帮助检验论文中的计算。奥本海默看了以后说,“我一点错都没找到——这真是你单独写的吗?”玻恩并未因此感到受到冒犯,反而很欣赏奥本海默的性格,因为奥本海默是唯一的当面直率和鲁莽地说出这一点的人[4]。黄昆不仅擅长科学计算,而且一生严谨,追求完美。对于自己所研究问题的每一环节,黄昆都要反复推敲,有时经过“否定之否定”的n次方,才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黄昆常说他的十个想法中有九个靠不住,为此他总是仔细推敲。黄昆不赞成用过于烦琐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然而在需要数学推导及计算时,他又十分仔细,反复多遍地来回检验,因此黄昆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重印译校者葛惟锟中英文俱佳。他最近告诉我,这次重新印刷,他又反复阅读英文原版,没有发现任何错误,反而在中文版的第一次印刷本中发现若干翻译不确切之处和印刷错误,为此甚为感慨。此次中文版重新印刷出版,除了外观和纸张质量改进外,改正了第一次印刷中的一些缺点,更上一层楼。
当然,作为一本50多年以前出版的经典著作,它不可能包含学科后续发展的内容。然而,经典著作给人的启示和作用更为长远,不是新近发表的综述文章或新书所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Born M,Huang K. 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玻恩,黄昆著.葛惟锟,贾惟义译.江丕桓校.晶格动力学理论,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V一ix
[2] 朱邦芬.黄昆——声子物理第一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Cochran W.The Dynamics of Atomic Crystals;London: Edward Arnold,1973;柯克兰著.吕世骥译.陆栋校.晶体原子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 马克斯·玻恩.我的一生——马克斯·玻恩自述.陆浩,蒋效东,杨鸿宾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2005年7月黄昆先生不幸病逝,第二年北大出版社决定把黄先生的这本经典著作收入《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重新印刷出版,出版社编辑邀我写一篇书评,我当然不容推辞。考虑再三,我觉得该写点我听黄先生说的和自己感受的与书有关的内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和玻恩关于如何写这本书的争执,玻恩主张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演绎式地写这本书。黄昆则认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会效益,要使这本书有更大的应用,前面应该加三章基本的引论,交代清楚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很难找到像黄昆这样的一个合著者,所以最后玻不得不让步,由黄昆按自己的想法来写,所以这本书的序言由玻恩一个人署名,相当不符合惯例,只是玻恩想表明“本书之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博士”。我有一个观察:图书馆新书的侧面都是雪白的,而旧书侧面看过去是花白的——翻阅得较多的部分相对黑一些。我发现在许多大图书馆里,这本书的前三章确实比较黑。这表明黄昆的坚持是正确的。
朱邦芬
2012年1月25日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订阅《物理》得好礼
为答谢广大读者长期以来的关爱和支持,《物理》编辑部特推出优惠订阅活动:向编辑部连续订阅2年《物理》杂志,将获赠《岁月留痕—<物理>四十年集萃》一本。该书收录了1972年到2012年《物理》发表的40篇文章,476页精美印刷,定价68元,值得收藏。

详情请联系编辑部:
(010)82649029,82649277
"
岁月留痕—《物理四十年集萃
目录
2.5埃分辨率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 
中子弹是怎么一回事 ?
理论物理研究中应当正确对待的几个问题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
相变和临界现象(Ⅰ)
相变和临界现象(Ⅱ)
相变和临界现象(Ⅲ)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
五次对称与准晶态
从高能物理学的发展看北正、负电子对撞机
声学与海洋开发
扭摆的故事一一简单的仪器与重要的成果
对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的一点猜想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一一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一一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
原子核裂变的发脱历史与教训一一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我国半导体物理研究进展
回顾与展望一一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我的研究生涯
北永SARS疫情走势的模型分析与预测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一一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 上 )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一一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下 )
为了忘却的怀念一一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一一纪念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我与物理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一一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外公丰子恺先生鼓励我学物理
爱因斯坦 :邮票上的画传
转瞬九十载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一一评《品格动力学理论》
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
我国磁约水聚变研究的早期历史
趣谈球类运动的物理
朗道百年
以人之语 . 解物之道
软物质物理一一物理学的新学科
宇宙学这 80 年
熵非商一一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学中的演生现象
书山有路勤为径,悟后起修真功夫一一访赵凯华教授
普渡琐记一一从 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后记


《物理》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