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县市长选举大胜,并不意味着岛内蓝绿实力版图发生了真实消长,因为台湾选举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内政,一条是两岸关系
通常来讲,县市长选举中大家关注内政话题比较多,而大选中两岸关系(安全议题)则会成为焦点。
相对于纷繁复杂、家长里短的内政,统一与被统一、战争与和平,显然更加能够调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就像大陆这边有关佩罗西访台和围台军演的话题会引起热议一样,岛内同样如此;越是极端的选举议题,越是煽动起对立情绪,基本盘选民越容易归队,投票率越高。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类似场景下民进党非常占优势。
为什么呢?
因为国民党的两岸关系论述为一中各表版的“九二共识”,它是苏起先生出于和平保台想法设计了一套模糊性理论,“各自表述”的定义多少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无法与民进党激烈鲜明的意识形态相对抗(《台湾人眼中的两岸》)。
细细探讨起来,民进党在台湾人眼中的“选举形象”大致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概括:施政不当,贪腐成性,对外强硬,抗中保台。
与之对应,国民党在台湾人眼中的“选举形象”大概是因循守旧,温和无能,对外软弱,和平保台——部分岛内强硬派甚至认为国民党存在投降主义倾向。
因此,一旦当两岸关系问题成为焦点,民进党八年来内政不修的问题就会被人们选择性忽略和弱化,其强硬保台的形象则会被舆论无限放大,正如2020年台湾大选时蔡英文逆转取胜的剧情一样。
除此之外,国民党还有个命门是党内提名机制。
如果不采用直接征召(侯友宜/郭台铭)出战的方式,而是鼓动办党内初选,那么最强候选人就有可能在提名阶段被办掉。
此处的逻辑与共和党初选类似。
只要按部就班走一套党内初选流程,基本盘强大的特朗普(对应国民党内的深蓝/中蓝候选人)便会有很大的可能性脱颖而出;可这位候选人一旦到了全民大选阶段,劣势又会暴露无遗。
与美国两党以及对手民进党不同,国民党山头林立、整合机制极差,经常一场初选办完各派人马分崩离析,痛失好局;不办初选吧,又会被认为搞黑箱操作。
左右不是人。
以当下这个时间点为例,随着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赖清德宣布参加民进党党主席补选,其绿营2024候选人的地位已呼之欲出(《台湾的2023年》),几无争议,可蓝营这边却还众说纷纭。
坊间戏称,国民党内想选2024的人可以从台北排到台南。
不仅朝中的人想选,县市长想选,连退出江湖近三十年的赵少康都表态有意参选;赵上次选举还是《决胜台北,1994》,对手是初出茅庐的陈水扁。
几乎在赵少康向媒体表达参加初选意愿的同时,12月22日,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在个人Facebook主页发文——“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矛头直指蔡英文政府。

由于郭台铭已经很久不议论时政,此番突然拿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被外界认为是2024的起手式。

可以这样讲,面对毛遂自荐者们一拥而上的局面,国民党内办初选已经成为较大概率事件。

这一场初选办完,蓝营自身的人气至少被杀掉个三成。

2023,展望》一篇中解释过,在可预期的未来,台湾问题或将经历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段:
1、大陆试图与台湾进行和平对话;
2、大陆判断与台湾进行和平对话已无希望,改为与美国接触并谈判;
3、非和平手段。
蓝营保台的核心思路,其实就是将大陆规划中的方略步骤永久性停留在第一阶段,或者说尽可能拖长。
比如张亚中先生(2021年国民党党主席投票排名第二,2023年也有可能报名国民党初选)的“统合论”,它分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共同体、终极统一等三步,以漫长的过程来保台湾平安。
站在岛内部分蓝营支持者的角度,与第二阶段大陆与美国谈判相比,第一阶段显然对台湾更加有利,因为“没有中间人赚差价”,不会被“卖掉”。
而绿营保台的核心思路,则是越过第一、第二阶段,直接针对最恶劣的第三阶段做准备。
随着美国五年100亿美元的援台军事预算获批,拜登政府已经以此为由头提出派遣美国官员赴台常驻的要求(
美国的援助通常是美国派专人负责决定如何花
),预计2023年下半年就会实施。

可以想象,未来一两年间中美关系、台海局势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岛内“和平保台”“抗中保台”这两种思路的民意市场,进而左右选举结果。
票,看似是从你手里投出去的,可决定它走向的却是别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