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娃书单
先发一下两娃十月的书单。
自从上个寒假开始定期记录我家两娃的读书情况,已经有将近10个月了。以下是十月的书单。
这是姐姐的书单。
这是弟弟的书单。

弟弟的书单依然是系列书为主。以前姐姐读的比如《可怕的科学》、《Cam Jansen》他也读,姐姐没那么感冒的比如《神探小虎队》系列他也爱看,进一步带动了姐姐去读。看来两娃读书的规模效应已经初步形成。

姐姐则开始看电子书。之前的Foundation系列大多是在Kindle上看的。因为纸书字太小了。这段时间,她看的电子书包括阿加西的自传 Open,科幻小说The Martian 以及英国作家的童书 Private Peaceful。
老师很重要,但是很难得到理解
这次的书单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线带班》。这是一本老师、家长、孩子都可以读的书,涉及对孩子外部环境中非常关键的角色——老师。
现在教学资源很丰富,家长也可以找到很多辅导机构或者有能力自己辅导孩子。但学校老师依然是扮演着孩子成长之路上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孩子越大,老师的重要程度就越高。
人们考量老师的水平往往会看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看讲课和作业设计水平。其实除了教学,老师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加强孩子的情感联系以及对于孩子同辈环境的塑造,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人格。
比如,许多时候孩子是因为喜欢某一课的任课老师而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又比如,如果某个孩子受到了班主任的重视,那么班上的同学也会相应更重视他/她。
老师的这种影响力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提升。因为孩子越大越受同辈环境的影响。
老师扮演了如此关键的角色,但是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对他们的了解都是不够的。一则学校是个黑盒子,孩子进了教室,到底教得如何,我们也不知道,孩子也说不清楚。二则孩子和老师的地位、认知都不同,导致孩子无法真正理解老师,尤其是老师很多行为背后的理念。三则,这几年疫情和双减导致老师更加忙碌,三者之间的沟通其实是减少的。
要了解老师,最好的办法是读老师写给老师看的书。在这些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老师是如何设计课堂的,以及教学之后他们做了哪些工作。因为主要读者是老师,所以作者也会讲更多的心里话。
比如之前我推荐过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作者是山东知名语文老师韩兴娥。她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让学生快速积累和夯实字词基础的办法,以及她在古文和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课程方面的探索。其中不乏吐槽,包括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枯燥乏味以及英语等诸多课占据了原来的语文课时等等。行文非常非常真实,能让我们了解老师的教学思路,她遇到的困难和局限。
打开黑盒子
最近的这本就是《一线带班》了。作者是江苏省的知名语文老师管建刚。
他的《全程带班录》我曾经推荐过。书名看上去介绍怎么上课或者当班主任的,实际上作文课的课堂实录,以师生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如何写好作文。这本书也有“带班”二字,虽然这次他当了班主任,但这本书并不介绍怎么做好班主任,而是如何以班主任的身份上好语文课。

在朵拉看过的所有管建刚的书里,她觉得这本书是最棒的。
和韩兴娥一样,管建刚的特点也是接地气,讲大白话、实话。
比如他认为老师不是万能的。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管建刚的评语是“说这话的人不是疯子,就是疯子。”他说把这句话改成“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你信吗? 所以他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如何争取家长配合老师。
又比如,在讨论如何对待学生时,管建刚强调要把其他老师的孩子放在心上,因为“连同事的子女都不放心上的老师,也别太期望他能怎么把别的孩子放心上。”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介绍老师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学生、家长、同事、专家等等。
首先当然是家长。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老师面对家长居然有这么大的压力。管建刚在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家长对小学老师不买账,比如觉得自己孩子就是好、学历高、挣钱多、社会阅历深,地位高等等。就如何应对在电话里发火的家长,他还给出了特别具体的策略。
其次就是专家。他口中的专家,主要是教研员。教研员或者曾经是一线老师,或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担负指导老师授课,落实课标的重要任务。一线教师一边承受着应试的直接压力,一边面对专家的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左右为难。这本书写在“双减”之前,矛盾的心理愈加突出。
他举例说,对一线老师,压力最大的启示是校内的年级考试。这就是老师之间的比拼。但是对校长来说,压力来自区统考,对于区教育局来说则是市级的考试。而这些考试的压力都会层层传递下来。
好在,双减以后,这样的考试也大大减少了。但总而言之,老师需要处理的各方关系和压力超过了我们之前的想象。
那么如何应对呢?
韩兴娥的办法是再造一个课程体系,让学生得以愉快地通过大量阅读来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她堪称是内容高手。而管建刚则是运营高手,通过各种活动来打造一个对教学有力的生态系统。 
比如他要“尽量争取每一个家长”,就要开线上线下家长会,平时要和家长单独通过qq(那时候还不流行微信)和电话交流。他在书里给出了提前准备的线上家长会的沟通文字版,详细到哪里要放表情,每一段文字放上去的间隔时间等等。 
他对学生就考虑得更精细。从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来做班干部,到如何帮助后进生,到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按时交作业,都有层层的考量,真是用心良苦。
老师们常用的积分、排名、任命小干部等方法那是家常便饭了。管建刚还有一个大招——办一个班刊。这不仅仅是展示学生作文的平台,更是班主任管理的抓手。它成为学生、师生以及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也成为老师鼓励后进生的工具。又比如,为了鼓励大家期末自主复习,管建刚还煞费苦心地打造了学霸训练营,名字、口号、计划都要准备。相关的样板在这本书里都有提供。
读《一线带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老师课前课后做了哪些事,更可以了解这些工作背后的原因。
就这样,黑盒子打开了。
带着镣铐跳舞
从这本书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应试考点。管建刚说,多次调查显示,学生对语文的喜欢读都是最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语文成绩总比数学、英语低。那语文为什么总是难得高分呢?他觉得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两张皮。也就是说,基础教育的教、学、评并不一致。所以,和许多人强调大语文相反,管建刚认为一线老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教材,从解决温饱的角度来琢磨教材。更实际地说,就是通过研究教材来搞定考点。
考点在哪里呢?管建刚以苏教版教材为力,“我读书我快乐”里推荐的书,本身不一定是考点,但是和书相关的作者、历史背景等文学常识,却是考点。又比如其中的口语交际,表面上注重“说”,其实注重的是些,或者说会考其中的知识点。更甚者,每一册语文书开篇的“学习习惯”,也是考试知识点。同样教参里的教学说明、教学建议、参考资料,都包含了重要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考点。
另外一个需要研究的材料就是所在地区三年来的统考卷,包括其题型、题型变化趋势、题目的难易度,尤其是阅读题和作文题。因为题型是否熟悉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发挥,“换一套高考卷再考,省里的高考状元都会易主,各市的状元也会换人。” 
此外,管建刚还找到一个捷径:阅读当地的教学杂志第五期、第十二期的“期末试卷汇编”,去了解出卷人的思想和思路。
研究了教材、教材再去研究统考卷,管建刚发现,几乎所有的语文卷都是超标的。他说,不用义愤填膺,因为这样的超标已经成为常态。“既然这样的超标已经成了常态,就老老实实似的按照试卷上的难度和高度去教学。”
管建刚也曾写文反对多种考题,也曾把教参看作妨碍成长的东西。但是教书30年后,管建刚说:“我终于明白,对抗绝不是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这本书非常真实、细腻地介绍了一个语文老师是如何带班的。然而班主任,并不单单是为了利用带班来助力自己的课。班主任得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可以说,班主任既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我相信,管建刚这样的运营高手,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紧紧围绕语文教学来谈工作,也许和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线老师所面临的应试教育压力有关。世上没有完美的事,这本书真切地让我和我的孩子看到,老师也是一份工作,也得带着镣铐跳舞。这本书写在四年前,希望双减时代,能让老师的镣铐松一点。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问朵拉,她觉得自己的班主任好不好。
“很好啊。”
“这本书里的很多做法她也做了吗?”
“那倒也不是。”她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讲到的所有不好的做法,她都没有做。”
看来,不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各有各的问题,受欢迎的班主任则有类似的原因。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