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假期过半,你的孩子作业进度赶上了吗?下面的场景相信你一点都不陌生:孩子有任务不想着提前计划,却总想先玩;做起作业来特别拖拉,这里蹭蹭那里摸摸;上交期限前手忙脚乱完成的作业,质量惨不忍睹……
上周直播我们邀请了王瑶老师,她是自主学习与儿童发展研究专家,对孩子自主学习与儿童发展有很深的研究。探讨了与内驱力相关的这些问题: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内驱力?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如果你对我们的直播内容感兴趣,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领取。
有非常多家长希望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而时间管理能力背后其实是孩子自我驱动能力的体现。王老师提到,当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被释放出来,拥有了时间的秩序,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都会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提升。那么如何让孩子做到自我驱动、自我管理呢?本文会详细展开谈谈。
今年三年级的小申,幼儿园阶段是在妈妈事无巨细的照顾中度过的。到了小学一年级,事务突增,他的每一天都让妈妈抓狂:写作业、收拾书包、整理书桌、整理房间……每一件事都需要妈妈紧跟着催促,他才去做。他觉得,作业有没做完,成绩怎么样,房间乱不乱,都是妈妈的事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很多父母习惯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也因此经常筋疲力尽,最后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那么,怎样让孩子自己知道“现在该做什么”,然后主动去做,并完成得井井有条?
小申父母用过去的两年时间,做了一场实验:“少干预,多支持”。
在自己的坚持下,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发现,效果很好
“孩子逐步养成了自律、自我管理的习惯。”小申妈妈说。
他每天准时上课,独立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出门跟朋友一起骑车。每天都能听到他们的‘秘密基地’的故事。”小申妈妈说。更重要的是,她能感受到小申的责任感——他总是催促妈妈帮他上传作业。
他还告诉妈妈,自己要成为一个“走在计划前面的人”(这是他们学校老师常说的话)。
除了作业,小申每天还自己写备忘录,安排时间阅读和练琴。他还会自己把房间收拾整洁。每天晚上,他都能很自豪地告诉父母:“我这一天的收获很大,玩得很好,学得也很好。”
小申父母为期两年的教育实验,其核心恰恰与教育学家关于“挖掘孩子的自我驱动”的倡导,不谋而合。
自我驱动,就是能够自己设定目标,自己产生动力去不断前进,不需要依靠外界的督促。
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展现出这样的自我驱动?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展现出自我驱动?
几个月大的婴儿,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用手指、脚和嘴巴,摸索和试探身边的一切。再大一些的孩子,也会全神贯注、毫不厌倦地探索自己的兴趣领域,不知疲惫。这种充满好奇、热衷探索,并自己指挥自己去完成探索的动力,就是内驱力——每个人生来都有内驱力
但是,长大后,很多人变得不容易投入,总要依靠外界的压力和驱使才做出行动。究竟发生了什么?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鲁德(William Stixrud)与教育专家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在《自我驱动的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目前只有英文版)一书中提出,现在的孩子自我驱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被剥夺了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导致自主意识较低
而导致孩子自我控制感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已要替代孩子做出最好的决定,不能有任何一个决定出错,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典型的现象就是,孩子承担超负荷的学业压力,并被父母安排做一些活动,没有真正的“玩耍”、“留白”、自我探索。
作者指出,几十年来,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越来越多。而控制除了带来身体和情绪上的后果,比如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沮丧,还对自主意识有负面影响。当我们缺乏自主意识时,会感到动力下降,或者只有被恐惧追赶时才能有动力。这两种状态都非常不健康。
简单地说,如果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就不能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人。
不过,最近也有家长感到困惑:自己试图放手给孩子自主权,但孩子却并不自觉,反而学习状况还越来越糟,不如自己之前把控得严的时候。
培养孩子的自我驱动,并不等于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也不是一时一次就能实现的。
要让孩子真正有自我控制感,并能持续下去,父母需要在三个方面不懈地帮助孩子
1. 让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做孩子的榜样。

2. 让孩子体验后果,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发生问题时,为孩子提供支持而非命令或责难。
3.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自我管理的技能。
怎样帮孩子真正找到热爱的事情?
这需要让孩子真正学会“玩”,感知乐趣。
最近几个月,为了上网课,父母给小申配备了电脑和手机。他们并未控制小申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小申甚至还有自己的微信号,可以和同龄人自由交流。
妈妈一度担心他会沉迷网络,后来却惊喜地发现,他仍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对游戏也并没有什么兴趣
电子屏幕之外的世界更加吸引他,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电子屏幕之外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他参加学校的“筑小桥出版社”,参与编辑《筑小桥“新冠”生活史》,向大家传递抗疫期间他们的所观、所感和所思。他大量时间都投入到采访、写作、和老师同学沟通等任务里去。(看小申如何进行创作,请阅读今日第三条推送)他喜欢运动,爸爸就经常带他打篮球、羽毛球、游泳。父母在家时经常陪他看书、看纪录片,一起聊很多时事话题,在讨论中感受思考和交流的乐趣。
父母自己也给孩子作出了榜样。他们平常工作很忙,但只要在家,就主要是读书、看纪录片。爸爸热衷于探索新鲜事物,总是不断学习。爸爸对历史和地理的爱好,也影响了小申——最近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很大兴趣,开了喜马拉雅账号,自己写稿、录音,给听众讲历史故事。
“孩子空白的时间,要引导他用合适的活动填满。”小申妈妈说。要引导孩子多尝试,找到他真正的兴趣所在,现实生活充实起来之后,网络和游戏制造的虚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就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放手”的难点,在于让孩子体验后果
一些家长刚给孩子自主权,一发现状况不好,就立马收回。但这个时候,家长也需要忍住自己的担忧,而是坚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必须负起责来
父母对小申刚放手的时候,也遭遇了小申学习和生活状态的下滑。
“刚开始真是一塌糊涂,家长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小申妈妈回忆道,“当时,小申总是作业漏做、错得多,书包、房间特别乱……”
小申父母看到这些后,心里一直在忐忑,但是商量后觉得再给小申一段时间。在这段内心的煎熬过程中,他们默默给自己强调:“这个作业质量是孩子自己的事,正确率也是他自己的事。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接受他的失败和不足。以前正确率再高,作业质量再高都不是他自己的!”
作业质量下降,成绩下滑,错题多,书包、房间特别乱……这些问题,小申都自己慢慢体验到了后果:考试分数会降低、东西容易找不到……而最关键的,是自己内心的挫败感。慢慢地,他在这些方面开始自己改变。
这正是“正面管教”理论所说的,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正面管教》一书也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总是忘记带午饭,需要妈妈专程去送。后来妈妈拒绝再临时送饭,希望他承担起自己记住带午饭的责任。一开始,父母还会有愧疚感,觉得孩子要饿肚子,但提醒自己:孩子现在会犯的错误,是一生可能犯的错误中很小的一个,只有坚持让孩子自己承担,才会让孩子未来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习惯依赖。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不仅能记住要带午饭,还开始自己准备午饭。
当孩子在体验这样的后果的时候,也是开启自我思考的时刻。此时,父母要注意自己不能去借题发挥,去责难、羞辱孩子,比如斥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你看你就是不行吧”,否则孩子会把本可以用来反思的注意力,集中到抵挡这些责难、羞辱上。
相反,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这样做
1. 表达同情和理解。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2. 鼓励。比如在合适时说:“我爱你,相信你自己能处理好。”
3. 必要的指导。比如问问孩子觉得哪方面有难度,需要帮助,然后启发、协助孩子。
比如,小申父母给自己的定位是孩子的“协助者”和“倾听者”,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帮他梳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申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知道。这两年,他们虽然不再细致地管孩子的学习和家务,但他们在陪伴孩子和沟通上花的时间,比过去还要多。在大量亲子聊天、读书、观影的过程中,父母一直了解着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脉络。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自我管理的技能
孩子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后,如果初期在日常自我管理的实施上还有薄弱的地方,
家长可以考虑引导孩子制定计划

高取志津香在《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给出了具体的指引,比如可以画出自己的“任务金字塔”:
1. 帮忙做家务、7点起床、遛狗这类必要的事情,可以写入金字塔的第一层。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把吃饭、刷牙、洗澡这类日常活动写入其中。
2. 把学习、写作业和其它“该做的事”,写入金字塔的第二层。
3. 金字塔的第三层,可以写入孩子想要尝试、挑战的事。
4. 把休闲、放松的活动写入金字塔的第四层。
孩子按照事务的紧迫程度,依次把自己的各项待办事务填进去。然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复盘目标实现的情况
当目标不能顺利实现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为什么无法实现?日程本身是否做到了劳逸结合,是否会造成过度疲倦?是否有“留白”?如果不可行如何修正?引导孩子修正,让计划更可行,让孩子从一点一滴的目标实现中,逐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写在最后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有所成的人。不管对“成就”的理解究竟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内心的富足,前提都离不开孩子是一个能够自我管理,把握自己人生的人
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因为焦虑而忽视甚至剥夺孩子的这种自我管理的动力和权力,恰恰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做法。
有许多被家长安排好一切上了大学的孩子,却一夜之间不知道该怎么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而一些孩子则因为对这种被控制的生活的抵触,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叛逆的行为,既没有实现家长预期的好学业,也在愤怒中迷失了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放手,并不容易。面对教育政策的变化,面对升学的压力,家长也很难。即使是小申的父母,也会忐忑,会怀疑,看到小申的成绩不属于班级的最优等,有时也会焦虑。但是,看到孩子投入、内心愉悦的状态,他们还是愿意相信,这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一切,都要回归到生命和教育的规律里去寻找答案。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用家长的爱和智慧去示范、引领、帮助。这样长大的小树苗,未来也许不是家长们所想象的一个模子的样子,但却一定是健康、茁壮、生机勃勃、独一无二的。
如果你对直播内容感兴趣
欢迎扫描客服二维码领取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阅读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传播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