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想。主要是说,要和公众好好交流,交流不到位,人民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不团结。
因为这一个多月来,上海人被批评得很多。有人说上海人自私自利,有些人说上海太自由主义,太西化。甚至说上海是东方孟买。上海人似乎成了中国人里的另类。
但我觉得上海人民仍然很好,上海也仍然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
当然,上海人民并不都是一个样的。有官员,有普通人。官员要遵守工作纪律,要执行命令,工作做得好不好,也不由我来评价。
作为普通人,其中当然也有品行不好的,比如疫情中侵吞物质的,今天还看到,有人为了团购利益,阻挠邻居分享食物的,都是人性恶的一面。
但要说到抗疫本身,我觉得上海人民的表现是正常的,是正常人的反应。
从疫情一开始,上海就有过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疾控的专家抱怨的,有反对被拉去方舱的,有反对硬隔离的,最近还有反对的消杀的。
他们被认为不顾大局。进而,都被清算到一点:上海有人希望“和病毒共存”,他们不团结,他们要把全国都拖下水。
然后又被扣上了一顶帽子:自私自利。
“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如果放开中国要死上百万的老人啊!”光这一句话,就能把人呛死。
可是,上海是中国老人最多的城市之一,普通上海人谁家里没几个老人呢?上海会自私到完全不顾及自己身边的老人吗?
进一步,只要智商正常的人,这两年来耳濡目染,有谁不知道放开后会死上百万老人?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原因防疫有代价,大家看到的代价并不同。你看到的代价是放开会死上百万老人。他看到的是,不放开,一直严防死守下去,也会死很多人。
因为所有付出的经济代价,都会导致死人。如果说新冠疫情中,死掉的最多的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那么,让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继续维系生命的是什么?
是钱啊。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老人到了晚年,多少都会有一些疾病,有些是三高,有些是癌症,还有骨折之类。
家庭条件好,有经济能力,就尽力去治疗一下。没钱了,就听天由命了。特别是癌症这类疾病,没有钱放化疗了,没有钱做手术了,那么接下来也熬不了多久。
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了,医疗水平提高的同时,老百姓有钱保养了,有钱治病了。
经济受损不只是让现在的老人没钱看病,而且会让大部分人的平均寿命受损,只不过它在未来兑现。
但是,到底是因为经济受损导致的平均寿命损失更多,还是放开后病毒直接导致的死亡更多,普通人很难说得清楚。
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前,这个答案是清晰的,中国用有限的代价就能防住病毒,经济和健康总体上可以兼顾。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模糊起来。
你可以抱怨上海没有一开始就封城,导致错过最好时机,但是历史无法重来,有些事就在一念之间。
北京这轮疫情到目前也快20天了,一直没有全面封锁,目前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大城市怎么可能不探索用最小代价防住病毒呢?
谁不知全面封城对防疫最管用?但是,北京迟迟不愿意启用最严的防控措施,就是深知代价太大。但是,不采取更严的封锁措施,短时间是很难断根的。
所以北京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是消耗战,耗资源,耗耐心,而且不容出错。
好在北京有资源,耗得起。但是,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能力像北京这样去做极限测试。更多我们不太熟悉的城市只能一封了之。
就像昨天看到的一篇文章那样,“2亿人口在4月静止”,那些遥远的边陲城市,瑞丽,黑河,已经不知道封锁多久了。
有些地方已经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有些地方可能面临这种代价。
“动态清零”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可以继续探索以较低的代价去实现动态清零。但是,你不能仅仅告诉大家,动态清零的好处是可以避免100多万老人死亡,这个理由现在并不够。
死人肯定是残酷,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为什么动态清零能挽救的生命就比因经济下滑而导致的寿命损失更多?
人们需要有两方面的比较,需要有两方面可信的数据,而不只是一方面的数据。
因为从人的感受来说,经济下滑的代价已经让部分人承受,他们在承受的同时,需要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以及希望在哪里。
但是,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信息。我们的经济如何?财政如何?失业情况如何?在这种局面下,我们的代价是什么?
直到今天,我读到的唯一一篇探讨经济代价和寿命损失的文章,还是梁建章写的。仅有一篇,作者不是科研院所的专家,而是一个企业老板。
如果没有清晰的数据,人的信心就很难坚定,就会摇摆。
防疫不是大家共唱一首歌那么简单,一个人长达几十天的各种配合,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信心上。
你可以指责上海有一部分人没有坚定清零的信心,但是,他们的原因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没有被充分说服。
你没有说服他,清零的好处更大。
你甚至从来没有开展过说服工作,你只是告诉人们要相信。
对了,“说服”还有一个差不多意思的专业词汇,叫做“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甚至有些部门根本瞧不上,认为宣传就可以代替交流。
人只要会思考,就会产生自己的判断。人和人的判断就难免不一致。只有充分的信息交流才能尽可能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或者求同存异。
在疫情来临时,上海人民在信息不足时,自己有了一些思考,有了一些判断,有了一些行为,这是正常人的反应。
如果信息不足时,大家仍然还整齐划一,你甚至会怀疑他们是否正常。
对不对不判断,但上海人是正常的。他们在压力下仍然保持思考,是好样的。
不要再指责上海人。要紧的是,在坚持既有防疫政策的同时,把“风险交流”这一课补上去,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不只是防疫需要这样,所有的公共事务都应该这样。
坦诚的交流,而不只是指使。在交流过后做出的决定,人民是会支持的。即使做错了,人民都会宽容你。
(两张配图源自新华社)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