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儿童写作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为此,外滩君采访过多位语文名师,为家长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儿童写作培养策略。其中语文特级教师徐鹄老师及其团队提出的要让孩子“立足于生活,写有用的作文”,令外滩君耳目一新,特此与读者们分享。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Travis
写作文是让不少孩子头疼的事:
不知道有什么事值得写,
不知道怎么写好身边发生的事,
好词好句背了许多,却仍然写不出动人的文字,
有时还会落入千篇一律的作文套路里去。
那一篇能够打动人的作文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看一篇二年级孩子的作文:
一天早晨,我到阳台上拉窗帘,突然发现有一只小虫子在爬。
这只小虫小小的、绿绿的,还长着一对银白色的翅膀,好可爱!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是什么虫啊?
我想抓住它,便从笔筒里抽出三支荧光笔挡住小虫的去路。小虫真聪明,转了个身,掉头朝没有笔的方向怕走了。我连忙又抽出一支笔挡住它,心想:把你四面围住,这回看你往哪里跑?可没有想到,小虫扑扑翅膀,飞走了!
哎呀,我真笨!我怎么就忘了它还有一对翅膀呢?
这是外滩君与语文特级教师徐鹄老师相谈时,他分享的作文。
这篇作文也曾在上海市写作学会的研讨会上接受评审,当时,由特级教师和中学生组成的11人评审团打出了最高分。
一般人看来,或许这篇作文没什么亮眼之处,但是评委们认为,这篇作文字字句句是实话,最了不起的是最后一句,“我真笨,我怎么就忘了它还有一对翅膀。”前面写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而最后一句竟然还有了自我反省,实在精彩。
徐鹄
但这样的作文,太少了。不难想到,问题出在作文教学上,而且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因此,早在1986年,徐鹄就追随徐家良先生的脚步,致力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徐家良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原副主任。那一年,徐家良从联邦德国访问归来,还带回一些外国母语教学的材料。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在徐鹄工作的学校里成立一个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小组,专门研究和改进语文教学。
2000年退休后,徐鹄与徐家良老师、顾维萍老师一起,开展构建“小学实用性作文训练体系”的探索。2010年以后,应丁炜博士之邀,参与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编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如今,徐鹄依托上海市新序列作文实验联盟为基地,积极进行“小学作文训练新序列”的探索。退休二十年,始终退而未休,依然坚守讲台,活跃在教育第一线。
徐鹄还先后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作著述多部,有《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教你读和写》《领你走进作文大门》《生活中的作文》《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小学生写作学本》(丛书)《小学作文指津》等。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深感语文教育的难,而作文更是语文中的大难题。
在应试的压力下,师生和家长以分数为目标的思想也让学习变得越发功利。作文不再是写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反而成为了获取分数的一种手段,甚至不惜用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取高分。
在徐鹄看来,这样的作文训练,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写作文的能力,还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力,甚至做人的品格。
因此,徐鹄所在的教学研究团队提出,要让孩子写生活中的作文——“立足于生活,写有用的作文”,也希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作文的方法,还能给他们带来一种新的生活和成长的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源
生活需要作文,作文要为生活所用
“从一位语文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作文?”
对许多人来说,作文或许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又或许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份作业。但对徐鹄来说,这些都是对作文的误解,甚至异化。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人是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的。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根本上说,一切语言活动都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生命活动。”
徐鹄把这些归结成一句富有诗意的说法——“作文就是流淌的生命”
但当下,孩子们学习的作文却离这个本质越来越远,这和对作文的误解分不开关系。
问题的本质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越来越膨胀的功利心态。“应试至上,分数唯一”的思想扭曲了写作文的初衷,把作文变成了获得高分的工具。为了应试得高分,免不了让学生大量练习,甚至为了写而写。
徐鹄举了个例子,如果老师跟小朋友说:“我们去参加个活动,回来写一篇作文。”那出发点就是作文,而不是生活。
更有甚者,为了得高分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套作文。徐鹄说:“我觉得这是最不应该的,这不仅关乎文风,更关乎人品。”从小就教学生如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我们如何能够期待他们成长为正直真诚的人。
那么,该如何学习作文呢?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启发,徐鹄认为学习作文要“立足于生活,写有用的作文”。
他用三句话来概括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源,生活需要作文,作文要为生活所用。
比如一些重大事件,就是学生们不可错过的人生经历。
1987年9月23日,上海能够观察到“百年一遇”的日环食,当时在学校工作的徐鹄就带学生们写了三次作文。
第一次,是提前让学生们给身边人写一份观看日环食的通知,内容很简单。
什么事?观看日环食。
什么时候看?9月23日。
为什么要看?因为日环食百年一遇,错过这次,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再看到了。
第二次是一周后的注意事项。
徐鹄告诉学生们,观看日环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上次的通知中没有提到,为了大家的安全,希望他们补上一份注意事项。
要准备什么器具,如何安全地观看日环食,都是学生们在写注意事项前,要提前做好功课的。
第三次则是写下日环食的情景。
9月23日当天,学生们在学校观看了日环食刚发生和结束时的样子——月亮一点点移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遮住了一部分太阳,再到慢慢经过,不再遮挡。
日环食结束后,徐鹄问学生,你们家是不是每个人都看到了?有的学生说,他爸爸不在上海,不一定能看到。还有的学生说,他妈妈是百货店的营业员,在楼里上班肯定看不到。
于是,徐鹄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日环食情景写下来,这不仅是记录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要给没能看到日环食的爸爸妈妈看。他们能不能感受到日环食的魅力,就全看学生们写得如何了。
一个活动,三次作文,并且多种文体交叉,是绝佳的作文教学。
或许会有人觉得通知和注意事项根本算不上作文,但徐鹄认为,这两者恰恰是最体现作文实用性的。就像叶圣陶说的:“所谓善写,非为饰美,务切实用,工作所需,生活所遇,咸能畅达,斯为善矣。”
而最后一篇《观日环食》,也讲究文笔,但意在让学生们学会表达,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不是靠背别人的好词好句,套用现成的模板就能写好的,真情实感才是打动人的原因。
从这次教学中可以看到,作文训练完全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既没有过分追求作文形式“高大上”,也没有过分追求文采,而忽略学生的真实感受,达到了“生活是作文之源,生活需要作文,作文要为生活所用”的境界。
反观现在学生们学习作文的现状,如果我们从不细想学生们为什么要写作文?写给谁看?那学生们也只能应付作业了事。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作文内容要“高大上”,要套用各种好词好句才算文笔好,那学生们也只能照搬照套,人云亦云,失了自己的表达方法。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活动使作文走入生活
徐鹄说,他并不反对考试,但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只为考试而学习和训练作文。
“中考、高考等国家考试,以命题的方式考察学生的作文能力,那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全世界选拔人才的通用方法。但是如果平时的作文训练都为了考试服务,那就错了。”
那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锻炼到语言和表达能力?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从生活中来的作文?
一方面,要开启“读写双通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作文也应该从阅读开始。
一是要在阅读课上从阅读学表达,注重语言积累,学习基本表达方式,读中练写,完成作文基础训练。
徐鹄强调低年级阅读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仅要认识生字,还要清楚字在词里的具体含义。
在阅读时,还可以做些阅读卡片,分类整理:描写哭的词,描写笑的词,描写颜色的词……词汇量越大,语言水平就越高;语言越丰富,文章自然也就越优美,越生动。
中年级的阅读则要关注语段的并列表达、连贯表达。徐鹄以叶圣陶《爬山虎的脚》举例,这篇文章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了详尽描述,正是并列表达中的“铺叙”。
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写读书笔记。由读过的书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感悟,都可以记录下来。
二是要在作文课是为了写作而阅读,注重运用操练,把阅读中学到方法用在作文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徐鹄提倡要在动笔前做好“作前阅读”,针对作文话题,精选3篇以上相关的文章给学生。不仅从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为他们打开思路,同时达到丰富语言材料的目的。
比如关于名字,徐鹄就给学生们分享了作家钱钟书的故事:一直到抓周之前,钱钟书都没有正式的名字。抓周时,满桌子好吃的好看的他没碰,一把抓起了一本书,家人一看,都说这孩子爱读书,日后必成材。果然,钱钟书日后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文学研究家。
此外,徐鹄还给学生们分享了其他关于名字故事。轮到学生们自己写,他又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名字是谁起的,什么含义,取名的过程怎样?名字有无变化?用名字的过程中有没有弄过笑话、遇到过烦恼?小名又是怎么回事?……
如果要避免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那么在“作前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尽力帮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话题。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考察、了解和访问,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利用“作文活动”,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老师们常会说“生活中处处是素材”,可是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无事可写,又是许多学生的真实困境。因此,作文活动是徐鹄推崇的一种方式,一来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二来活动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比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你认识几种?能报出它们的名字吗?能说出它的老祖宗在哪吗?能讲讲它的生长特点吗?能说说它最值得我们欣赏的是什么吗?它们在校园中默默陪伴着我们,看着我们成长,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作文《我的植物朋友》就有了。
还可以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植物给其他人介绍,写一张植物“身份证”,和公园、植物园的标牌异曲同工。但这张身份证讲究的是个性,不限写作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写出学生最喜欢的植物的特点。这不就是从生活中来的作文吗?
比如老师还可以主动为学生创设活动。有了话题,但如果学生没有实际体验,那依然难以下笔,因此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受。
徐鹄以“我的心爱之物”这个话题举例,为了避免学生“无米下锅”,他提前让他们收藏一样东西。于是,有的学生收藏石头,有的收藏车票,还有的收藏糖纸。
等到收藏得差不多了,他再让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藏,哪一件最喜欢?为什么?
作文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都是值得去体验的。
而生活中更是有许多值得拿出来分享交流的活动和事件,比如交朋友、玩游戏、做实验、剪报交流、收藏展示、采写校园新闻、为社区做实事……
当学生们的生活有这么多值得分享的事,何愁无事可写?
多走多看多问多想
家庭是思维的培养地
除了学校教育和老师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徐鹄说:“说到底,优秀人才的培养除了靠学校,最主要的还是靠家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成为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者,徐鹄对家长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要想让孩子读书,家长自己就要带头读书,在家中营造出好读书的氛围。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家中给孩子安置一个书橱,建一个图书角,让他也有一个自己安静读书的地方。
家里不光要读书,还要交流亲子之间的读书心得,启发孩子。
叶圣陶就曾说过:“最要紧的,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世都有极大的关系。”
二是节假日、寒暑假多带孩子出门旅游和参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成才的必由之路,而徐鹄还强调,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那在出门前做好功课,带着问题去,边听边看边问。
比如参观上海松江的广富林遗址,广富林的房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建筑上会雕着鸟?这是因为古人崇拜鸟,认为它们会飞,是和天神最接近的生灵。这样一来,孩子也会学着去观察,去思考。
三是和孩子平等相处。
家庭的养育应该是一种助力,而不是枷锁。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保护他的好奇心,培养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尚书·商书》就有“好问则裕”的说法,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
此外,从教育理念上说,家长还要保持理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这种想法是朴素而美好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不现实的。
“东海只有一个龙王,”徐鹄开玩笑说,“人人都成龙,怎么可能?”
徐鹄
如果能够客观看待,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基础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叶圣陶说的那样——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譬如性情爱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爱好文学或政治经济的,就可在文学或政治经济方面努力。这样做去,是很容易成功的。”
家长要做的,不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位在语文教育天地里耕耘了数十年的园丁,徐鹄对作文的理解已经入木三分。而他也常说自己是追随着前人的脚步,做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和一个积极的宣传者。
究其根本,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好一篇篇作文,而在于让他们在学习表达的同时,能够在思维、精神和人格方面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
所以,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十分注意引导他们品尝生活,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把学作文和学做人和谐地统一起来,最终达到“立言”和“立人”的目的。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