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2021年高考在昨日开启,各地语文卷的作文题也引起网友热议,如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北京卷的“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浙江卷的“得与失”。继去年的“人事与天命”后,今年的上海卷着重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这一命题如何入手?外滩教育特约作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召强,将在下文为我们解析写作思路。
注:外滩君邀请了王召强老师于今晚19点做客“外滩教育视频号”直播间,分享“如何提升学生批判性写作能力”,感兴趣的读者可通过文末海报预约~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王召强    编丨Travis
题干:有人说,经过时间的积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单就审题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考题在审题上并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
句式上属于考生耳熟能详的“有人说”,“也有人认为”这种看似道德困境的两难问题,实则不需要考生在价值判断上纠结良久,就可以明确地做出价值判断:经过时间积淀的事物,事物的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
考生也可以对此略作辩证分析,因为未经时间检验的事物,也就是新颖的事物,如果运营得当的话,其价值也可以被人们认识。
因此,这道题目还是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的。考生也可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只不过像这种辩证分析的思路,在考场上并不大容易写好。
近年来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一直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论辩能力”,也就是运用逻辑分析,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018-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
因此,考生在构思这篇文章时,应该将重点放在逻辑分析上,而逻辑分析的主要路径无非就是辩证分析、意义分析、措施分析、因果分析这几种。在这篇文章中,基本上用不到因果论证,因此也不需要展开因果分析。
从整体构思上来说,考生主要需要就“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这个论题展开辩证分析。
因此考生可以先顺着这道题目的主体思路来写,主要分析那些经过时间积淀的传统事物,其价值是怎样被现代社会所持续发现并认识的,其价值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经过历史积淀的事物,其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
以上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解析这道作文题目的三个“大哉问”。考生只要将之一一解析出来,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比较完整了。

在展开分析之前,考生首先可以将仍有价值的“事物”限定在某一个范畴。
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以“单就学艺上的东西”拿来举例论证一样,考生也可以先将仍有价值的事物限定在思想文化领域、制度文化领域或者历史文物领域例如:
被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孔子等,其思想范式早已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的检验,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价值仍在不断地被后人所阐述和发扬;
再如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台谏制度、避籍制度,对于我们现在创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再如今年年初大热到现在的三星堆历史遗址的重新发掘,将沉睡了三四千年的古蜀国文化的面纱一一揭示开来,每一件精美的历史文物都价值连城。
限定范畴的好处是可以集中笔力,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深挖下去,写出更具深度和力度的作品来。
限定范畴从论证方法上来讲,实际上隶属于归纳论证,贴合题旨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在于所列举的例子,一定要切合题意,至于例子新颖与否,就看考生平时在语文上所下的工夫深浅了。
在我上文所罗列的三个“大哉问”中,真正需要考生展开演绎论证的,其实就是第三个大问题:为什么经过时间的积淀的事物,其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
这里,考生一定要注意通过架设逻辑链条,将论题转化为:为什么经过人类实践检验过的事物,其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
原因在于,首先,人类才是认识事物的价值的主体,正所谓“心外无物”,未经人类认知的事物,哪怕再有价值,也会与人类同归于寂灭,三星堆文化遗址如果没有被人类发现,其考古价值就只能默默无闻地长埋地下了。
其次,所谓“时间的积淀”,也就是历史的积淀,也就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主体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所谓经过“时间的积淀”,也就是要经过一代代人的实践的检验。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说“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可以说,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
因为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没有价值的事物可能早就被历史淘洗殆尽了,只有经过人类的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事物,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例如在卡尔维诺看来,经典就是那些经过一代代读者阅读检验过的值得后人反复阅读的作品。很多当年畅销的文学作品,可能在短时间内独领风骚,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但是却经不起历史的淘洗。
由此,考生就可以展开联想,主动制造二元对立,想到那些未经时间检验的、短、平、快的新鲜事物,其存在的特征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往往不大,很快就被打入历史的冷宫,再也泛不起半点涟漪。
因为这些短、平、快的事物,通常属于只具备“十五分钟热度”的流行文化,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一时的消费心理和娱乐需求,只注重追求效益至上的工具理性,不具备持久的影响力和长远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昙花一现的新鲜事物很多,例如所谓的“共享经济”,热闹了一段时间,投资热情就迅速冷却了下来。
考生只要从“经过时间的积淀”的仍有价值的事物,联想到“未经时间的积淀”的毫无价值的事物,就可以打开思路,展开正反对照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新闻热点,写出更具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来。
这道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抽象,很形而上学,但是只要一经正反对照,勾连起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呈现,就通篇皆活络了起来。
考场作文比较忌讳的,就是空对空地空泛说理,大而无当的大段道理,很容易让人心生厌倦之感。
既然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那我们应该怎样展开措施分析呢?
考生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时之间可能想不到还需要展开措施分析,以为只要将“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这一论题论述充分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当然可以紧密围绕着这个论题展开,但是考生如果想要论述得更为完整一点,还是要针对这个论题展开措施分析。
因为单就“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这个论题而言,它只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论题中的“小前提”,对人类的行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应该是我们应该尊重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发现对现代生活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
这也就是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提倡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根本宗旨。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整理国故”,怎么“再造文明”,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在这篇文章中具体分析了,不过我们可以在“整理国故”和“再造文明”的过程中,坚持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
张冠生曾经用“文化自觉”四个字,来概述费孝通先生享年九十五岁之长的生命历程。
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旨,其实也可以用“文化自觉”四个字一言(一句话)以蔽之,盖因经过时间的积淀的有价值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才能焕发出恒久的魅力,才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认识,去追寻。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思维导图
直播预告
6月8日(今天)晚19:00
外滩君邀请到
王召强老师
与大家畅谈
“学生批判性写作能力
该如何提升?”
点击“预约”按钮即可预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