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温和、谦逊的性格,苏小卫老师在业内一直以低调著称,早期编剧的作品经常署名思芜、秋实。1996年她凭借处女作《赢家》即获得华表奖最佳编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长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主要编剧的作品有《那山那人那狗》《暖》《情人结》《沂蒙六姐妹》《唐山大地震》《秋之白华》《萧红》等。苏小卫编剧的影片获得过大大小小许多奖项,她擅长用女性特有的体察和同理心精准地刻画人物内心。
一如她在《字里行间的电影》一书所言,从1995年算起,她写了20个电影剧本,因为工作也和电影剧本相关(中央宣传部电影剧本中心原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她读过的剧本更是数不胜数。对写作的喜欢可能是最好的起点,也是坚持的动因。苏小卫老师此次来到“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将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创作感受,围绕文学改编的经验和得失与学员进行交流分享。
编剧课程
1.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的再创作
2.电影创作的收获与反思
1
改编的艺术,
貌离神合
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素材来源,影视改编并非是对原著的机械复制,而是需要创作者在深刻理解原著内涵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表达进行电影化的视觉呈现。苏小卫老师参与过8部票房及口碑俱佳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她擅长发现原著小说中的独特韵味,专注于故事中的“人”,并结合影片风格进行创作。
《那山那人那狗》保留了原小说细腻而舒缓的气质,将散文化的内容调整为更加符合电影的视觉化。电影《暖》这部影片改编自莫言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影片公映后,有评论者认为剧本只借了原著的一个外壳,相较于影片温情纯净,人性闪光,原著更冷峻一些。有趣的是,霍建起曾表示:「看了莫言老师的《白狗秋千架》后,我感到一种温情淡淡地流淌于心底,非常抒情……故事传达的就是一种思乡的暖暖情意。」莫言则说:「小说中包含的东西都传达出来了……触摸到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真的,毫不夸张地说,我看完之后都掉眼泪了。」
某种程度上,在思想深处,原著莫言和编剧苏小卫、导演霍建起是相通的,小说与剧本及影片与其说貌合神离,不如说是貌离神合。两者同时都有一种对现代宰制的反感,并因此生发出对故乡的怀念和追忆。苏小卫提炼出原著小说中的「大爱」,丰富人物细节,用观众更容易接受的讲述方式予以呈现。
2
生活与写作:
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提升
写作之于苏小卫老师,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她曾在自述中用略带诗意的语言写道,
「每当……写出几句自己满意的文字,我都感到非常幸福。这种幸福可以抵御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沉重和烦恼」
她自谦“业余写作者”,经常用饱含深情、略带诗意、片段式的文字讲述过往。在电影《唐山大地震》受到关注后,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创作上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片子,都应该以人为主。就算是类型化的灾难片也应该以人为主。我不喜欢没有人的影片」
原小说《余震》写得是大灾难后的母女关系,既为写大事件找到了人性的切口,破解了一个宏大叙事的难题;也为改编提供了许多感同身受的经验,尤其是女性作者对于母女关系的书写。电影《愚公移山》写老工人李双良,苏小卫只见过他一面,但因为感受到李双良的家庭氛围和自己家很像,人生理念也和自己的父母很近,因而在剧本创作中有了更感同身受的写作体验。
写作《沂蒙六姐妹》电影剧本之前,苏小卫老师跟着导演王坪走访整个沂蒙山区,与“六姐妹”的原型和当地许多参加过当年支前队伍的大妈聊天,有了创作的基础和冲动,最后用鲜活的细节和令人动容的人物角色近乎完美的完成了这部佳作。
对她来说,生活和写作是一样的——切身实在的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提升
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华表奖金鸡奖最佳编剧苏小卫电影剧本合集《字里行间的电影》|新书推荐
2.郑越文,《论苏小卫的电影剧本创作》,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新闻周刊瞭望|苏小卫谈编剧:最重要的是从选题中找到自己
主办单位
中国电影基金会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
中共济南市莱芜区委宣传部
济南市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
济莱控股•山东嬴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
“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
推送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