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的身上总能有很多惊喜。 
这似乎源自于他的多重身份
先是傻傻分不清“浩”和“皓”。其实极易分辨,本我是“浩”,走笔成章时,称“皓”——太阳刚出来时天地光明的样子。寓意甚好。
再翻开他的履历,代表作《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刀背藏身》等,曾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联合编剧作品《一代宗师》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主要著作有《刀与星辰》《坐看重围》《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国术馆》《道士下山》《武士会》《大地双心》《刀背藏身》《花园中的养蛇人》《白色游泳衣》《诗眼倦天涯》《白俄大力士》《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武人琴音》等。
另有——道教研究学者、民间武术整理者,坊间至今还流传着他在北电讲《红楼梦》一座难求。
「球形人才」形容也不为过。
编剧课程
电影剧作研究
——从特吕弗《最后一班地铁》《祖与占》拉片说起
沙龙对谈(线上直播)
重寻中国电影的基因
——徐浩峰《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新书沙龙
1
纪念一个时代
影史上,法国新浪潮是一段风起云涌、革新电影语言的浪漫岁月。徐老此次选择法国新浪潮舵手之一特吕弗,从他的代表作《最后一班地铁》《祖与占》谈起。
论起,法国新浪潮的典型标志「作者电影」理论,与徐老的气质异曲同工。早在北电念书时,他就深受作者电影的影响。电影是集体作业的综合性艺术,但徐老却能身兼多重身份:原著作者、编剧、导演、武术指导、剪辑等。他的电影作品辨识度很强,影评人、电影学者甚至为他创造了「硬派武侠」的标签。的确,「从内容到形式,从文人到武者,他都是绝对的作者。」
徐老最初以文笔华丽著称,做导演多年,影像训练让他在写作中逐渐倾向「现场感」,信息越少,引起的思想共鸣就越大。(引自“GQ报道|徐浩峰:一个作者和他的时代”)与此同时,他善于打通不同的艺术领域。通过拉片特吕弗《最后一班地铁》的剧作结构,横向比对《红楼梦》中古典小说剧作技法之「横云断山法」,从而建立起东西方比较的文化视野,以更大的格局去了解剧作这件事。
2
从个人见闻出发
看豆瓣的书评时,会发现读者或是他的影迷总是不吝啬用各种形容词表达对他书中一些观点和内容的偏爱。
年近半百,徐老参禅悟道,依据论语逻辑对包括十七年电影在内的中国经典老电影进行了再解读与评说,他既传承“反求诸己”,又分析了老电影的技法源流。
这似乎又与此前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评论《十字街头》有着不谋而合的心思。
「赵丹早年的《十字街头》,将中国人天生的幽默自嘲和卓别林的喜剧动作达成融合,主题是尖刻的社会批判,具体内容却又如此风趣生动、天马行空,能把童年的我逗得咯咯直笑——这是中国电影的基因,原本优良。
(原书118页)
他对待人生、对待创作,就好似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一般,化用他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序言里的一句话,「自己愿意扶着电线杆子跟年轻人聊天。阶层融合,讲话得有礼而动听,正是戾气的反面。」
而对中国电影早期基因的重寻,也是为了给当下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多参照和思考。
敬请期待。
“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
推送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