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本文作者,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白云云老师,曾于 2019 年赴美国加州观摩中学课堂。她发现,“逆向设计”“PBL 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简称DOK)”和“形成性评价”等在美国已实施十多年的教育理念或方法,正在对美国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她希望能将美国课堂的典型方式,尤其是对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培养大有裨益的“形成性评价”理念,通过案例解析,给当下的核心素养教学带来一些积极思考。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白云云   编丨喀戎
美国中小学课堂喜欢各种各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从这些方法的名称中可窥一斑的是,美国人给各种事物“命名”的热衷。

比如“Parking Lot”(停车场)、 “Jaguar  Time”(美洲豹时间)、“Flubaroo”(一种谷歌教室在线制作表单的工具)、“Edulastic(一种在线课堂教学评估系统)等。
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固然可以将方法固化、不至于混淆,但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访客,要弄清楚名字背后的具体意思,着实要费一番脑筋。
比如“油尺”(Dipsticks),本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汽车润滑油量的标尺,上有刻度,可以反映汽车发动机里的机油量是否处在合理状态。
常常开车的人都了解,油尺不光可以测量机油的多少,还能从侧面反映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对发动机及时维护,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
可见,油尺上的刻度报告是即时更新、变化的,即便是有经验的司机也需常常检测使车辆可以正常行驶,更何况新手上路。
尽管“油尺”是个通识概念,但它对我们中国教师或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不像美国那么常见,因为美国是“汽车上的国家”。
所以,把油尺叫作“试纸”可能更加形象,作为一种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能够让人一听就懂。

“非主流”评价工具产生的原因

美国课堂浸润久了,便发现评价工具实在是太过丰富,无论是用于结果性评价还是过程性评价。
美国教师真的很幸福——幸福在不必躬亲设计应对学科教学评价工具、亦幸福在不必为之操半点儿心。
因为,“评价”在美国教育语系中有很重要的位置,精于此道者早早为之做了准备,早就看清“评价”才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
所以,评价工具与理念、系统等,在美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实在不需要教师重新开发,只需做选择题和应用题即可。 
纵然一件事物的成熟水平决定着事情的发展方向,我们大可对如此多的、成熟的评价工具“坐享其成”,但更需要看清楚的是,为何美国的评价手段及方法如此之多、选择之广?
这其中,足以引起反思的是,当前美国基础教育的总体导向不可忽略,那就是“21 世纪技能”——美国的“核心素养”。
正是因为美国在当代为基础教育阶段所选择的目标是培养具备 6C 能力的学生—— 交流communication、合作 collaboration、批判意识 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国际视野 citizenship、个性化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
所以才使得评价系统与工具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细化。
当然像“油尺”、“试纸”这类听起来既不够严谨、也不够学术的评价小工具,不仅能适时存在,也有机会能够绽放勃勃的生机了。
“形成性评价”工具的用法  
本质上用于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工具——“油尺”,是怎么使用的呢?
本文从一节八年级美术教学案例中节选了它“导入”与“新授”的部分内容来说明用法。
请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油尺”在哪里出现?分别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起到了什么效果?

案例:《后现代主义绘画赏析——我的“呐喊”》(八年级美术拓展课)

新授环节:

1、 启发学习:视频欣赏纪录片《蒙克与呐喊》。
问题:你喜欢这片子吗?请用颜色代表观影情绪。
活动:学生桌面上摆有三色卡片,绿色代表积极正向、黄色代表无所谓,红色代表不喜欢或抵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张作为本环节的回应。
2、 深入探讨:你对情绪压抑怎么看?
活动①:资料学习与作品分析,对作者生平经历与艺术表现特点进一步了解。
活动②:一个班 24 个人,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回答,然后其他
人表态——红色卡片“不同意”、绿色卡片“同意”、黄色卡片“再想想”。
活动③:教师以电子点名的形式记录,持每种意见的学生必须提出充足论据,每个学生发言次数不少于 3 次。
为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油尺”的存在及其用法,这篇案例只摘取较为明显的部分,借以说明问题。发现“油尺”的存在了吗?出现在哪里?分别起到了什么
(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作用?
第一处发生在导入环节,学生的“自主检验单”即是一种自我评价的形成过程。这一份对预习结果的回顾与参考,并不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结果而存在,但却是学生开启学习的自我检验——就像检查车子的油一样,能不能开?能开多久?
这张学习单关注的点在“情绪”,与所要学习赏析的名作《呐喊》情绪主题一致, 检验的是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识与管理,可作为初始“情绪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手段检测学生的即兴反馈。
第二处出现在新授环节的第一部分“视频欣赏”。
在课堂上我们常采用视频 欣赏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见识深度与广度、拓展视野,但通常不太会让每个学生 都结合视频发言表态,即使在班级人数很少的情况下,因为时间成本太高。
但假如部分学生参与、部分学生不参与,这种“油尺”的功能则无法体现。所以这节 案例中采用了色彩卡片,让学生深思熟虑后举牌即可——一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二来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且不必承担风险。
这是第二处油尺的用法与巧妙之处。
第三处出现在新授环节第二部分的“活动②”中。
与前一处“以色彩卡片表态”不同,此处不仅要表态,而且学生必须用语言描述其态度。这样一来,“油尺”在这个环节所测量到的学生理解与思维的水平,便会与前文发生质的不同。 
第四处在新授环节第二部分的“活动③”中,这里操纵“油尺”的是教师。
教师采用智能教室的电子点名功能,为表态发言的学生做记录——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并亮明态度,就必须有 2 名学生匹配上去,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根据自己的论据说明理由。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维护秩序、确保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发言总次数不少于三次——借助电脑软件,完成 24 人的数据统计与整理。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更多思考 
上文通过案例解读说明了“油尺”的用法,并间接解释什么是“油尺”。其实这只是美国基础教育中众多“形成性评价”系统工具的成熟化产物——忘记概念,记住功能,灵活用之。
许多美国的新教师并不知道“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系统,但却知道“油尺”、“试纸”、“停车场”等新鲜又好玩的教学或评价方式。这难道就不是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践、难道就不足以开展有效的教学了吗?
就像一位美国的教师教练谈到的那样:你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也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但它们很难被跟踪。
所以,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快速记笔记,或使用花名册,是一种方法, 但最好能有一个更正式的观察表,可以帮助你缩小范围、记录你所观察的学生学习的重点。
这样富有经验但却淡化概念、强调方法的评价手段,实践了形成性评价的同时,也成全了这种科学评价方法的态度。
再回头看“油尺”,我们会发现,类似案例中的许多“小技巧”(视频欣赏、学习资料自学、写封短信、画幅草图等)或“小道具”(学习单、色彩卡片等)一直都在我们自己的课堂里出现。
但我们可曾意识到它们所承载的关乎教育过程与教育对象的“评价”功能呢?
所以美国人提“油尺”概念,也许目的就是提醒众人:再好玩、再花哨的“油尺”,功能也只是“测量”,目的是为教学行为的调整,而不是为课堂的热闹喧嚣、一派和谐锦上添花。
在这方面的认识,我们也许需要调整思路,厘清重点, 才能把真正的“形成性评价”的诸多好处,引入正途、引导更加积极有效的教与学。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