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海天酱油事件的背后——利益、垄断和科学素养
文/海北尬生
编者按: 作者海北尬生是一个00后在校大学生,文思敏捷,思考深入,第一篇投稿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没有资格责备明哲保身和沉默,只有资格赞美站出来的勇者》,今天二条也同样来自作者,期待海北尬生更多好文,也期待更多读者的投稿,投稿请加微信“duijiudangge63”,具体投稿信息参看此链接。
可能我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吧,反正一瓶酱油冲上热搜,我还是感觉很意外的。不过点开之后看一看,就觉得不意外了:又是我们的老朋友,添加剂和双标。简单来说,海天卖给别的国家的酱油都基本上不含添加剂,但是卖给中国的许多都有大量的添加剂。而海天的回应也相当糟糕:它只是说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的规定,实际上间接承认了新闻的指控。
图源微博
其实企业运作有一点像学生上学,企业像学生在教室答卷一样在工厂生产出产品,然后交给市场这个机构,由消费者做出评价,销量就是打给企业的分数。至于前期的研发,就有点像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是为了后面的生产做准备的。
那么我们想,决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是什么?
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态度。是想刷绩点,每次考试都拿前几名,还是只想拿个及格,马马虎虎混过去,还是干脆就不想学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企业中,这个被叫做企业的定位。第一种学生对于那种走高端路线的企业。这种企业只针对社会高层人士,往往用价不菲,精心制作,价格也自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受到工艺和市场的限制,它的产量往往不高,也无法代表市场的大多数;第二种学生对应大多数企业,他的受众是普通人,因此,需要在质量和价格之间做出平衡,而在这两点中更被关注的往往是价格,因为能与他竞争的企业太多了,单纯通过提升质量很难对别人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每一分钱的成本都会精打细算,作为代价,质量也往往会被降低到法律所允许的最低程度。第三种学生就指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了,在此不赘述。
放到酱油这件事情来说,虽然日本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但他们的市场仍然是偏高端的。受到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影响,日本对于酱油的品质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日本的标准高。日料相对于中餐而言更加清淡,调料的味道能更好地反映出来,而我认为酱油在日料当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做寿司和刺身的蘸料,在这种情况下,酱油必须能够足够清淡,不遮掩鱼本身的味道,又必须足够醇香,提升鱼的香味儿,尤其不能拥有添加剂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因为在吃生鱼的时候,人的味觉是非常敏感的,这些杂七杂八的添加剂很容易吃出来。因此,如果厂商希望把酱油卖往日本,即使卖的是走向日本大众的产品,也必须拥有比较高的质量和较少的添加剂。中国则相反。中餐味道比较重,烹饪的时候往往都是高温爆炒,即使有添加剂也不容易吃出来,真的有怪味儿的话,也往往通过多加盐的方式来解决掉。因此,这样销售是有技术上的需要的。
但是,这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卖给中国的酱油有那么多的添加剂。这就只能用利益来解释了。企业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往往让产品达到最低行业标准就行,这样可以控制成本。很多人把这归为资本的原罪,其实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公允。所有人都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既使人类不断发展,又造成了诸多的罪恶。工人总不至于被说是资本家吧,可是工人也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尽可能的高,自己干的活尽可能的少,如果有希望的话,也会干点兼职,多挣点钱。所以这不是一个阶级问题,而是一个人性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用较低的投入可以得到市场认可度差不多的产品,那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及格,你又为何要要求每一道题都做对呢?而他们卖给大众的产品,本身就只要符合国标的最低要求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加那么多添加剂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提升保质期,用更低的成本去尽量接近酿造酱油的口感而已。但是,企业如何在生存、良知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
图源网络
说到这儿,我们就很自然的提到国标这个问题了。比如前几年被炒作的牛奶问题,中国国标的乳蛋白含量是2.8克每100毫升,欧盟等是3.0克;中国的菌落指标是200万个每克,是欧洲标准的10倍。在此之后,民间一直有修订中国国标的呼声,但是新国标一直难产。为什么会这样呢?
个人觉得,这个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就是所谓的利益关系,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即使国标的制定没有企业参加,但相关的领导和被邀请的专家很可能都已经是利益的相关者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是由行业的行业协会牵头,付钱请一些专家,联合国家有关部门来制定相关标准,最终,由专家进行评审。
但是在牛奶和酱油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没有有关利益输送的确切的证据,因此,不方便进一步讨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被行业协会请来的专家肯定会说一些行业所愿意听的事。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标准的制定其实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著名的欧洲的汽车排放标准,之所以是逐年阶梯状提高,而不是一次性提到一个很高的值,就是因为当时的汽车制造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同样,如果绝大多数中国的酱油制造企业都在用添加添加剂的方式生产酱油,这时突然提高标准,这些企业都会因为不符合标准而无法生产。结果,我们或者花大价钱更新企业设备,或者从国外大量进口酱油来填补缺口。
对于第一种结果,企业会很不高兴,对于第二种结果,所有人都会很不高兴。老百姓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便宜的酱油买了;企业不高兴,因为他们破产了;政府不高兴,因为中国的食品工业被外国资本占据了,还有很多人失业了,gdp还降了,唯一高兴的只能是外国生产厂商了。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想尽办法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是各位很容易忽略的:就是中国的民众虽然很讨厌添加剂,但是另一方面,也很不了解添加剂,不了解添加剂的名字,作用,也不了解他们正常的用量和危害。结果就是,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就买了含有添加剂的产品而丝毫不自知。很多人买东西根本就不看配料表,即使看了,也基本上不会懂各种配料的含义,至于为什么添加这种配料就基本上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说清楚了。
图源网络
比如说酱油的配料当中经常出现谷氨酸钠这个东西,有多少人一看到这个名字就能想到它的俗名——“味精”?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添加它的作用除了提味儿以外,还可以提高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而这个含量是衡量酱油发酵程度的重要指标?说实话,我也只能达到第一个层次。高中学化学和生物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谷氨酸钠这个东西,从他的名字我可以判断出这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最早是被日本的池田菊苗先生从海带中提取出来的。认真的学过一段时间化学的我尚且如此,离开学校很多年的中国消费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看这些东西,真的很值得怀疑。
其实,全球都可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几年前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著名的“一氧化二氢事件”,说有一氧化二氢这种物质,罗列了它的一些危害,比如“接触气态的一氧化二氢会导致灼伤”“大量饮用会导致中毒”“经常与农药和杀虫剂一起使用”,之后会问读者“是否该查禁它?”这个实验在全球各地做了多次,只有不到1%的人知道这是什么。看到这,也请你想一想,它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的答案是水的话,恭喜你没有中招,否则你也成为了这个恶作剧的新的受害者。
这个玩笑并不高明,可是它却在全球屡试不爽,中招的也不乏很多高学历人士。如果连水都分辨不清,又该如何分辨“5-呈味核苷酸二钠”这种更复杂的化学物质?所以很有可能,我们只有在被人明确指出这种物质是添加剂,并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后,才会对他深恶痛绝,否则,我们根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更无从谈起讨厌它了。
所以如果这次事件可以造成中国酱油业的一个转折点,让酱油标准得到提高,我还是会感到很高兴的。毕竟寿司店的那种特制的酱油味道真的非常好,我希望在中国也能吃到。而且,不仅仅是酱油,还有很多食品标准如果能得到提高,也是有益民生的一件善事。但是如果,他只是像柏杨所说的那样,一块石头扔到酱缸里,发出噗的一声,然后沉了下去呢?说实话,我并不抱特别大的希望,我觉得他很有可能成为另外一起牛奶事件,最终只被当做一次风波罢了。
作者简介
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