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居家学习,电子产品(电脑or手机orIPAD)天天离不了。
现在,很多粑粑麻麻除了要盯着娃们学习之外,可能还要盯着电子产品,要是不看紧了,机灵鬼孩子们就会偷偷玩游戏......
说起游戏,墨爸也是感慨很多呀!
因为我家大墨就是一个“资深”玩家!也曾一度“沉迷”游戏
但幸好墨爸琢磨出了两大招:
“走两步”“兴趣大挪移”
终于,他不再沉迷,而且更爱学习了......
1
1.电子游戏是把“双刃剑”
在探讨墨爸的“独门绝招”之前,墨爸要强调一个观点:
电子游戏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提升实力;用不好,伤了自己(坏了视力、荒了学业,甚至毁了人生)。
青少年朋友玩手游(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爸爸妈妈说,游戏百害而无一益,坚决不让孩子接触。
但事实是,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游戏(尤其是手游)的浪潮汹涌而来,你用堵的方法,完全让孩子不接触游戏,那相当相当难,也可以说不现实。
最最让人讨厌的是游戏广告,只要孩子接触到电子产品都会遇到。
尤其是手机里的少儿APP,如“XX巴士”、“X歌多多”这些幼儿经常看的,冷不丁就是游戏广告弹窗,一不小心点击进去,就是诱人的广告在轰炸娃娃的神经......
这确实很烦人!
除非这个世界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压根就没有电子游戏;否则,想要让孩子们对满天飞的电子游戏“坐怀不乱”,那简直“难于上青天”。
但烦归烦,咱还得继续用。
关于为什么游戏有那么大吸引力,墨爸梳理出五个原因:
(1)“游戏心理”遇到“游戏魔力”,挡也挡不住;

(2)孩子同辈社交,“游戏话题”会成为无形压力;
(3)利益驱使,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漏洞总会被钻;
(4)“手机带娃”养育方式增加了娃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
(5)孩子现实中缺失“存在获得感”、“逃避现实压力”和“缓解情绪”等心理因素也是青少年沉迷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
墨爸在此要检讨一下自己:大墨的“游戏”旅程就是“手机带娃”方式开启的。
墨爸墨妈也很无奈,尽管深知“手机带娃”方式不好,但由于没有外援,一旦忙不过来了,旁边俩熊孩子正在翻天,只好一个手机或者Ipad扔过去,顿时世界安静了。
但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娃们对电子产品有依赖了。
一岁半的大墨触“电”了
大墨游戏“生涯”启程了
尽管大墨触“电”较早,但墨爸墨妈有一点是一直坚守的,那就是——保护眼睛。
玩一次不能超过30分钟,然后要休息至少10分钟。
大墨真正意义上的“玩游戏”应该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那时候,大墨会用墨爸墨妈手机玩“X者荣耀”了,还会玩一些我也说不上名的“战争类”游戏。
于是问题来了:一有空,大墨总是惦记着墨爸墨妈的手机。这表明,大墨已经有“沉迷游戏”的症状了。
那个阶段,小墨刚出生,墨爸墨妈创业在上升期,墨爸墨妈忙得简直是晕头转向;但大墨玩游戏的事儿也不能不管呀。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墨爸想出了两招:两步”“兴趣大挪移
这两招没有“凌波微步”和“乾坤大挪移”这样响亮的名字,听起来也有点奇怪,且听墨爸继续唠。
1第一招——“两步”
  • 第一步:为大墨选择特定游戏,制定游戏规则
这个“走两步”可不是范伟小品《卖拐》里的“走两步”。
墨爸的“走两步”是指“分两步走”。
那第一步是啥?
墨爸想,既然堵是堵不住,那就明确哪个游戏可以玩,而且,咱还要有游戏规则
 【插入背景:时间回溯到学前,墨爸发现大墨这孩子呢,数学还是有点小天赋的,想看看他对少儿编程感不感兴趣。幼儿园大班那年,给报了个少儿编程的网课,发现,大墨不抗拒,而且很喜欢。为此,大墨就跟编程结缘了。墨妈还把自己心爱的高级笔记本电脑都贡献出来了。6岁那年,刚学过半年Scratch,我给大墨报名参加了“‘蓝桥杯’青少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青少组Scratch初级创意编程”(名字真长)的比赛的选拔赛。获得了个北京赛区三等奖。第二年继续参加,很荣幸获得了北京赛区选拔赛的一等奖。】
也就是说,大墨在幼儿园大班时就有点电脑基础了:键盘、鼠标基本会用。
当时我做了个有点冒险的决定,我决定把他从“打打杀杀的游戏中拖出来,让他玩另一个欧美还比较认可的益智游戏。
(当时墨妈非常担心,怕我把大墨从一个火坑拉出来,又拉进了另外一个火坑)
这个游戏的虚拟世界都是由方块(16*16的像素)构成的,类似于大颗粒的马赛克。这个游戏里有两种模式:建造模式和生存模式。
建造模式:建造属于自己的”家“或者城堡,各种材料无限供应,高级一点的玩法有个”红石系统“,可以用红石矿来制造电路、晶体管,电梯、弹射器等......
我觉得这个不错,能锻炼想象力,且学前大墨也上过乐高大颗粒课,他还很喜欢。
生存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首先要建造房屋,要过夜避难,要炼制兵器、制造盔甲,然后外出探险,让自己越来越强大,否则就挂了,回到原点......
我一看,这个不就是咱社会的真实写照吗。要生存下去,必须要长本事、要制定好计划等等。
大墨在玩这个《XX世界》的游戏
这个游戏是我为大墨选择的,自从选择了这个游戏后,别的游戏大墨就不再玩了。
再来说说我给大墨定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的灵魂是——胡萝卜+大棒
游戏时间:周六、周日各一小时(每周合计2小时),每半小时中间至少休息10分钟。
游戏前提:每周一~周五,表现达标才能玩。
做法:我把大墨的玩游戏纳入到他的每周作息里面去,考核内容是他那个阶段需要重点强调或者改进的“毛病”,共七个方面:
(1)就寝起床表现:刚上小学一年级,大墨每天起床那是费老劲了,当然晚上到点了睡觉也费老劲(可能跟墨爸墨妈夜猫子的基因有关
(2)学校上课表现:刚上一年级,还没有养成上课好好听课、遵规守纪的习惯。
(3)情绪控制:不知大墨继承了墨爸墨妈谁的基因,脾气比较急,他常常会发飙。
(4)一日三餐表现:当时他有点挑食(当然现在还挑食
(5)作业完成表现:刚上小学,还没养成作业习惯。
(6)每天跳绳10分钟:关于跳绳,在幼儿园大班就要求连续能跳几十个,但我家大墨竟然连一个都跳不了,怎么教也不会,后来他干脆就抗拒。上小学后,这个是体育课必考的。(当时在楼下看到别家娃轻盈的身姿,我那叫一个羡慕
(7)课外兴趣课:当时报了些课外课,他也贪玩不想上。
惩罚机制:如果玩游戏超时,不遵守这个规则一次,惩罚少玩半小时游戏;连续两次违反规则,取消一个周末的游戏;连续三次,游戏永远拜拜!
考核内容见下面当时贴在大墨书桌前面墙上的《生活学习自律表》
PS:我把玩游戏作为一个表现好的奖励,想助力小学一年级的大墨的习惯养成。当然,起床、作业和睡觉这三个,我是用清单法去管理的,这个,后续墨爸会专文介绍大墨习惯养成的血泪经验总结。
  • 第二步:学习少儿编程,让大墨开始自己做小游戏
喜新厌旧总是人的天性,一个游戏再好玩,但玩久了肯定也会腻。孩子会想方设法玩别的游戏。
这时,为了转移注意力,墨爸让大墨在学习编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自己做一些小游戏。
大墨自从学习Scratch,后,我又先后买了好几本大墨能读懂的图形化编程书。
红框的这两本是大墨比较喜欢的”编程“书
《少儿趣味编程100例》里面的小游戏,大墨挨个儿去做,乐此不疲,其中有个《追逐奶酪》的小游戏,他竟然修改了13版。
大墨制作的小游戏《追逐奶酪》的界面
现在来情景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做游戏”之前
墨爸(声音比较高):“大墨!还在玩游戏!还有完没完呀!赶紧把手机给我(把电脑关了)!”
大墨:......
“做游戏”之后
墨爸(声音比较温柔):“大墨呀,又在做游戏呀,赶紧休息一下,别时间太久,影响视力。
大墨:“好。不过老爸,这个游戏需要一张背景图,您帮我找一张呗。”
墨爸:“你可以用X度去搜图片的,是这样操作的......”
终于不需要对大墨吼了,墨爸一边偷着乐,一边感叹:兴趣这家伙果然是最好的老师呀!
现在,大墨正在跟一个原来机构的老师在线学Python编程语言,课外每周也有一次线下的机器人EV3课程,大墨很喜欢。
机器人EV3课的作品
2第二招——“兴趣大挪移”
孩子玩游戏,一方面是有玩游戏的“时间”,说白了就是“闲”的;另一方面,是他没有“感兴趣的事情可做”。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去发掘他的兴趣爱好,并慢慢地把兴趣爱好变成孩子的特长;特长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未来还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大收获。
所以墨爸在努力挖掘大墨的兴趣,围棋、游泳、跆拳道、搏击、架子鼓,这些线下的课都去试听过。只有围棋坚持了两年,游泳学会了三种泳姿、架子鼓现在还一直在敲。
这还不够,回家还是没事儿干,那就读书吧,读书既省钱又可以消耗所有空闲时间。
于是,一本本书来到了大墨的书柜,来到大墨的面前......
大墨痴迷阅读了。
大墨书柜里他最喜欢的书在这里了
【关于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详见墨爸的《9岁男孩读了1000本书,原来他爸是这么干的》。】
此外,户外玩CS是大墨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游戏规则里面有“CS和电子游戏”二选一。有段时间基本上是周六选户外CS,周日选家里电脑游戏。
小学一年级时某周六大墨户外CS
现在三年级了,时间比之前紧,加上疫情,CS基本上也一年多没参加了。
现在,这个制度一直在执行当中,大墨每周末都会在计时器的监督下玩两个小时的游戏。
当然,要是墨爸墨妈不盯紧点,计时器半小时到了,发警报了,他会假装没听到,继续玩。

这时,墨爸就出现在他面前:“大墨,时间到了,尽快结束游戏!
大墨有点不舍,还是关掉了游戏;因为有游戏规则呀。
之,墨爸墨妈跟俩墨之间关于游戏的斗智斗勇还将持续下去,但不再那么激烈了。
墨爸温馨提示
(1)关于游戏,能不玩尽量别让咱娃玩;如果实在避免不了玩上了,墨爸建议要选择有点“营养”的玩。
(2)一定一定要定好游戏规则,控制好玩游戏时间,要把玩游戏纳入到考核体系,把玩游戏变成“表现好”的“奖励”。
(3)要管好“电子产品”,别让手机、IPAD触手可及,并要设置安全性高的密码,防娃破解。
(4)要去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用兴趣爱好充实孩子的“空闲时间”。如能把兴趣爱好转化成孩子的特长那就更好了,特长能让孩子找到自信和”存在获得感“。
——  作者简介  ——
墨爸,首都师大中文本科、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任西城某中学语文老师;海淀爸爸一枚,家有生龙活虎两个儿子;擅长语文、数学、科学启蒙经验分享,擅长解读升学政策。
关注墨爸,正确鸡娃不焦虑!
点击名片👇关注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