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看到这个题目,有粑粑麻麻可能会问,“学什么”这个不是国家教委定的吗,咱操啥子心?教什么,学校会教,咱家长瞎参乎啥?
您说得没错。但是,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儿,对于咱娃正在学啥,将要学啥,咱家长多少也应该要了解一些,不然怎么“督学”呢?!
今天,墨爸想结合自己师范专业时所学、当过语文老师的体验,侧重从家长的视角,谈谈对小学语文改革后学习的看法。希望能给到粑粑麻麻们一些启发。
1背景:“语文教改”终于尘埃落定
自从几年前“大语文”概念成为热门话题以来,各种说法那是雨后春笋,将语文话题吵得沸沸扬扬,经久不息。
接着,“双减”又来了。
再接着,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又说了一句冲击咱神经的话:“未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的杀器,高考要实现15%考生做不完卷子”。
咱家长们的心情呀,除了焦虑和焦虑之外,那就是一头雾水:到底要咱娃怎么学语文(或者叫“大语文”)嘛?
在猜测中,时间来到了2022年3月25日,曾经风靡一时的无风不起浪的“大语文”,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语文新课标”终于相遇了。这一天,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称“新课标”)。新课标将在2022年的秋季学期正式开始实施
由此,争论多年的语文改革方案终于实锤了。

墨爸把它叫做“新语文”。

方向是定了,但是会用什么教材,怎么落地实施,怎么学习,怎么考试......不明白的问题似乎更多了。当然,这个是不需要咱粑粑麻麻操心的。
为了能说清楚咱娃们在语文改革后要学什么,墨爸今天还是从“大语文”说起。
2
无风不起浪的“大语文”
“大语文”的概念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咱们过去语文成绩好的孩子,他们事实上已经在学“大语文”了。
关于“大语文”,根据网络上大家比较公认的说法,墨爸总结为:
所谓“大语文”,就是以“语文”(传统的语文)为核心,以文学和历史为主线的,延申到文化、社会常识等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粑粑麻麻们能更好地理解大语文,咱先“说文解字”:
语文 = 语 + 文
:语言
:文字、文章、文学、文史(文化+历史)。
传统“语文”(“小语文”):主要是指“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大语文”:“小语文”+文史。
形象一点的话,包含关系是下面这样的:
至于他们在学习大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墨爸的理解是:

1.  语言:特指听觉的“说话”,是学习大语文的逻辑起点;
2.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化符号,是学习大语文的学科基础;
3.  文章:这里特指写作,是学习大语文的实践应用。
4.  文学: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呈现,是学习大语文的素养熏陶;
5.  文史:指“文化+历史”,是学习大语文的视野延伸。
搞懂了这些,从内容角度,学好大语文,咱就知道该“学习什么”了。
好的,咱对“大语文”的分析暂时到这里。
3
“语文新课标”,这些要点家长要了解
(1)
要了解“新课标”中的
什么是“语文”
咱每个人都学过语文,但要问您“什么是语文”,估计还真有不少粑粑麻麻回答不上来。
对于“大语文”概念,新课准里没有提及;但自从这个概念诞生到成为热搜,教育部相关部门也没有出面澄清和辟谣,咱可以理解为是“默认”。事实上,从新的语文课标来看,“大语文”和“新语文”是很契合的。

在“语文新课标”里,有关语文的概念描述(原文)如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的“四性”: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和工具性”,是小语文的基本属性,而“综合性和人文性”,则是“大语文”的范畴。
(2)
要了解“新课标”中语文课的
培养目标
只有知道了目标,才知道往哪里走。
关于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标用了一段精炼的层层递进的文字:“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解读: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会用语言,还要“核心素养”,到“健全人格”,再到“创新精神”,直至实现为孩子“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可见,“新课标”所代表的新一轮语文改革,把语文课程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点也意味着,未来的升学考试中,语文科目的地位肯定会变高。
(3)
要了解“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要
怎么教学
关于新语文要怎么学。墨爸研读完“新课标”后,有几个点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要点1:课程理念的第一条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和“育人功能”。
“核心素养”是啥?
是四个: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育人功能”的提出,表明未来语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而还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新课标”的原文)。
“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这个东西海了去了。“大语文”也许就“大”在这里了。如果说“语言文字”的内容是基础,那么这个“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就是延伸了。
要点2:课程理念的第二条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新课标”设置了三个层次共6个学习任务群
墨爸理解,这里面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是有别于过去“小语文”的。
学语文“跨学科”,跨到哪里去?最有关联的除了文学,当然是历史和文化了,不排除也会牵涉到社会学。当然,咱娃都是小朋友,也不可能让咱娃每天去研究论文。
要点3: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是按照四大板块去构建内容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板块明确各个年级的内容,内容的难度随着学段的提高而提高。
四大板块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是语文的基本内容;“表达与交流”,既有口头的(说话、发言、讨论),也有书面的(写作文)。
墨爸特别强调:“梳理与探究”是“新语文”相比之前的语文,提高了难度所在。要用“新课标”的原话来解释的话,应该是“总目标”里的这句:“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3
“新语文”,咱娃要学什么?
对于“新语文”要学什么,内容的定位和选择肯定不用咱操心。但从家长角度,下面几条咱家长是应该了解的:
1、 足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是必须的。
2、 足够的“背诵”和“阅读量”也是必须的。
关于这两条,墨爸将“新课标”里面的相关要求内容列成表格,便于对比。
学段
识字与写字(累积))
阅读与鉴赏
会认字量
会写字量
背诵文章
课外阅读总量
第一学段(1~2年级)
1600(个)
800(个)
50篇(段)
>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2500(个)
1600(个)
50篇(段)
>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3000(个)
2500(个)
60篇(段)
>100万字
第四学段(7~9年级)
3500(个)
没提
80篇(段)
>260万字
3、 这三个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须的:

(1)阅读鉴赏能力:阅读鉴赏能力是指通过阅读来鉴赏作品的能力,指文学方面的审美能力。
(2)表达交流能力: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口语交流)、书面表达交流能力(书面写作)。
(3)思维概括能力:指通过语文的学习,孩子们磨练和形成的“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
4、 积累跨学科知识:主要是阅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积累文学知识,以及阅读大量的跨学科的内容,拓展其他领域知识。同时,通过融汇贯通来实现语文学习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新课标”对这块也有简单建议,见下图)
当然,这个单子里的量只是起步;如果只局限于这里,想优秀是很难的。

墨爸今天说的只是建议,咱们要学好“新语文”,除了课本要吃透、课堂要扎实,作业要保质保量外;课外阅读还得有规划、计划,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地读几本书就万事大吉了。
(后续墨爸会专门探讨“如何做阅读规划和计划”
(关于怎么培养娃们的阅读兴趣,让娃们爱上阅读,参见墨爸的《9岁男孩读了1000本书,原来他爸是这么干的......》
墨爸总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来了,语文课程作为“语数外”三主科之一,它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也不为过。要想学好“新语文”:会认字会写字(足够数量)只是基础;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思维概括能力是必须的;跨学科阅读和积累,让跨学科的人文知识融汇贯通到语文的学习中,这才是语文“综合性”、“人文性”的体现。别再用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思路和方法去对待“新语文”了。
墨爸温馨提示
按咱国家要求,“语文新课标”要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到时候新的教材也会全面采用。关于怎么学“新语文”,怎么提升各种语文的能力,怎么跨学科积累......
这些问题是大家关心的,也是墨爸关心的。
作为一枚家长、曾经的语文老师,和陪娃学习了8年的奶爸,墨爸学语文的经验心得还是有一些的,针对“新语文”,墨爸会一直深度思考和探索,会陆续地给大家做分享!
请持续关注“墨爸佛系鸡娃笔记”,精彩不错过。

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