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作者与房东阿婆
女人花
——记念曾同住五年的新加坡房东阿婆
文/刘欣
刚来这个热带岛国的第三天,就经别人介绍,住进了阿婆家的一个单间,一住就是五年,见证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章。
丈夫的离世让她骤然衰老,仿佛她的花瓣刹那间全然枯萎,一片片地凋零下来。年逾八旬的她变成了虚弱病人,头发散乱,行走吃力,眼神黯淡,记忆力也渐渐衰退,基本记不清我的名字,虽然已经和她住了五年。她最常记得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拨女儿们的电话,号码贴在墙上,大女儿,二女儿,小女儿,逐一地拨打。接通了也不过是问“回不回妈妈家吃饭”,放下电话又忘了曾打过电话,于是再次一遍遍地逐一拨打。钥匙或手机这些常用的东西一不小心就忘记放在什么地方,找来找去都找不到,而且转眼就不知道自己刚才要找的是什么了。跟我讲一会话就会说起丈夫,会忽然要哭,像个容易受委屈的孩子。真的是风烛残年,或者是衰残的花朵,虚弱到不知哪一阵轻风就会摇落全部花瓣。

《下南洋》剧照  图源网络
不过一两年前,她还是枝头抱香的残菊,有声有色的一个健硕老人。每次出门前,哪怕只是去楼下市场买菜,她也会衣着整齐,戴上耳环手镯,对镜梳好头发,再喷一点定型水。有时手臂会因年轻时过多的日晒而长出黑斑,她就会穿上长袖才肯出去,直到黑斑褪尽才肯换回短袖。那时丈夫还在,只是行走不便,她时常推着丈夫的轮椅,乘电梯下楼,顺着轮椅坡道推他去巴刹(市场)坐坐,喝杯咖啡再回家。甚至连女儿们来看他们,一起下楼吃饭时,她也不放心让女儿推轮椅,坚持自己推着丈夫一步一步走,似乎把丈夫与轮椅当作了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也如慈母般待我这个异乡房客,我回家时常看到有一杯水放在我的桌子上,还精心地用盖子盖好的。有时她煮了菜——是的,年近八旬的她还能下厨!——她还会打电话给我:“今天回家吃晚饭吧,我煮了菜,还有鱼,还有汤。”向她道谢时,她会点点头说:“你和我的女儿一样嘛!”她的香气,萦绕着远离家乡的我,即使时隔多年,仍会记起那沁入心脾的温暖。
她曾是顽强绽放的野菊,我没有见过,但她偶尔描述过,盛年的她与丈夫一起支起小摊卖酿豆腐(一种可选配料的面),养育了四个孩子。她扳着手指告诉我:“我一天走六遍啊!每天早上早早起来,走去市场买菜,再走去摊位洗洗切切煮煮,中午丈夫守着摊位,我走回家给孩子们做饭,再走回去卖酿豆腐,晚上还要走回家给孩子做晚饭,再走回去……”每一趟路程大约二十分钟,六趟下来,每天,这个年轻母亲要有两小时奔波在赤道溽热的空气中。当年在海南家乡的小村里,媒人带着从南洋返家的他来相亲,之后就在一个月内下聘结婚,婚后一个月他就只身先回了南洋。原想着预备租好两人的住处就接妻子过来,可是四十年代末的风云变动,使她被阻了整整八年;而且等候的期间,是连八年的应许都没有的,不知何时才是尽头,甚至不知有没有尽头这回事,然而,他们就是这样彼此守候着。这样的执着,现在的人恐怕无法理解吧?重逢后,他们的日子平静和谐。她说,他们从未争吵过,“吵什么,有饭就吃,有工就做,吵什么……”婚姻竟然可以这样容易吗?还是那些对现代人来说天大的风霜对她来说却不足介怀?未必国色天香,菜场边盛年的她,挺立着燃烧出一个季节的美丽。

《下南洋》剧照  图源网络
她曾经是含苞待放,娇艳欲滴,我没有见过,但从她简单的叙述中就可知道:“年轻的时候,我没有搽粉,人家说我搽粉了;我没有画唇,人家讲我画唇了……”。活脱脱是白话版的东家之子:“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非常相信她所说的,因为即便到了晚年,她唇仍红,面仍白,眉毛细细弯弯不须描画。而十六岁时,她在村头的小菜场帮母亲卖菜,母亲忽然带着媒人和二十四岁的他出现在了面前。不知道年轻美丽又健康能干的她激起了他心中怎样的波澜,他当时是否面带微笑?是否无法移开目光?还是紧张得涨红了脸?我问她:“那时你看中他了吗?”她立刻一摆手一低头:“我不敢看他……”,脸上出现的,仍是十六岁时初绽的娇羞。婚后一个月就与丈夫分离,她住在公婆家尽儿媳的本分。我问:“你那么美,有没有男的追求你搅扰你呢?”她说有,有人在路上跟她讲话,有人晚上在窗外敲窗,她一律不看不理睬,一律告诉公婆,公婆一律挥舞大棒赶走。她认定了自己属于他,便不再对旁人有丝毫动容 ,一心一意只为他绽放。
最终,她离去了,她化入照片中,照片被花丛层层环绕。她是那花丛中最活色生香的一朵,她是历久弥香的女人花。每每想起她时,耳畔回响的,是那悠悠的歌声:“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若是你闻过了花香浓,别问我花儿是为谁红……”
作者简介
刘欣,二十多年前毕业于吉大中文系,现居新加坡。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历久弥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